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士之法

取士之法

王安石在進行政治、經濟和軍事體制改革的同時,也非常關注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主要是為變法造輿論。主要有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這三個具體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取士之法
  • 時間:北宋
改革內容,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歷史評價,

改革內容

改革科舉制度

內容:頒布貢舉法廢除明經科,而進士科的考試則以經義策論為主,增加法科
作用:把科舉的立足點放在選拔具有經綸濟世之志和真才實學的天平上,擴大考選名額。

整頓太學

三舍法:實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進行教學的太學三舍法制度。以學校的平日考核來取代科舉考試,太學生成績優異者不經過科舉考試可直接為官;提舉經義局,修撰儒家經典,編纂《三經新義》;設定武學、醫學、律學專科學校,培養專門人才。

惟才用人

重視對中下級官員的提拔和任用,使許多低級官員和下層士大夫得到發揮才幹的機會。

歷史評價

李之亮《王荊公文集箋注》:關於科舉和教育制度改革,王安石主要依靠的理論來源就是王安石在宋仁宗嘉佑五年由提點江南東路刑獄轉任三司度支判官的時候寫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其中主要談到當時科舉和教育的弊病主要是課試文章主要是章句之學,以及人主沒有陶冶人才,所以提出“養之、教之、任之”的方法。
《邵氏聞見錄》:安石在仁宗時,論立英宗為皇子,與韓魏公不合,故不敢入朝。安石雖高科有文學,本遠人 ,未為中朝士夫所服,乃深交韓、呂二家兄弟。韓、呂朝廷之巨室也,天下之士不出於韓,即出於呂。韓氏兄弟,子華與安石同年高科;持國(韓維)學術尤高,大臣薦入館。呂晦叔亦 與安石同年進士。子華、持國、晦叔,爭揚於朝,安石之名始盛。又結一時名德如司馬君實 輩,皆相善。先是治平間,神宗為潁王,持國翊善,每講經義,神宗稱善,持國曰:“非某之說,某友王安石之說。”至神宗即位,乃召安石,以至大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