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與借鑑:中外教育評論

反思與借鑑:中外教育評論

《反思與借鑑:中外教育評論》由十卷組成。卷一為總論,是作者關於教育的巨觀思考和對於理想之教育的藍圖描繪。卷二、三、四是作者關於中國教育思想的研究,系統論述了從遠古到當代中國教育科學的成就與貢獻。卷五、六是作者關於中外教育問題的分析與評論,其中包括教育政策研究與建議。卷七、八是作者關於中國本土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卷九、十是作者的教育隨筆和在全國各地回答教師、新聞記者及網友提問的精彩記錄。在這套文集中,他從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古往今來的廣闊視野,考察、思索中國的教育問題;他的論述幾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經歷的整個教育過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則,小到課程的改革、課外的活動,他都認真思考、系統調查、認真實驗,隨時提升到理論層面;與教育學密切關聯的心理學,需要和在研究中國教育同時開展的對國外教育的認識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範圍。

基本介紹

  • 書名:反思與借鑑:中外教育評論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頁數:619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教育出版社
  • 作者:朱永新
  • 出版日期:200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0717420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反思與借鑑:中外教育評論》是全國“ 十五”出版規劃重點項目。文集由十卷組成,全面匯集朱永新這位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常委、蘇州大學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導師的教育研究成果。《反思與借鑑:中外教育評論》收錄了作者撰寫的有關部門中外教育的評論文章總計45篇。《反思與借鑑:中外教育評論》分上下兩篇共六輯。上篇中國教育評論包括三輯,分別是巨觀教育政策論、中觀教育問題論、區域教育發展論。下篇外國教育評論包括三輯,分別是比較教育研究、日本教育研究、教育思想研究。它們是作者多年來對中外教育問題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對教育問題的不同看法

作者簡介

朱永新,1958年生,江蘇大豐人。現任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常委,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同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先後求學於江蘇師範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著作大多收入十卷本《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另主編《當代日本教育叢書》《教育線上文庫》等三十餘種,並主持《新世紀教育文庫》的編選與出版工作。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二百餘篇。曾多次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及省級研究項日,並多次獲獎

圖書目錄

上篇 中國教育評論
第一輯 巨觀教育政策研究
中國的教育缺什麼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教育
教育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
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
教育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推進素質教育的幾個政策問題
中國教育百年回眸與前瞻

第二輯 中國教育專題研究
關於我國教師繼續教育的幾點政策建議
21世紀中國課程改革的趨勢
中國道德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展望
關於綜合性大學辦師範的問題
關於學分制的問題
論學院制的改革與探索
關於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問題

第三輯 區域教育發展研究
關於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考察與思考
探究寶應名校轉制
關於蘇州教育現代化的思考
“科教興市”與蘇州可持續發展
關於蘇州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
香港和台灣教學管理模式分析

下篇 外國教育評論
第四輯 比較教育研究
國外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
中美高等教育辦學效率之比較
國外高校教學管理模式初探
中美師範教育課程設定的比較
英美師範教育實習的特點及啟示

第五輯 日本教育研究
日本著名教育家論中國教育
日本教育發展與日本現代化
日本文化的社會學、心理學考察
日本教育問題與前瞻
日本私立學校管理探析
日本親職教育問題與現狀
日本的學歷社會與考試地獄
日本中國小的校規與管理主義
日本的校園暴力
日本教師進修制度的特點

第六輯 教育思想研究
馬克思主義與心理學
列寧教育思想初探
達爾文與心理學
恩格斯論理論思維
結構主義教育思想述評
西方教育哲學的歷史演進
現代西方科學方法論及其對教育研究的啟發走在教育的路上(代自序)

上篇 中國教育評論
第一輯 巨觀教育政策研究
中國的教育缺什麼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教育
教育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
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
教育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推進素質教育的幾個政策問題
中國教育百年回眸與前瞻

第二輯 中國教育專題研究
關於我國教師繼續教育的幾點政策建議
21世紀中國課程改革的趨勢
中國道德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展望
關於綜合性大學辦師範的問題
關於學分制的問題
論學院制的改革與探索
關於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問題

第三輯 區域教育發展研究
關於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考察與思考
探究寶應名校轉制
關於蘇州教育現代化的思考
“科教興市”與蘇州可持續發展
關於蘇州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
香港和台灣教學管理模式分析

下篇 外國教育評論
第四輯 比較教育研究
國外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
中美高等教育辦學效率之比較
國外高校教學管理模式初探
中美師範教育課程設定的比較
英美師範教育實習的特點及啟示

第五輯 日本教育研究
日本著名教育家論中國教育
日本教育發展與日本現代化
日本文化的社會學、心理學考察
日本教育問題與前瞻
日本私立學校管理探析
日本親職教育問題與現狀
日本的學歷社會與考試地獄
日本中國小的校規與管理主義
日本的校園暴力
日本教師進修制度的特點

