經歷
1989年7月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1993年在清華大學化工系獲博士學位。
1993-1995年在中科院過程工程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出站後留所工作,現任中科院過程工程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發酵清潔生產與光合反應工程。研究發酵工藝調控、元素循環、、廢水資源化等技術,解決發酵廢水難以治理、大量排污的問題,實現大宗發酵產品的清潔生產;研究微藻大規模培養反應器、二氧化碳傳遞、光合作用調控、微藻採收和後加工技術,大幅度降低微藻生產能源和化學品的物耗和能耗,實現人工生物固碳。
貢獻
“九五”期間,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固定化酶生產6-APA的酶反應器及產業化技術的研究”和自然科學基金1項,研製了新型固定化酶載體和超聲固定化酶反應器。承擔國家攻關課題“生化反應器商品化和放大技術”和863課題“藻類反應器育苗技術”,主持研製了系列光生物反應器,有多家用戶用於藻類、植物細胞的培養,2001年獲九五攻關成果認定。“十五”期間,承擔國家攻關課題“乳酸鏈球菌素的發酵新工藝”,發明了基於pH的基質濃度控制技術,顯著提高了發酵效價。承擔生物催化973項目的“生物轉化過程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與清潔工藝”部分,針對發酵生產的重污染狀況,提出了以酸鹼再生為核心的發酵清潔生產新模式。承擔863計畫轉基因植物專項的反應器部分,進一步完善了光生物反應器技術,目前已獲6項專利。 “十一五”主持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發酵產品提取中的酸鹼再生技術”,承擔863重點項目子課題“味素清潔生產新工藝”、863目標課題“乳酸清潔生產新工藝” 、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CO2資源化利用製取烯烴技術”和支撐計畫課題“海洋微藻工程化高效培養技術集成與示範”的部分內容。初步建立了味素、賴氨酸、乳酸等大宗產品的清潔生產新工藝。針對用CO2大規模培養微藻的二氧化碳的供給發明了高效補碳技術,可取代用NaHCO3培養微藻,已申報國家和國際專利。 1999年參與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2005年合作成果“乳鏈菌肽的研究與開發”200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已授權發明專利12項,授權實新專利7項,申請發明專利9項、國際專利1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13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