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犬

反坦克犬

反坦克犬是在訓練過的犬只的背上綁上炸藥讓它們鑽入敵方的坦克底部,它是一種瘋狂的戰爭武器,是前蘇聯的“傑作”。據說在二戰期間,反坦克犬創下了摧毀300輛德國坦克的輝煌戰績。值得注意的是,反坦克犬並不是機器狗,而是有血有肉的真狗。這些狗被教授在坦克底下找食物,開戰前,它們會被餓上一段時間。戰鬥時,這些狗的背上就繫著炸彈衝上戰場,炸彈上的撥桿只要觸到坦克底部就會發生爆炸。後來德國人用噴火器來破壞這種戰略,狗慌忙逃離戰場,從而減弱了反坦克犬的威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坦克犬
  • 外文名:Anti-tank dog
  • 別名:犬地雷
  • 屬性:戰爭武器
  • 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 創始國家前蘇聯
  • 目的:破壞敵方坦克
背景,爆炸裝置,設計,結構,參數,威力,製作加工,訓練方法,戰爭套用,戰術缺點,正反觀點,

背景

蘇聯的廣闊地域和複雜的自然環境成為選育優良犬種的絕佳條件,比如體型巨大的高加索犬、敏捷的波索爾獵狼犬以及長毛牧羊犬等等。但在沙俄時代,除在日俄戰爭中使用過雪橇犬拖送傷員外,其軍犬的訓練與相關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十月革命後,紅色蘇維埃的軍事專家們很快意識到軍犬的價值,並徵召部分軍犬在軍隊和內保部門擔任警戒任務。1920年代,在莫斯科近郊組建了日後赫赫有名的蘇聯中央軍犬學校,從高加索山地徵集來的大約200條高加索犬成為該校的首批學員。這些高加索犬在經過訓練後,分配到連級部隊,執行巡邏、協助戰鬥等任務。
1941年6月22日凌晨,納粹德國糾集190個師,配備近5000架飛機和3410輛坦克,分北、中、南三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戰爭初期,在德國以裝甲部隊為先導的閃電戰打擊下,缺乏準備的蘇軍節節敗退,人員、裝備,特別是技術裝備的損失非常嚴重。在缺少這些能有效對付裝甲車輛的重型武器掩護的情況下,蘇聯前沿步兵不得不依靠反坦克手榴彈和燃燒瓶同敵人的坦克拼殺,犧牲甚為慘烈。
在這些最黑暗的日子裡,蘇聯中央軍犬學校和莫斯科民警學校提供了500條軍犬,並將它們緊急訓練成能夠攜帶炸藥,鑽入德國坦克底部,與敵同歸於盡的反坦克犬,希望這種權宜之計能夠緩解前方的壓力。
這種反坦克犬於1941年8月開始在戰場上套用。在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這些軍犬組成的“敢死隊”為抵擋德軍的進攻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戰果最多的一次,曾以16條軍犬的代價消滅了德軍12個裝甲目標。據蘇方透露的資料,整個戰爭期間,蘇軍的反坦克犬約消滅了300輛德國坦克。二戰期間,同盟國和軸心國在戰場上共投入25萬條軍犬。這些“勇士”除掉了703座城鎮的地雷,救出了69萬人次負傷官兵。1942年7月,德軍的850輛坦克向史達林格勒發起總攻。坦克梯隊推進時,只見蘇軍陣地風馳電掣般衝出無數條軍犬,身背炸藥包,毫無畏懼地沖向德軍坦克。一陣陣巨大的爆炸聲中,蘇軍軍犬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與德軍坦克同歸於盡。蘇聯官方宣布,反坦克犬在戰爭中共摧毀了300輛德軍坦克。

爆炸裝置

設計

反坦克犬之所以能炸毀坦克,其秘密全在身上背負的一套稱為“犬雷”的爆炸裝置。該裝置的設計者和詳細生產情況現不得而知,只知道曾在包括莫斯科“喀山”機械廠等若干廠家生產,其中“喀山”機械廠曾在1941年生產了約5000套。各廠產品在細節上略有差別,但整套系統都是由固定背套和主裝藥體兩大部分組成。

