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核吸收現象

反常核吸收現象

1930年,我國科學家趙忠饒在研究由放射性原子核所放出的高能射線被物質吸收的規律是,發現了一種新的現象。這種現象不能用經典粒子的理論解決,更無法用電磁理論。因為光子束應當被電子吸收而躍遷,但這個試驗顯示出被原子核吸收了

當時把這稱呼為反常核吸收現象。在這種過程中,會輻射出一種能量約為0.5MeV的光子,而且各向同性,即各方向強度相等·這不僅有悖於當時剛現出雛形的光電理論,甚至違反了能量守恆這個物理學的根基·這預示這重大突破的必然到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忠饒
  • 時間:1930年
  • 研究內容:高能射線被物質吸收的規律
  • 現象:反常核吸收現象
試驗證明,理論證明,

試驗證明

1932年,安德森用雲霧室研究宇宙射線時得到一張照片,如上圖.這張照片中顯示的是一個帶正電荷粒子的軌跡,而根據質量和曲率的計算這個粒子卻怎么算都是電子.安德森當晚一夜沒睡,他知道他歷史性的證明了正電子!也就是反粒子.他也因此得了1936年的諾貝爾獎.這個現象的實證似乎在揭曉 反常核吸收現象的答案.

理論證明

反常核吸收現象的原理現在已經被大部分粒子物理學家承認,也已經在一些大型粒子對撞機中得到了一定的數據支持.
一般認為的能量只存在正的,當一個物體消耗能量時達到0時即停止,不會有負能.然而根據狄拉客的公式,能量不僅有負的,還跟正的一樣多.而且每個粒子都有一個反粒子,也就是大小自旋一樣,磁矩和電荷相反的粒子.因此 ,反常核吸收現象實際上是一個表面現象.因為當物體被輻射時受激躍遷,一個光子生成一對正負電子.但這違反了動量-能量守恆,所以這個過程必須有原子核的參與.
所以受激輻射出來的會是原子核,但原子核本身只是"催化劑".表征是原子核吸收,這個現象因此得名也因此解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