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鏈

反應鏈

反應鏈指的是將你從網路信息生活中完全抹去,或者在將某個平庸的東西潛移默化的引發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應鏈
導言,機遇與挑戰,

導言

這並不是為電影《搖尾狗》構思的網際網路版本續集,一些並不張揚的袖珍公司正在進行著類似的商業交易,而與那些灰色的網路作弊劃清界限,網路信息最佳化者正在成為一門新興的手藝。口碑行銷,一夜之間成為讓那些平庸的廣告主們眼前一亮的新商業概念,而一些純粹的Web2.0網路公司也看到了自己的新商業機會。
“10萬元人民幣,我可以保證讓你的產品,在網際網路上只有你想要的信息,任何不滿意的輿論在搜尋引擎前十頁都不會被找到,針對產品相關的網路論壇,我們也可以進行相關最佳化,交款驗收之後,我們還負責三個月的後續維護服務”,自稱張然的人如此對記者說道。除了幾個自詡網路門戶的網路媒體公司,苦苦掙扎的搶奪網路廣告蛋糕,網路遊戲大亨們大力培養鄉村少年們的遊戲熱情外,中國網際網路似乎並沒有形成什麼強有力的商業模式,眾多的網路小商人們整日冥思苦想,試圖找到一種能迅速掘金的商業捷徑。實際上中國的網際網路確實時不時的冒出來一些新奇怪異的商業模式,不再僅僅是代玩網路遊戲的跨國金幣農夫,像張然這樣的網路信息最佳化者早已經暗中流行,
幾乎沒有什麼核心技術含量,這群自詡口碑行銷的網路最佳化者往往是小規模的合夥企業,張然的辦公室就租住在北京市和平里的一座居民樓中,60多平米的辦公室零散的擺放著五台電腦,在向記者的推銷中,張然透露了不少所謂的商業行情,捨得花錢讓這類網路信息最佳化公司大部分客戶都是地產開發商,所有跟賣房子有關的負面信息都在排查範圍內,從業主論壇上的大字報到專業房產網站上的留言,每天都有專職人員泡在相關網站上,隨時監控網路上的相關信息。張然還補充道:“這種監控式的服務可是按天收費的,光北京就有四五家這類網路信息最佳化公司。”而在一些諳熟網路框架技術的高手看來,這種以人海戰術方式去改變網路信息的商業公司太原始,通過修改網頁權重,以及在網頁中插入誘騙代碼,間接可以讓谷歌和百度的搜尋引擎上當。網路程式設計師圈子內曾經流傳著類似的故事,有人拿著50萬元的現金找到一家網路安全公司,就是要求刪掉所有自己公司以前的一次事故信息,結果安全公司以沒有這種業務婉拒了客戶,最後安全公司的程式設計師私下接受了委託。