結構

固定背套用厚帆布縫製而成,結構類似馬甲,兩側有盛放附加藥塊的布袋,事先將背套裹套在反坦克犬的軀幹中間位置,用束帶縛緊。背套頂部有用於固定主裝藥體的布帶環,可用布帶將主裝藥體固定在犬背上方。主裝藥體結構非常簡單,後部為薄鐵板製成的大長方形盒,稱為主藥塊盒,其前方為與其呈T字形相連的另一個略小一點的長方形盒,稱為引信盒,盒內安裝有觸發裝置。主藥塊盒內裝有質量約1kg的TNT藥塊,該藥塊又通過左右各一條導爆索與側面布袋內的附加藥塊相連,以保證主裝藥爆炸後能順利引爆附加藥塊。引信盒內的觸發裝置則由盒體、觸發桿、限位塊、拉簧、保險銷、觸發桿軸、引信體、引信和擊針銷組成。觸發桿上半截為木質,下部有金屬加強,裝在引信盒上方的開槽內,下方由一個轉軸固定在盒體上。觸發桿前部被拉簧拉住,但由於限位塊的作用,觸發桿被拉到一定位置後就會被限制住。觸發桿下部有一個上挑的尖角,伸進引信上部的擊針銷環內。平時由於觸發桿被保險銷限制住,所以不能繞軸旋轉,也就無法挑出擊針銷而觸發。
二戰期間的反坦克犬二戰期間的反坦克犬

參數

“犬雷”所用的引信通常為MUV拉發引信。該引信是1940年左右設計的,主要用在各種拉發、絆發地雷上。其結構非常簡單,成本低廉,而且靈敏度較高,只需約5N的拉力就可以觸發。MUV引信質量31g,直徑12.3mm,擊發裝置部分長74mm,下端可以配用兩種雷管,其中MP-2型雷管長126mm,MP-5M型雷管長120mm。引信的使用環境溫度為-40℃~+40℃。

威力

當反坦克犬引導員拔出保險銷後,整個爆炸裝置就處於待髮狀態。只要反坦克犬鑽進裝甲車底部,由於犬背上的觸發桿較長,所以必然會被車體撞到而倒向犬身後方,而觸發桿下部的挑腳即挑出引信上的擊針銷,引信內的擊針則在擊針簧力的作用下打擊火帽,使雷管發火,進而引爆主裝藥,同時通過導爆索引爆犬身兩側的附加藥塊,此時爆炸的全部力量都作用在裝甲車輛最薄弱的腹部。因此,只要反坦克犬身上攜帶2kg左右的裝藥,就足以摧毀一輛坦克。

製作加工

“犬雷”爆炸裝置結構簡單,製作和加工也比較容易,而且還能根據作戰對象和反坦克犬體型的大小適當調節兩側的藥塊,以保證有足夠的爆炸威力。但其缺點是觸發裝置設計得過於簡單粗陋,只有訓練有素的反坦克犬才能執行此任務。因為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中,反坦克犬一般很難從車輛正前方或正後方鑽進車輛底部,若不能鑽進車輛底部,該觸發裝置就不能保證可靠起爆。同時反坦克犬身上攜帶的只是藥塊,而不是定向裝藥,難以在體積重量有限的情況下保證有較大的威力,對於當時的一些中型以上的坦克來說,若不能在車輛下方爆炸,很難將其徹底摧毀。最要命的是,對於那些被放出去但沒有找到攻擊目標的反坦克犬,很難進行後期處理,因為如果圍捕過程中哪怕是一根樹枝觸動了觸發桿,也會引爆炸藥。

訓練方法

為什麼反坦克犬這種獨特的軍犬會誕生在蘇聯,這與該國在高級神經學領域的一項重大成就,即舉世熟知的“條件反射”學說有關——它的發現者就是蘇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神經生理學家——蘇聯科學院院士巴甫洛夫·伊凡·彼德洛維奇(1849~1936)。
1902年,巴甫洛夫在沙俄軍事醫學研究院任職期間偶然發現,正式餵食前,如果狗看見餵養者或者聽見其聲音,甚至只是聽到開始餵食的鈴聲,就會分泌唾液。經過大量研究,巴甫洛夫把這種現象稱為“條件反射”,鈴聲就是導致反射行為的“條件刺激”。
反坦克犬的訓練正是建立在“條件反射”這一學說基礎之上的。平時訓練時,在坦克底下設定掛籃,然後放上食物,受訓的狗會先被關上一段時間,使它飢腸轆轆,然後再把它帶到坦克旁邊,最終讓它在坦克底下找到食物。開始坦克是靜止的,過段時間再改為行駛 狀態,以便讓狗克服對隆隆作響的發動機噪聲的恐懼。一段時間後,坦克的外形輪廓,鋼鐵、油漆、防鏽油和廢氣的味道,甚至是坦克發動機發出的聲音,都會綜合成為對反坦克犬的“條件刺激”。經過這樣的反覆訓練後,就可以使反坦克犬養成主動尋找具備上述條件的物體以獲得食物的習慣。整個訓練過程大約只需要40天左右。

