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另一說為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建村。因此地石崖下有一清泉,水味甘美,居民常取泉水飲用,遂命名取水崖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取水崖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北部
- 面積:2平方公里
- 人口:685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另一說為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建村。因此地石崖下有一清泉,水味甘美,居民常取泉水飲用,遂命名取水崖村。再一說為,明崇禎四年(1631年)三月,因戰亂荒年,王姓先祖由江蘇省睢寧縣王集王家坪村,搬到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南關槐樹底村居住,後又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九月遷到此地,時屬棲霞縣院山社金山鄉。因村落北邊是山坡,坡的東端陡壁懸崖,崖下有平沙泊,終年積水一片,好似湖泊。剛定居時,人們曾用繩索在崖上汲水食用,遂命村名為取水崖。 取水崖村位於海陽市北部,
地處東經121°07′,北緯37°08′。山環水抱,風景優美。東隔河與南院村、郝家莊毗鄰,西與南留村相連,南隔嶺與古現村、迎駕山村相望,北與康家河村、棲霞市桃村鎮接壤。曾先後隸屬棲霞縣、棲東縣、牙前縣。1950年4月,撤牙前縣後歸屬海陽縣山西頭鄉。2000年12月,隨山西頭鄉撤銷而隸屬徐家店鎮。西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5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15戶,685人。有王、林2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王姓。
大事記
1919年2月(農曆正月)王枚、王樺等邀村人聚議,決定在村前西台至亭子嘴修築河堤。沿河堤有地者王緣曾、王太梅等30戶人家,捐地1.4公頃,全村老少同心協力築起一道長800米、上寬2米、底寬10米、高2米的圍村長堤,動用土石9600立方米。
1941年3月17日本村解放。
1942年春膠東行政公署主任王文,副主任曹漫之、林一山等,首次進駐本村。同時,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委林浩、副司令員王彬等率部進駐。後來多次進駐,在這裡領導和指揮了膠東的抗日戰爭。
1944年12月牙前實驗縣政府在本村成立,侯林翼為首任縣長。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2年離休幹部王玉引資建起汽修廠、電器廠。後來因設備、技術、管理不善等原因倒閉。 同年投資12萬元,在後泊建大口井,灌溉面積18.7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9年投資8萬元,在東河建起攔河閘,灌溉面積10公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10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00公斤,總產20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25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82公斤,總產37.6萬公斤。 1987年,始栽植蘋果等水果。2000年,全村果園總面積達到3.3公頃,產量5萬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327.7萬元,其中農業182.2萬元,林業23.4萬元,畜牧業112.8萬元,其它9.3萬元。
第二、三產業1925年,王牟辦起慶順德網扣莊,資本1萬元,從業人員40人,1937年停業;王松辦起福聚昌網扣莊,資本8000元,從業人員20人,1942年停業。1927年,王范辦起益順德網扣莊,資本1500元,從業人員5人,1937年停業。 1951年,村辦起供銷社代銷店、小型麵粉廠。改革開放以來,村里相繼建成了電氣焊、電機維修、車輛維修、農機維修和商店、新型麵粉廠、石料加工廠等。2002年,全村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220人。第二產業收入585.9萬元,其中工業560萬元,建築業25.9萬元。第三產業總收入31.4萬元,其中運輸業21.5萬元,商飲業4.2萬元,服務業5.7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6月,成立中心國小。1953年,設古現完小取水崖分校。1954年,成立取水崖完全國小。1969年,完小改為取水聯中,學生196人。1979年教育整頓,又將取水聯中改成取水聯小。1999年,建新校舍。由於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名列全鄉前茅。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0人。1977年、1978年,大中專升學率連續兩年居全縣榜首。 取水崖村的大秧歌、戲劇聞名北半縣。1953年,本村在郭城區春節文藝比賽分獲一、二名。建國以來,先後參加教育工作的人員達30多人,有教師村、文明疃之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本村雖屬較富裕的村莊,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也只有100公斤左右,過著糠菜充飢的苦日子。建國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200公斤,全村收入5萬元。2002年,人均糧食593公斤,全村有各種機動車輛226輛,其中汽車2輛,四輪拖拉機13輛,三輪車48輛,手扶拖拉機78輛,機車85輛;電話60部,彩電100台,電冰櫃3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人均住房面積5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不僅住房面積增加,而且建房質量不斷提高。過去建房用材是土坯、雜石、泥砌牆,改革開放以來,建房用料是磚瓦、水泥,新房高大、寬敞,採光好,部分人家安上鋁合金門窗,瓷磚牆面,住房裝修美觀大方。 集體福利1982年6月,投資5萬元,用上電網供電,告別了煤油燈。2000年,村投資安裝了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王景玉、王剛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次年,成立黨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鬥地主、反惡霸鬥爭,領導了土改複查運動,組織參軍、支前工作。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4人。2002年,有黨員24人。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忠喜、王景希、王球、王忠才、王海、王銘全、王銘溫、王德厚、王日勇、王日彬、王少利。 1997年,村黨支部被評為鄉優秀黨支部。1998年、1999年,連續兩年被評為海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王景玉任首任村長。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成立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景玉、王忠仁、王銘田、王景忠、王景奇、王忠喜、王忠才、王成德、王景學、王銘全、王景現、王景華、矯月發、王銘溫、王銘成、王日彬、王世伍、王少利、王文厚、王銘連。2002年5月起,王少利再任村委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