機遇與挑戰

人海戰術的灌水監控和純技術方式的作弊,儘管不能將負面信息徹底刪除,但是通過增加相關信息的迷惑戰術,以及針對搜尋關鍵字的混淆,完全可以將不想被別人看到的信息過濾掉,至少讓這些信息成為難以找到的陳年舊聞。而與這些網際網路上的灰色商業機會不同,一種更溫柔的信息最佳化方式正在成為光明正大的商業模式。原本在2012年3月初,微軟在全球組織了一次I’m計畫,試圖通過在MSN用戶名字前面掛上一串代碼,以幫組一些美國本地慈善組織募捐。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短短一個月時間,幾千萬人的MSN名字前面都掛上了各式各樣的帽子,中國的MSN用戶更是偏執,根本不在乎名字前面掛的噱頭是何種慈善,圖形好看,成為了他們選擇的唯一條件。而在這背後,微軟根本沒有進行任何宣傳推廣,一場病毒式的自發選擇,一夜之間讓很多苦於盈利問題的網站看到了機會。那些將商業機會寄希望於Web2.0浪潮,依靠網民自動傳播信息達到宣傳推廣目的的網路商人們樂了。
“我們沒有做過一次電視廣告,沒有貼上過一張海報,沒有做過任何網路廣告連結”,這套Google公司市場部副總裁辛迪·麥卡菲對於口碑行銷的說辭,被網路信息最佳化列入未開掘商業模式的口碑狂徒們,當作教科書般掛在口頭上。而當新浪部落格的管理者還在盤算如何跟部落格主人拿廣告比例分成時,在門戶部落格以外,組織部落格集體性的話題討論,引起社區類網路的群體反應鏈,成為了最簡單的口碑行銷方法。這種口碑相傳的思路概念上並不複雜,利用網際網路正在形成的各類社交圈子,以映射的方式構成人與人之間的潛在共振,而充當關鍵字索引的TAG標籤技術,悄悄的勾結起了這種信息情感共振的基礎。上海的Blogbus似乎對此最為狂熱,在為通用汽車策劃的口碑推廣中,直接挑起了中國爺們vs外國紳士的話題,引發部落格群落中間對這個話題的爭論,目的就是為了將紳士與爺們所共有的概念嫁接到別克君越的汽車之上。並沒有像傳統網路廣告那樣,將無數文字和圖片堆疊到同一張網頁之中,讓閱讀者在眼花繚亂之後誤入廣告,這種溫柔式的口碑推廣殺傷力十足,在全球部落格最權威統計引擎Blogpulse上,紳士這箇中文關鍵字的頻率在五六月份爆發出了一個峰值,最高的時候翻了一倍。
民間美食家聚集的大眾點評網,無疑是另一個在籌劃通過網路社區結構實現口碑行銷的現實例子,但凡有特色餐廳或大酒樓開張,大眾點評網的幾位核心元老必備請去試吃,這些口味挑剔的食客在論壇中的評價,往往直接決定了這個餐廳開張頭兩個月能否引起更多人的興趣。對於這些試圖通過網路信息最佳化,來實現自己商業盈利的網際網路公司,一本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寫的小冊子幾乎成為了必讀刊物,這本《引爆流行》試圖揭露出通過網際網路傳遞信息後,各種流行到底如何被引爆,最有價值的是其完備的科學統計方法,按照作者的說法,強調口碑信息被塗改的病毒性傳播有三個共同的特徵,感染性,小事變大後果,突發而非漸進性,甚至總結歸納出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和環境威力法則三套流行引爆要素。
而那些懷揣Web2.0原教旨情緒的網路社區人卻並不買口碑行銷的帳,豆瓣網的楊勃在一次網際網路會議上就認為,行銷冒充不了真正的口碑。中國網際網路的廣告閱讀者越來越有垃圾信息耐藥性,甚至可以從滿頁的文字廣告中挑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儘管這種口碑行銷傳播方法處理的很平滑,生怕引起部落格作者和閱讀者的厭煩,但是似乎引發話題永遠沒有公眾自發討論來得自然。實際上那些Web2.0公司並不希望自己掛上網路信息最佳化者的帽子,在他們看來自己並沒有去通過作弊的方法改變信息真相,也沒有生拉硬拽的給大家布置命題作文,與那些灰色的信息作弊者根本就是兩碼事。Blogbus的執行長竇毅解釋道:“我們所引發的話題都是小圈子內的共鳴,我們並沒有期望去改變網際網路上的什麼大眾口碑,一些被廣告客戶認可的特定人群,足夠形成共同的偏好,至少在商業上,這種有限度的信息共鳴就足夠了。”
“那些試圖在部落格和論壇中通過引發話題,變相廣告行銷的行為,我覺得至少很溫柔,Google從本質上不也是口碑行銷嗎”,正在研究互動經濟學的孫毅說道:“從信息道德哲理上說,百度那種競價排名來換取信息排位靠前的商業手段,與那些通過監控論壇來稀釋負面新的小公司們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所有人都試圖信息上最佳化自己,這就構成了一種新興的互動經濟現象,我更喜歡稱之為信息的亡羊補牢。可卻沒有人在乎,你平時日常每一次敲擊鍵盤,恰恰就是在網際網路上記錄自己的口碑,這種日積月累的互動行為難道不是更好的自我最佳化嗎?”就在網際網路界還在為這種信息最佳化尋找理論依據的時候,一位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畢業生,維吉爾·格里菲斯(Virgil Griffith)打響了對網路信息最佳化的第一槍,7月底,這位維吉爾·格里菲斯寫了一個短小的程式,可以用來追蹤任何對於維基百科的修改,並且記錄下來這些修改者所使用的IP位址和修改了什麼內容,這個小程式被命名為Wikipedia Scanner。這無疑是對那些試圖在維基百科中最佳化自己信息的公司形成了直接的挑釁,任何試圖通過修改維基詞條來最佳化自己網路信息的人,都不再難以追查,讓那些給自己信息塗脂抹粉的人曝光,看看誰更擔心自己形象不夠好,維吉爾·格里菲斯在接受採訪時含蓄的說道:“cookie的尾巴已經不再是什麼技術痕跡,12歲的小孩都知道如何抹掉它,最可怕的還是那種有組織的集體性修改,他們領著高額的薪水,可以24小時輪流工作,我所作的僅僅是讓他們曝曝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