戰爭套用

這些反坦克犬訓練完畢後,每100~120條編成一個反坦克犬連,並以排為單位配屬到團級部隊。作戰時,把它們配置在受到敵坦克威脅、靠近反坦克炮兵預備隊的地域,每條軍犬配一個引導員。作戰前,引導員為它們裝上帶有觸發裝置的炸藥包,並引導其隱蔽在掩體或散兵坑中。當發現敵人坦克後,引導員便做好放狗的準備,待敵坦克駛入到100m以內的近距離時,引導員拔出觸發裝置的保險銷,將反坦克犬放出。它們一旦脫離引導員的控制,便疾速奔向敵坦克,並鑽到裝甲最薄弱的腹部,頃刻之間,便在劇烈的爆炸聲中與敵坦克同歸於盡。同時,引導員配有步槍或衝鋒鎗作為自衛武器,如果敵坦克手從炸毀的坦克中逃出,引導員便可以投擲手榴彈或向其射擊,一舉消滅。
初次見識到反坦克犬的德國人對這種戰術頗為吃驚,並在頭幾個月中受到了一定的損失。因為反坦克犬發起攻擊時是貼著地面運動,速度又很快,在戰場的複雜環境下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了,留給坦克乘員的反應時間也不多,並且坦克上的機槍只能向前射擊,射界非常有限,對反坦克犬幾乎沒有作用,而如果打開艙蓋,探出身來使用車頂機槍或衝鋒鎗來掃射,風險又很大,因為隨時可能飛來一塊彈片或是狙擊手的槍彈就能結束坦克乘員的性命。特別是由若干條反坦克犬從不同方向迅速發起攻擊時,幾乎沒有辦法應對。
德國人感到反坦克犬的存在給他們造成了很大威脅,因此採取了一些措施來對付它們,比如命令在前線的德軍殺死所有能看到的狗,公開的理由是防止流浪狗傳播狂犬病。最終,德國人發現如果在裝甲縱隊前鋒中配備裝有火焰噴射器的噴火坦克,就可以更好地抵擋反坦克犬的攻擊,因為怕火是動物的本能,再飢餓的動物也不太可能頂著烈焰去尋找食物。這樣做的確成功地阻止了一些反坦克犬的攻擊,但仍有一些反坦克犬在火焰面前也不停步,冒著被燒焦的危險沖向坦克。

戰術缺點

反坦克犬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也具有與生俱來的明顯缺點。巴甫洛夫在研究中發現,要使狗維持反射行為,需要不斷地保持和強化“條件刺激”。另外狗的辨別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比較接近的刺激,比如外形類似的坦克和發動機的聲響,都會引起它的條件反射,因此反坦克犬的訓練和使用比較麻煩。最難辦的是,由於無法搞到足夠的德國坦克作為目標,訓練時很多時候都使用蘇聯自己的坦克,特別是蘇式坦克都使用柴油機,發動機噪聲和廢氣的味道與德國坦克的汽油機完全不同,這樣訓練出來的反坦克犬很容易會將同時出現的友軍坦克當成目標。另外,戰場上的槍炮聲和其他噪音對反坦克犬都有很大的刺激,有些反坦克犬在引導員釋放後,不是奔向目標,而是直接逃之夭夭,有的甚至會被嚇得返身跑到自己的陣地上來。
1942年夏末就發生了這樣一起嚴重的事故,不知是什麼原因,一群反坦克犬突然集體陷入狂亂狀態,紛紛掉過頭來,沖向蘇軍自己的坦克,而在震驚的乘員們試圖用機槍攔截它們之前,已經有一些坦克被炸毀。由於這次混亂造成的損失,整個師不得不暫停進攻性軍事行動。因此,蘇軍的坦克部隊開始不信任甚至排斥在戰鬥中使用反坦克犬。1942年後期,反坦克犬開始從前線部隊中撤裝。這樣做更重要的理由是當時蘇聯的軍工生產已經基本恢復,產量足以彌補戰爭帶來的損失,來自盟國的援助也陸續抵達,先前極端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反坦克犬不再有用武之地。

正反觀點

按照西方評論家的描述,反坦克犬是一種不人道的武器,因為它是利用狗對人類的信任來達到目的。但對戰爭初期的蘇聯來說,這是一種“絕望時期的絕望手段”,雖然狗犧牲了,但它有可能換回國家當時最缺乏的資源——若干青年的生命,並為最終打垮德國法西斯的目標貢獻了一份力量。從這點上看,反坦克犬是極為有價值的。
使用反坦克犬來對付坦克雖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是一種簡易的手段,對敵人而言又具有超出實際的殺傷力和心理影響力,因此作為戰爭中的權宜手段是有效的。二戰末期的日本也曾訓練和使用過類似的反坦克犬來對付美軍的坦克,美軍士兵把它們叫作“汪汪炸彈”。在蘇聯,雖然戰爭開始後的第二年便將其撤裝,但相關的訓練技術和設施仍然保留了下來,以備將來不時之時重新啟用。事實上,根據從某些渠道傳出的訊息,反坦克犬的訓練在蘇軍中一直保留到1990年代中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