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農場史

友誼農場史

《友誼農場史》是友誼農場史志編審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友誼農場史
  • 作者:友誼農場史志編審委員會
  • 語言:中文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田治田、溫志新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友誼農場發展的歷史史實。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

作品目錄

封面
友誼農場史(1954-1984)
圖片
幫助我國建設大型穀場農場的蘇聯專家到達福利屯,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前排左一為 蘇聯專家馬斯洛夫、右二為王操犁。
建場委員會成員張省三(左一)、王操犁(右二)同蘇聯專家馬斯洛夫(左二)、互林基(右一)在興隆蘇聯專家招待所。
建場委員會領導成員王操犁(左二乎采膠)、張省三(左三)同格危蘇聯專家尼連科(左一)、馬斯洛夫(右四等在研究三道崗地形圖。
一九五四年冬, 農場土地考察組馬斯洛夫(右一站立者)在講解土地規劃情況。
經過中蘇專家共同勘測,於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確定了總場部位置並舉行了升旗儀式。場長王操犁親手將五星紅旗升上了荒原宙邀燥上空
中蘇專家土地勘測組埋下總場的第一個界樁。
一九五五年五月二日,農場舉行了開荒動員大會。圖為大會會場。
一九五五年五月二日,農場建設者在沉睡千年的荒原上開出了第一漏殃匙道 犁溝,拉開了開荒生產的序幕。
一九五五年七月一日,農場在興隆鎮召開開荒祝捷大會。圖為大會會場。
一九五五年六月十四日,農場舉行基建工程開工典禮。中共黑友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省長韓光等領導同志和蘇聯專家一起揮鍬破土。
為了培養農場的機務技術人員,蘇聯專家在為學員講課。
農場副場長兼農業總技師王正林(右二)同蘇聯專家一起檢查麥播質量。
這是蘇聯政府贈送給我國的穀物康拜因。
建場初期農墾部部長王震來農場視察。
一九五九年十月國慶十周年,農場組織了由轉業官兵和民兵參加的閱兵式。
一九五六年三月,中共友誼農場首屆代表大會在總場部召開。圖為大會會場,投票者為劉寶慶。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中共友誼人民公社(農場)第二屆代表大會地總場部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一九六三年七月,農場二屆一次職工代表大會在總場部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一九六二糠尋槓尋年三月,中國作物協會機械化耕作學術討論會在農場召開。
五十年代末期農場主要領導人王正林(左四)、董立民(左六)、劉寶慶左三、肖寒(左五)、劉岑(左二)
建場初期,農場領導董立民(後排左三),劉岑(後排左一)同蘇聯專家合影。前排左一為鄂文玉、左二為馬連相。
一九五五年農場當年開荒,當年播種,小麥長勢喜人。圖為場長王操犁同蘇聯專家在麥田檢查小麥生長情況。
飛機在施肥
蘇聯專家伏羅洛夫(右一)指導工人安裝穀物乾燥機
建場初期的農場領導王正林(左一)、劉寶慶(右一)、劉岑(中)在田間檢查作物生長情況。
一九五五年秋,農場大豆喜獲豐收。圖為五操犁和尼科連科在五分場曬場。
蘇聯專家克魯其科夫(右三)同王正林(右二)、李特特(左一)等一起研究不同品種的小麥生長情況。
植樹造林,造福後人。圖為建場初期農場職工在植樹。
閒暇之時,展開鏖戰
建場初期的農場俱樂部。
中蘇兩國的孩子們在一起歡度“六敬匪紙一”兒童節。
農場第一代小公民。
建場初期,蘇聯醫師克魯廖娃在檢查病房。
建場初期的農場總場部一角。
座落在總場部中心的中蘇友誼紀念碑。
建場初期農場總場部街頭。
