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客里空

反客里空是土地改革宣傳的內容解放區新聞工作的另一項基本內容。土改宣傳初期出現右傾偏向,《晉綏日報》帶頭糾正這一偏向,並發起旨在維護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反“客里空”運動。經新華社的介紹推廣,這場運動擴展到整個解放區新聞界。

背景
1946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先後制定《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中國土地法大綱》,解放區全面開展土地改革運動,但在初期的土改中包括宣傳報導中犯了不少右傾錯誤,主要表現在對地主的頌揚上。
客里空
客里空是1944年延安《解放日報》連載蕭之翻譯的一部原蘇聯作家柯涅楚克在衛國戰爭期間創作的話劇《前線》中一個特派記者的名字。此人善於捕風捉影、弄虛作假,他不調查了解,坐在指揮部擬稿。他根據聽來的訊息,即前線總指揮的兒子陣亡,就編造了總指揮的兒子在犧牲前如何發誓、總指揮聽說兒子犧牲後如何痛哭流涕等情節。此人專靠杜撰虛假、空洞的文欺世盜名,給革命事業帶來了危害,因此成為該劇抨擊的對象。“客里空”是俄語的音譯,其意譯應為“亂嚷亂叫的人”或“喧囂的人”,作者為筆下的人物起了這樣一個名字,顯然帶有譏諷的寓意。後來這個名字就成了新聞中虛構胡編的代名詞。人們在寫文章時把那些歪曲事實的報導訊息稱為“客里空”。
進程
第一階段:《晉綏日報》首先認識到錯誤,檢查了新聞報導中的右傾錯誤以及新聞失實問題,採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發動民眾揭露假報導,維護新聞真實性,發起了新聞戰線上的反“客里空”運動。1947年6月15日刊登了《前線》相關情節,6月25日至27日以《不真實新聞與客里空》為題連續曝光失實報導。
第二階段:運動得到中共中央肯定,在新華社的號召下,解放區新聞界9月開始普遍開展反“客里空”運動。
意義
發揚了我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檢查糾正了新聞報導失實的現象,維護了新聞真實性原則;克服了土改宣傳中的右的傾向,改造了新聞工作者的立場與作風,提高了新聞工作的政治素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