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新聞是指在網際網路傳播場域中,對同一事件的報導出現一次或多次顯著變化甚至出現反向變化的現象,主要特徵是吸引輿論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戲劇性反轉以及公眾態度的反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轉新聞
- 外文名:News reversal
- 環境:新聞發生和傳播過程中
- 特點:新聞內容及公眾態度的戲劇性反轉
概述,共同特徵,原因,避免及判斷,反思,
概述
反轉新聞,是指在網際網路傳播場域中,對同一事件的報導出現一次或多次顯著變化甚至出現反向變化的現象。
每一次驚悚的“新聞反轉”,都是對輿論生態和公信力的破壞。媒體搶新聞,輿論評是非,這本身沒錯,但前提是要以事實為依據,做到客觀公正,這個底線必須遵循,否則就是跑偏。
共同特徵
“反轉新聞”的共同特徵是:吸引輿論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戲劇性反轉以及公眾態度的反轉。隨著事件細節和真相的不斷發掘,劇情突然發生逆轉,輿論的態度也立刻隨新聞“劇情”的逆轉而轉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間成為被唾棄者,被攻擊的作惡者立刻成為被同情者,瞬間發生了180度的情緒大挪移。而導致這些“反轉”發生的始作俑者,其實可能是這個輿論場中的每一個人。
原因
反轉新聞新聞為何產生反轉?一個原因是:碎片化信息與刻板成見的結合。在自媒體環境下,新聞報導的時效性得到加強,甚至變成即時性的——最好第一時間將信息公之於眾。同時,碎片化傳播成為習慣,很多信息未經核實或並不全面,也被廣泛傳播。然而,信息所涉及的對象在公眾心中可能存在較為牢固的刻板成見,如被撞倒的老人、打人的城管等。在刻板成見作用下,當人們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時,根本沒耐心作出理性判斷,而是任由碎片信息調動自己的刻板成見。於是,結論快速得出,這個結論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過於主觀臆斷。這為以後的新聞反轉提供了可能,一旦新的不同信息傳來,人們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之前的判斷過於匆忙和武斷。
新聞反轉的第二個原因,是記者報導失實與對公眾焦慮的刻意迎合、刺激。記者要有客群意識,只有有了強烈的客群意識,記者的傳播才可能實現其效果。但是這種客群意識不是一味迎合客群,更不是對客群某種焦慮的刺激。遺憾的是,一些記者和傳播者有時忘記了理性客觀的原則,在報導新聞時敏銳地捕捉到了社會焦慮,並且通過選擇性報導不斷刺激這種焦慮,以期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一旦這種選擇性報導失實,記者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傳謠者,就是一個破壞者。這顯然違背了記者的職業道德。
避免及判斷
其一,警惕被標籤所誤導
反轉新聞新聞反轉劇的背後,就是標籤的反轉。貼這個標籤,公眾會是一種態度;換另外一個標籤,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人們的情緒很容易被變換的標籤牽著鼻子走,而不問事實和是非。
其二,警惕被碎片化的微博信息和浮躁的熱點節奏所誤導
熱點的節奏與事實真相的節奏,在網際網路環境中是不一致的,熱點節奏之下往往是一哄而上一鬨而散,追求時效,事件一出來就立刻去倉促判斷、迫切歸因歸咎,根據碎片化的信息去判斷。而事實真相的浮現出水面,需要比熱點節奏長得多的時間,節奏比較慢,起碼兩三天才會有一個完整的事實,可是節奏已經被帶歪了。
其三,警惕被某方新聞當事人牽著鼻子走
有些新聞之所以發生反轉,是因為偏聽偏信,開始只聽信這邊新聞當事人,進入對她有利的敘述邏輯,第二天採訪到另一個新聞當事人,又進入另一個當事人的敘述邏輯,缺乏兼聽則明的公正旁觀者心態,聽這個就站在這個一邊,聽那個又站到另一邊,沒有原則,沒有客觀的辨別力。
其四,最後一種應該警惕的是水軍干擾
很多新聞出現反轉,並非事實出現逆轉,而是水軍的干擾。微博已經成為各種力量爭取話語權的表演秀場,商業、權力、派別等各方力量的介入干擾和“製造”著輿情。
反思
面對“反轉新聞”,需要反思的人有很多。
首先是媒體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由新聞的特性決定的。因此,媒體人應該持有嚴謹、認真,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報導慎之又慎,避免出現差錯。
其次,是公眾特別是網民。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對待類似事件,國人也應該更為淡定而自信,堅決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放大傳聞,多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發戾氣,泄私憤。
試想,如果有一天,各媒體不再急著“搶新聞”,公眾不再急著“一吐為快”,大家多一點耐心,給真相一點時間,整個社會的理性水平或許會有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