一九八三年八月七日,中顧委主任鄧小平(右二)在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李力安(左二)等同志陪同下視察了農場五分場二隊。
一九八○年八月,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左二)在農墾部副部長張林池(左一)等領導同志陪同下來農場視察。
全國政協副主席劉瀾濤(右五)在省農場總局副局長馮天益(右四)等同志陪同下,視察了農場。
一九七九年八月,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前排中)政治局常委李德生(右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農場視察。
中顧委主任鄧小平(右二)在視察農場時同全國勞動模範、機務工程師劉瑛(左一)親切交談。
一九八○年國務院總理趙紫陽來農場視察時在田間聽取匯報。
一九七八年八月,國務院副總理王任重(前排右三)在中共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楊易辰(右一)等同志陪同下來農場視察。
友誼農場總場部中心廣場。
耮雪催春
總場部汽車加油站
友恥束榆碑誼農場總場部。
一九五九年麥收時節,農場地區連續降雨,轉業官兵同職工一起搶收小麥。
全國勞動模範、機務工程師郝煥文(右二)在向機務工人傳授機車保養經驗。
十分場四隊隊長段續增創辦了開發型家庭農場。圖為家庭農場的拖拉機在開荒。
五分二隊引進的美國機器在收割小麥
五分場機械化曬場一角。圖中小樓為時處理八噸的糧食乾燥塔。
喜交豐收糧。
養魚池一角
農場組織的秧歌隊在歡度春節。
新興農業小城鎮。圖為農場一分場場部一角。
農貿市場,購銷兩旺。
友誼商場一角。
噴灌苗木
飛機撒藥
五分場二隊田間作業的機械化程度達到百分之百。圖為二隊引進的拖拉機在給大 豆中耕施。
農場每年將大批優質小麥上交國家支援四化建設。
一九七八年,國家從美國引進全套農機設備,裝備了五分場二隊。圖為二隊 農具場一角。
友誼機械廠具有製造各種類型農機具的生產能力。圖為該廠
一九八四年國慶節,農場舉行了盛大慶祝活動。圖為遊行隊伍步入會場。
農貿市場的副食品攤床前,顧客爭購鮮蛋。
一九七六年一月落成的友誼電視轉播台天線鐵塔,塔高七十三米。
農場設在機關辦公大樓北側的蘭球場。
農場科技人員和省內專家共同培育的三江白豬。
蓄牧承包戶飼養的羊群。
林場飼養的鹿群。
目錄
序言
第一編概 述
第一章區域區劃
第二章 總場分場
第一節總場部
第二節 分場
第三章 人口 民族職工
第一節人口 民族
第二節職工
第四章建置沿革
第一節國營友誼農場
第二節友誼人民公社
第三節友誼縣
第四節友誼特區
第五節友誼縣
第六節十八團
第七節黑龍江省友誼農場
第八節黑龍江省友誼縣
第五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地形地貌
第二節土壤
第三節河流水源
第四節氣象
第五節 自然災害
第六節 物產資源
第二編建場紀略
第六章勘測規劃
第一節 建場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國務院的決定
第三節 勘測
第四節 選定總場部位置
第七章 開荒 生產 基建
第一節 開荒
第二節 生產
第三節 基建
第八章全圍支援農場建設
第一節 輸送幹部
第二節 人力物力的支援
第九章 建場時期的政治工作
第一節 艱苦的條件,艱巨的任務
第二節 建立黨、團組織
第三節 政治教育和宣傳工作
第三編經 濟
第十章經營管理
第一節經營規模的發展
第二節經營管理體制
第三節經營管理制度
第四節經營方針的變革
第十一章生產“大躍進”與調整方針
第一節大辦水利
第二節建立大豆、畜牧產品出口基地
第三節場、社台並給農場經濟帶來的變化
第四節瞎指揮、浮誇風與自然災害
第五節調整生產比例
第六節加強基本建設
第七節 調整分配形式
第八節貫徹農墾“五條”、“十六條”
第九節提高生產力水平的措施
第十二章“文化大革命”與農場經濟的嚴重挫折
第一節 兵團管理體制、性質和任務
第二節 十八團前期的經營管理
第三節 十八團的農業生產措施
第四節 十八團的經濟回升
