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反衝粒子Q方程,出射粒子角度,
內容簡介
原子核物理中Q方程是核反應運動學的基本方程,由該方程導出的結論是指導核反應實驗的理論基礎。在核反應中,由於測量帶電粒子的效率比測量中子的效率高,因此通過測量某個角度出射的反衝粒子通量來推算出相應角度內出射中子通量,此方法稱為伴隨粒子法,已被廣泛套用。
反衝粒子Q方程
對於兩體反應 ,一般可假定靶核 A是靜止的,於是 出射粒子 b 的 Q方程的一種表達式為
其中
其中mB、mb和Ea、Eb分別為入射粒子a與出射粒子b的質量和在L系中的能量,mB是反衝粒子B的質量,
是L系中的出射角,Q為核反應Q值。在彈性散射中,一般將靶核作為反衝核,對其他反應一般是將較重
的出射粒子稱為反衝粒子。
是L系中的出射角,Q為核反應Q值。在彈性散射中,一般將靶核作為反衝核,對其他反應一般是將較重
的出射粒子稱為反衝粒子。
在彈性散射中,反衝粒子運動有如下特點:
(1)只能在前向側得;
(2)反衝粒子能量與 成正比,即 =0時EB最大, =90°時EB=0。
對於非彈性散射 , 以T(d,n)4 He為例,4He為反衝粒子,mB = m4He,mb = mn,此反應Q=17.59Mev>0。Ea小於或等於Q時,無圓錐現象;Ea>Q時,有圓錐現象。這特點與出射中子的情況不同,對於出射中子,只要Q>0,不論Ea多大多有w大於0,即無圓錐現象。
出射粒子角度
對二體核反應,出射粒子b的能量單色性好壞用能散度△Eb表征,引起出射粒子能量分散的原因來源於具體的實驗條件,如人射粒子a的能散度、靶 A 的厚度以及粒子探測器對靶子的張角等諸多因素,而造成能散的最主要因素是入射粒子能量的變化引起出射粒子能量的變化。這種變化越小,出射粒子的能散度就越小,因此,出射角滿足時,稱為最合適的出射角,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