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芻家畜絛蟲病

反芻家畜絛蟲病

反芻動物絛蟲病是由莫尼茨絛蟲、曲子宮絛蟲和無卵黃腺絛蟲寄生於反芻動物包括綿羊、山羊、黃牛、水牛、氂牛、鹿和駱駝的小腸中引起的疾病。這幾種絛蟲經常混合感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芻家畜絛蟲病
  • 發病原因:莫尼茨絛蟲、曲子宮絛蟲等寄生
  • 發病群體:反芻動物
  • 後果: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可引起死亡
  • 影響動物:綿羊、山羊、黃牛等
  • 範圍:全國,尤其是三北牧區
概述,流行病學,致病作用,診斷要點 ,臨床症狀,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防治措施,治療,預防,

概述

是由莫尼茨絛蟲、曲子宮絛蟲及無卵黃腺絛蟲寄生於綿羊、山羊和牛的小腸所引起。其中莫尼茨絛蟲危害最為嚴重,特別是羔羊(包括犢牛)感染時,不僅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可引起死亡。3種絛蟲既可單獨感染,也可混合感染。

該病在全國廣泛分布,但在三北牧區流行更為普遍。
反芻家畜絛蟲病 - 病 原 莫尼茨絛蟲常見有貝氏莫尼茨絛蟲和擴展莫尼茨絛蟲,二者外觀難以區別。莫尼茨絛蟲蟲體呈帶狀。由頭節、頸節及鏈體部組成,全長可達6米,最寬處16~26毫米,呈乳白色。頭節上有4個近於橢圓形的吸盤,無頂突和小鉤。節片短而寬,但後部的孕卵節片則長寬幾乎接近而呈方形。成熟節片具有兩組生殖器官,在兩側對稱分布,即卵巢和卵黃腺圍繞著
卵模構成圓環形,位於節片的兩側。其輸精管、雄莖囊和雄莖均與雌性生殖管並列,亦開口於兩側邊緣的生殖孔內。睪丸有數百個,分布在節片的兩縱排泄管內側,但靠近縱排泄管處較為稠密。擴展莫尼茨絛蟲在每個節片後緣有8~15個泡狀節間腺排列,其兩端幾達縱排泄管。貝氏莫尼茨絛蟲的節間腺則呈密集的小顆粒狀,僅排列於節片後緣的中央部位。莫尼茨絛蟲的孕卵節片內子宮會合呈網狀,內含大量呈三角形、圓形或不整立方形的蟲卵。蟲卵長50~60微米;內含1個被梨形器包圍的六鉤蚴

曲子宮絛蟲 蟲體可長達2米、寬約12毫米。每個節片有1組生殖器官,偶然也見兩組。排列成環狀的卵巢卵黃腺和卵模靠近生殖孔一側。生殖孔不規則地交替開口於節片側緣。睪丸位於縱排泄管外側。孕節的子宮有許多彎曲,呈波浪狀。在子宮側枝的末端有許多子宮周圍器。每個子宮周圍器含有3~8個蟲卵。蟲卵近於圓形,無梨形器。

無卵黃腺絛蟲:是反芻獸絛蟲中較小的一類,蟲體長2~3米,寬僅為3毫米左右;節片短,跟觀分節不明顯。每個節片有1組生殖器官,生殖孔不規則地交替開口於節片邊緣,無卵黃腺,卵巢位於生殖孔一側,睪丸排列在縱排泄管的兩側,子宮在節片的中央,蟲卵無梨形器,被包在大而壁厚的子宮周圍器內。由於各節片中央的子宮相互靠近,肉眼觀察能明顯地看到蟲體後部中央貫穿著1條白色的線狀物。
曲子宮絛蟲:常見的蟲種為蓋氏曲子宮絛蟲(H.giardi),寄生於牛、羊的小腸內。我國許多省區均有報導。成蟲乳白色,帶狀,體長可達4.3m,最寬為8.7mm,大小因個體不同有很大差異。頭節小,直徑不到1mm,有4個吸盤,無頂突。節片較短,每節內含有一套生殖器官,生殖孔位於節片的側緣,左右不規則地交替排列。雄莖經常伸出,睪丸為小圓點狀,分布於縱排泄管的外側;子宮管狀橫行,呈波狀彎曲,幾乎橫貫節片的全部。
蟲卵呈橢圓形,直徑為18~27μm,每5~15個蟲卵被包在一個副子宮器內