第五節 十八團的工業生產
第十三章農場經濟的恢復與振興
第一節貫徹墾區“五五”規劃
第二節整頓企業、改革領導體制
第三節改革經濟結構、實行經濟責任制
第四節 發展商品生產、向農工商綜合經營方向轉化
第五節堅持“多種多收、高產多收”的原則進一步提高糧豆總產量
第六節建設百萬畝旱澇保收田
第七節建設北方旱糧產區農業現代化綜合科學實驗基地
第八節五分場二隊的技術引進
第九節全盤國產農業機械化對比試點的十分場
第四編農場各業發展紀略
第十四章農業
第一節農業管理體制
第二節農業生產
第三節農業技術
第十五章農機
第一節農機管理體制
第二節農機運用與管理
第三節保養、維修與技術培訓
第四節農機修理與製造
第十六章水利
第一節防洪工程
第二節 排澇工程
第三節 灌溉工程
第四節 百萬畝旱澇保收田建設
第十七章畜牧獸醫
第一節 畜牧獸醫管理體制
第二節 畜牧生產
第三節 畜禽繁育
第四節 畜禽防疫
第十八章林業
第一節森林分布
第二節造林
第三節苗圃建設
第四節 森林保護與管理
第五節果園建設
第十九章糧食外貿
第一節糧食管理體制
第二節糧食管理
第三節糧食管理機械化
第四節外貿
第二十章基建工程
第一節基建隊伍與工程建築
第二節工程設計
第三節建材生產
第二十一章工業
第二節工業生產
第三節主要工廠的建設
第二十二章交通運輸
第一節管理體制
第二節運輸
第三節公路
第四節客運
第二十三章科學研究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農業科研
第三節農機科研
第二十四章農電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管理體制及人員培訓
第二十五章 郵政 電訊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郵政建設
第三節 報刊發行
第四節 電訊發展
第二十六章商業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商業網點的發展
第二十七章工商行政管理
笫一節概述
第二節行政管理
第五編文教衛生
第二十八章教育
第一節 中國小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師資
第三節職工教育
第二十九章文化
第一節文化工作機構沿革
第二節職工文化生活
第三節圖書發行
第三十章廣播電視
第一節組織機構及人員配備
第二節事業建設
第三節新聞宣傳
第三十一章 醫療衛生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計畫生育
第三節婦幼保健
第四節衛生防疫
第六編 政治
第三十二章政權設定
第一節政府設定
第二節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司法
第四節公安
第三十三章人民武裝
第一節建制與任務
第二節徵集
第三節訓練與裝備
第四節支前
第三十四章黨的建設
第一節黨組織的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黨員代表大會
第三節整黨整風
第四節幹部培訓
第三十五章群團組織
第一節工會
第二節共青團
第三節婦聯
第四節職工代表大會
第三十六章歷次政治運動
第一節反右
第二節反右傾
第四節 “文化大革命”運動
第五節平反冤假錯案
第七編社 會
第三十七章荒原史略
第三十八章朝鮮族風俗
第三十九章著名村屯考
第四十章抗聯傳說
第八編人物紀略
第四十一章 領導人物簡介
王操犁
王正林
雷慶岩
董立民
馮天益
隋鳳舞
平洪發
王景巒
趙峰
陳文化
何士琛
第四十二章 著名勞動模範
郝煥文
劉瑛
董延蘭
趙未
王俊鳳
劉煥高
杜長福
王希田
溫相和
王友
李琳
范生
栗洪文
李國福
李貴
桂體仁
劉清濤
第四十三章著名先進生產者
第四十四章 烈士英名錄
第九編 回憶錄
當事業在召喚的時候
幸福的回憶
在開荒的日子裡
開拓者的歡樂
小憶開荒生活
草地上的除夕
一想起乾的是農業機械化
水從渠中流
豐收時節
東大甸子築堤記
我們的場長“胸有成竹”
風浪四起穩渡舟
點點雨露潤心田
科技人員的貼心人
在蔡暢媽媽身邊
第十編 大事記
大事記
重要歷史檔案輯錄