第六輯 教育思想研究
馬克思主義與心理學
列寧教育思想初探
達爾文與心理學
恩格斯論理論思維
結構主義教育思想述評
西方教育哲學的歷史演進
現代西方科學方法論及其對教育研究的啟發

後記

這本書大致反映了我對中外教育的思考,反映了我的心路歷程。我曾經寫過一篇《教育,我的至愛》的文章,這本書也大致反映了我的心與教育一起行走的旅程。
這本書是用腳寫出來的。我也曾經說過,我不是一個真正的教育專家,我只是一個教育的旅行者。我喜歡教育的風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一直是我的教育夢想之一。這些年,我去過國內的許多地方,也訪問過國外的許多地方。每到一處,教育總是我關注的對象。到溫州講學,我寫了《蒼南教育行》;去陝西出差,我寫了《定邊教育行》;在日本作研究,又有了我關於日本教育的系列成果。
這本書更是用心寫出來的。我先後有過多次工作的變動。每一次變動,我都會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做蘇州大學教務處長的時候,我注意的興奮點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學的教學問題;擔任蘇州市副市長以後,我更加關心蘇州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擔任全國政協常委以後,我要求自己注意研究國家的教育政策和區域共同發展的問題。
我始終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必須緊密結合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實踐。我的許多文章看起來可能是“應景”的,在中國共產黨誕辰80周年的時候,我寫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教育》;在江澤民同志提出創新教育的時候,我寫過《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但是,我努力要求自己不要成為語錄的求證、觀點的放大。我期待每一篇文辛都有自己的東西。
我的許多領導、同事、朋友和學生,給了我許多無私的幫助,本書中有四五篇文章是我與他們共同討論後撰寫的。我要感謝美國得州工科大學教育學院的藍雲教授、日本宮崎公立大學的王智新教授、日本東京大學的蔣樂群博士、蘇州教科所的任蘇民先生。我特別要感謝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博士許慶豫教授。他在自己工作和研究任務十分繁忙的情況下,幫助我一起整理這本書稿,並為這本書寫了精彩的《跋》。我的研究生楊樹兵和王明洲同志,在列印和校對文稿中也付出了許多勞動,這裡一併致謝。
最後,我把這本書獻給曾經、現在和將要與我在教育的道路上同行的人們!

序言

朱永新教授的文集出版在即,他要我寫一篇序,大概是因為他看到我對教育也很關注,又不時地發表點看法吧,或者因為他和我都是馬敘倫、周建人、葉聖陶、雷潔瓊等民進前輩的後來人——我們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成員。不管他是怎么想的,我出於對他學術成就的敬佩,也出於對年輕學者的喜愛和對教育的興趣,便答應了,儘管我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不過這樣也好,以一個時時關心業內情況的外行人眼光說說對這套文集和作者的看法,或許能更冷靜些,更客觀些。
我曾經說過,中國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為教育問題太複雜,中國的教育問題尤甚。且不說中國以一個開發中國家的微弱實力在辦著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單是中國處於轉型期,城鄉、東西部間嚴重的不平衡和幾個時代思想觀念的相互摩擦、激盪,就可以說是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了。隨著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對教育發表評論的人當然也越來越多,多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時常議論。這樣就給有關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許多也許在別的國家並不突出的問題。我認為其中有兩個問題最為要緊:一個是教育的事牽一髮而動全身,既不能就教育論教育,更不能只論教育的某一部分而不顧及其他,以區別於人們日常的談論;另一個是教育學如何走出狹小的教育理論界圈子,讓更多的人理解、評論、實踐,也在更大範圍內檢驗自己的理論是否能為民眾所接受,以免專家和社會難以搭界。朱永新教授的這套文集,恰好在這兩個問題上都給了我很大的欣慰。
在這套文集中,他從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古往今來的廣闊視野,考察、思索中國的教育問題;他的論述幾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經歷的整個教育過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則,小到課程的改革、課外的活動,他都認真思考、系統調查、認真實驗,隨時提升到理論層面;與教育學密切關聯的心理學,需要和在研究中國教育同時開展的對國外教育的認識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範圍。
朱永新教授並不是一位“純”學者,雖然教育理論研究永遠是他進行多頭工作時在腦子裡盤旋的核心。他集教師、官員和研究者三種角色於一身,隨著孩子的降生,他又多了一個家長的身份。這就使他不可能只觀察研究教育體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須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層次的研究。我見過他極度疲勞時的狀況,心裡曾經想過,這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考驗,還是他“命”當如此,不得不然?其實,這正是給他提供了他人很難得到的絕好的研究環境和條件:時時轉換角色,就需要時時轉換思維的角度和方法,巨觀與微觀自然而然地結合,積以時日,於是造就了他獨特的研究方法和風格。
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驅動,而沒有基於對事物深刻認識所生髮出來的極大熱情,換言之,沒有最博大的摯愛,是難以創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對教育進行研究的特點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種角色和一種身份,自然占據了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心,是不可見的,但貫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現在他所有論著中的鮮明愛心,則是最好的證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