無卵黃腺絛蟲(Avitellina):常見的蟲種為中點無卵黃腺絛蟲(A.centripunctata),寄生於綿羊和山羊的小腸中。蟲體長而窄,可達2~3m或更長,寬度僅有2~3mm,頭節上無頂突和鉤,有4個吸盤,節片極短,且分節不明顯。成節內有一套生殖器官,生殖孔左右不規則地交替排列在節片的邊緣。卵巢位於生殖孔一側。子宮在節片中央。無卵黃腺和梅氏腺。睪丸位於縱排泄管兩側。蟲卵被包在副子宮器內。
莫尼茨絛蟲的中間宿主為地蟎類(oribatidmites),易感的地蟎有:肋甲蟎(Scheloribates)和腹冀甲蟎(Galumna)。終末宿主將蟲卵和孕節隨糞便排至體外,蟲卵被中間宿主吞食後,六鉤蚴穿過消化道壁,進入體腔,發育至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動物吃草時吞食了含似囊尾蚴的地蟎而受感染。擴展莫尼茨絛蟲在羔羊體內經37~40天,貝氏莫尼茨絛蟲在綿羊體內經42~49天,在犢牛體內經47~50天變為成蟲。絛蟲在動物體內的壽命為2~6個月,後自動排出體外。
曲子宮絛蟲的生活史不完全清楚,有人認為中間宿主為地蟎,還有人實驗感染囓蟲類(Psocids)成功,但感染綿羊未獲成功。動物具有年齡免疫性,4~5個月前的羔羊不感染曲子宮絛蟲,故多見於6~8個月以上及成年綿羊。當年生的犢牛也很少感染,見於老齡動物。秋季曲子宮絛蟲與貝氏莫尼茨絛蟲常混合感染,發病多見於秋季到冬季。一般情況下,不出現臨床症狀,嚴重感染時可出現腹瀉、貧血和體重減輕等症狀。糞檢時可在糞便中檢獲到副子宮器,內含5~15個蟲卵。
無卵黃腺絛蟲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現已確認彈尾目的昆蟲為其中間宿主。它吞食蟲卵後,經20天可在其體內形成似囊尾蚴。綿羊在吃草時食入含似囊尾蚴的小昆蟲而受感染。在羊體內約經1~5個月的發育變為成蟲 。

流行病學

莫尼茨絛蟲為世界性分布,在我國的東北、西北和內蒙古的牧區流行廣泛;在華北、華東、中南及西南各地也經常發生。農區較不嚴重。莫尼茨絛蟲主要危害1.5~8個月的羔羊和當年生的犢牛
動物感染莫尼茨絛蟲是由於吞食了含似囊尾蚴的地蟎。地蟎種類繁多,現已查明有20餘種地蟎可作為莫尼茨絛蟲的中間宿主,其中以肋甲蟎和腹冀甲蟎受染率較高。地蝸在富含腐殖質的林區,潮濕的牧地及草原上數量較多,而在開闊的荒地及耕種的熟地里數量較少。性喜溫暖與潮濕,在早晚或明雨天氣時,經常爬至草葉上;乾燥或日曬時便鑽人土中。六鉤蚴在地蟎體內發育為成熟似囊尾蚴的時間在20℃,相對濕度100%時需47~109天。成蟎在牧地上可活14~19個月。因此,被污染的牧地可保持感染力達近兩年之久。地蟎體內的似囊尾蚴可隨地蟎越冬,所以,動物在初春放牧一開始,即可遭受感染。莫尼茨絛蟲卵(六鉤蚴),在地蟎體內發育為感染性似囊尾蚴所需要的時間,主要取決於外界的溫度,在16℃時需107206天;16~20℃時為65~90天;26℃時為51~52天;在27~35℃(平均為30℃)時需26~30天。蟲卵在水中和潮濕的小室內放置l0~15天,死亡30%~40%;經40~55天時死亡93%~99%;乾燥6h,死亡30%~35%,乾燥18h死亡99.4%糞便中的蟲卵乾燥40天,死亡98%。
在福建,春2~3月份開始感染,4~5月份達高峰,8月後直到次年l~2月份漸終止。在黑龍江,4月下旬或5月初開始放牧,6月羊糞便中開始出現擴展莫尼茨絛蟲的孕節或蟲卵,7~9月份達高峰,後逐漸下降,到12月份或次年1月份降至零。同群羔羊雖在同一牧地上放牧,但直到9~10月份才出現貝氏莫尼茨絛蟲的孕節或蟲卵,後逐漸上升,到次年l~2月份達高峰,後變為帶蟲現象。1~2歲的幼畜和成年動物幾乎全年可感染莫尼茨絛蟲,但季節動態不明顯。動物具有年齡免疫性,特別表現在3~4個月齡前的羔羊,它們不感染貝氏莫尼茨絛蟲。然而這種免疫力較弱,其保護性至多不到2個月。感染過擴展莫尼茨絛蟲的羔羊還可感染貝氏莫尼茨絛蟲,因而這種免疫力是具有種的特異性的,在病畜的血液中可檢出沉澱素。中點無卵黃腺絛蟲主要分布於西北及內蒙古牧區,西南及其它地區也有報導