蘇聯政府代表團給毛澤東主席的電文
毛澤東主席的復電
國務院關於建設國營友誼農場的決定
農業部關於國營友誼農場土地規劃設計的批示
後記
《友誼農場史》編審委員會
《友誼農場史》編纂辦公室
本書部分章節特約撰稿人
著作權頁
植樹造林,造福後人。圖為建場初期農場職工在植樹。
閒暇之時,展開鏖戰
建場初期的農場俱樂部。
中蘇兩國的孩子們在一起歡度“六一”兒童節。
農場第一代小公民。
建場初期,蘇聯醫師克魯廖娃在檢查病房。
建場初期的農場總場部一角。
座落在總場部中心的中蘇友誼紀念碑。
建場初期農場總場部街頭。
一九八三年八月七日,中顧委主任鄧小平(右二)在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李力安(左二)等同志陪同下視察了農場五分場二隊。
一九八○年八月,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左二)在農墾部副部長張林池(左一)等領導同志陪同下來農場視察。
全國政協副主席劉瀾濤(右五)在省農場總局副局長馮天益(右四)等同志陪同下,視察了農場。
一九七九年八月,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前排中)政治局常委李德生(右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農場視察。
中顧委主任鄧小平(右二)在視察農場時同全國勞動模範、機務工程師劉瑛(左一)親切交談。
一九八○年國務院總理趙紫陽來農場視察時在田間聽取匯報。
一九七八年八月,國務院副總理王任重(前排右三)在中共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楊易辰(右一)等同志陪同下來農場視察。
友誼農場總場部中心廣場。
耮雪催春
總場部汽車加油站
友誼農場總場部。
一九五九年麥收時節,農場地區連續降雨,轉業官兵同職工一起搶收小麥。
全國勞動模範、機務工程師郝煥文(右二)在向機務工人傳授機車保養經驗。
十分場四隊隊長段續增創辦了開發型家庭農場。圖為家庭農場的拖拉機在開荒。
五分二隊引進的美國機器在收割小麥
五分場機械化曬場一角。圖中小樓為時處理八噸的糧食乾燥塔。
喜交豐收糧。
養魚池一角
農場組織的秧歌隊在歡度春節。
新興農業小城鎮。圖為農場一分場場部一角。
農貿市場,購銷兩旺。
友誼商場一角。
噴灌苗木
飛機撒藥
五分場二隊田間作業的機械化程度達到百分之百。圖為二隊引進的拖拉機在給大 豆中耕施。
農場每年將大批優質小麥上交國家支援四化建設。
一九七八年,國家從美國引進全套農機設備,裝備了五分場二隊。圖為二隊 農具場一角。
友誼機械廠具有製造各種類型農機具的生產能力。圖為該廠
一九八四年國慶節,農場舉行了盛大慶祝活動。圖為遊行隊伍步入會場。
農貿市場的副食品攤床前,顧客爭購鮮蛋。
一九七六年一月落成的友誼電視轉播台天線鐵塔,塔高七十三米。
農場設在機關辦公大樓北側的蘭球場。
農場科技人員和省內專家共同培育的三江白豬。
蓄牧承包戶飼養的羊群。
林場飼養的鹿群。
目錄
序言
第一編概 述
第一章區域區劃
第二章 總場分場
第一節總場部
第二節 分場
第三章 人口 民族職工
第一節人口 民族
第二節職工
第四章建置沿革
第一節國營友誼農場
第二節友誼人民公社
第三節友誼縣
第四節友誼特區
第五節友誼縣
第六節十八團
第七節黑龍江省友誼農場
第八節黑龍江省友誼縣
第五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地形地貌
第二節土壤
第三節河流水源
第四節氣象
第五節 自然災害
第六節 物產資源
第二編建場紀略
第六章勘測規劃
第一節 建場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國務院的決定
第三節 勘測
第四節 選定總場部位置
第七章 開荒 生產 基建
第一節 開荒
第二節 生產
第三節 基建
第八章全圍支援農場建設
第一節 輸送幹部
第二節 人力物力的支援
第九章 建場時期的政治工作
第一節 艱苦的條件,艱巨的任務
第二節 建立黨、團組織
第三節 政治教育和宣傳工作
第三編經 濟
第十章經營管理
第一節經營規模的發展
第二節經營管理體制