致病作用

機械作用:莫尼茨絛蟲為大型蟲體,長達數米,寬1~2cm,大量寄生時,集聚成團,造成腸腔狹窄,影響食糜通過,甚至發生腸阻塞、套疊或扭轉,最後因腸破裂引起腹膜炎而死亡。
奪取營養:蟲體在腸道內生長很快,每晝夜可生長8cm,勢必從宿主體內奪取大量養料,以滿足其生長的需要。這樣,必然影響幼畜的生長發育,使之迅速消瘦,體質衰弱。
中毒作用:蟲體的代謝產物和分泌的毒性物質被宿主吸收後,可引起各組織器官發生炎症和退行性病變,改變血液成分,紅細胞數減少,血紅蛋白降低,出現低色素紅細胞。中毒作用還破壞神經系統和心臟及其它器官的活動。腸黏膜的完整性遭到損害時,可引起繼發感染,並降低羔羊和犢牛的抵抗力,如可能促進羊快疫和腸毒血症的發生 。

診斷要點 

臨床症狀

患羊症狀表現的輕重通常與蟲體感染強度及體質、年齡等因素密切相關。一般可表現為食慾減退,出現貧血與水腫;羔羊腹瀉時,糞中混有蟲體節片,有時還可見蟲體的一段吊在肛門處;被毛粗亂無光,喜躺臥,起立困難,體重迅速減輕。若蟲體阻塞腸管時,則出現臌脹和腹痛表現,甚至因腸破裂而死亡。有時亦可出現轉圈、肌肉痙攣或頭向後仰等神經症狀。後期,患畜仰頭倒地,經常作咀嚼運動,口周圍有泡沫,對外界反應幾乎喪失,直至全身衰竭而死。

剖檢變化

剖檢死畜可在小腸中發現數量不等的蟲體;寄生處有卡他性炎症,有時可見腸壁擴張、腸套疊乃至腸破裂;腸系膜、腸黏膜、腎臟、脾臟甚至肝臟發生增生性變性過程;腸黏膜、心內膜和心包膜有明顯的出血點;腦內可見出血性浸潤和出血;腹腔和顱腔貯有滲出液。

實驗室檢查

查找可疑羊糞便中是否有排出的蟲體節片,必要時亦可用飽和鹽水漂浮法進行蟲卵檢查。其方法為取可疑糞便5~10克,加入10~20倍飽和鹽水棍勻,通過60目篩網過濾,濾過液靜置半小時至1小時,則蟲卵已充分上浮,用一直徑5~10毫米的鐵絲圈與液面平行接觸以蘸取表面液膜,將液膜抖落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即可鏡檢。對因絛蟲未成熟而無節片排出的患畜可進行診斷性驅蟲,如發現排出蟲體或症狀明顯好轉即可做出診斷。

防治措施

治療

可選擇下列藥物:
1.丙硫咪唑劑量按每千克體重5~20毫克,做成1%水懸液,口服。
2.氯硝柳胺劑量按每千克體重100毫克,配成10%水懸液,口服。
3.硫雙二氯酚劑量按每千克體重75~100毫克,包在菜葉里口服,或灌服。
4.砷製劑包括砷酸錫、砷酸鉛及砷酸鈣,各藥劑量均按羔羊每隻0.5克,成年羊每隻1克,裝入膠囊口服。

預防

在蟲體成熟前,即羊放牧後30天內進行第一次驅蟲;再經10~15天后進行第二次驅蟲。此法不僅可驅除寄生的絛蟲,還可防止牧場或外界環境遭受污染。有條件的地區,可有計畫地與單蹄獸進行輪牧。儘可能避免雨後、清晨和黃昏放牧,以減少羊吃人中間宿主地蟎的機率。結合牧場改良,進行深耕,種植優良牧草或農牧輪作,不僅能大量減少地蟎,還可提高牧草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