第三節經營管理制度
第四節經營方針的變革
第十一章生產“大躍進”與調整方針
第一節大辦水利
第二節建立大豆、畜牧產品出口基地
第三節場、社台並給農場經濟帶來的變化
第四節瞎指揮、浮誇風與自然災害
第五節調整生產比例
第六節加強基本建設
第七節 調整分配形式
第八節貫徹農墾“五條”、“十六條”
第九節提高生產力水平的措施
第十二章“文化大革命”與農場經濟的嚴重挫折
第一節 兵團管理體制、性質和任務
第二節 十八團前期的經營管理
第三節 十八團的農業生產措施
第四節 十八團的經濟回升
第五節 十八團的工業生產
第十三章農場經濟的恢復與振興
第一節貫徹墾區“五五”規劃
第二節整頓企業、改革領導體制
第三節改革經濟結構、實行經濟責任制
第四節 發展商品生產、向農工商綜合經營方向轉化
第五節堅持“多種多收、高產多收”的原則進一步提高糧豆總產量
第六節建設百萬畝旱澇保收田
第七節建設北方旱糧產區農業現代化綜合科學實驗基地
第八節五分場二隊的技術引進
第九節全盤國產農業機械化對比試點的十分場
第四編農場各業發展紀略
第十四章農業
第一節農業管理體制
第二節農業生產
第三節農業技術
第十五章農機
第一節農機管理體制
第二節農機運用與管理
第三節保養、維修與技術培訓
第四節農機修理與製造
第十六章水利
第一節防洪工程
第二節 排澇工程
第三節 灌溉工程
第四節 百萬畝旱澇保收田建設
第十七章畜牧獸醫
第一節 畜牧獸醫管理體制
第二節 畜牧生產
第三節 畜禽繁育
第四節 畜禽防疫
第十八章林業
第一節森林分布
第二節造林
第三節苗圃建設
第四節 森林保護與管理
第五節果園建設
第十九章糧食外貿
第一節糧食管理體制
第二節糧食管理
第三節糧食管理機械化
第四節外貿
第二十章基建工程
第一節基建隊伍與工程建築
第二節工程設計
第三節建材生產
第二十一章工業
第二節工業生產
第三節主要工廠的建設
第二十二章交通運輸
第一節管理體制
第二節運輸
第三節公路
第四節客運
第二十三章科學研究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農業科研
第三節農機科研
第二十四章農電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管理體制及人員培訓
第二十五章 郵政 電訊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郵政建設
第三節 報刊發行
第四節 電訊發展
第二十六章商業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商業網點的發展
第二十七章工商行政管理
笫一節概述
第二節行政管理
第五編文教衛生
第二十八章教育
第一節 中國小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師資
第三節職工教育
第二十九章文化
第一節文化工作機構沿革
第二節職工文化生活
第三節圖書發行
第三十章廣播電視
第一節組織機構及人員配備
第二節事業建設
第三節新聞宣傳
第三十一章 醫療衛生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計畫生育
第三節婦幼保健
第四節衛生防疫
第六編 政治
第三十二章政權設定
第一節政府設定
第二節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司法
第四節公安
第三十三章人民武裝
第一節建制與任務
第二節徵集
第三節訓練與裝備
第四節支前
第三十四章黨的建設
第一節黨組織的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黨員代表大會
第三節整黨整風
第四節幹部培訓
第三十五章群團組織
第一節工會
第二節共青團
第三節婦聯
第四節職工代表大會
第三十六章歷次政治運動
第一節反右
第二節反右傾
第四節 “文化大革命”運動
第五節平反冤假錯案
第七編社 會
第三十七章荒原史略
第三十八章朝鮮族風俗
第三十九章著名村屯考
第四十章抗聯傳說
第八編人物紀略
第四十一章 領導人物簡介
王操犁
王正林
雷慶岩
董立民
馮天益
隋鳳舞
平洪發
王景巒
趙峰
陳文化
何士琛
第四十二章 著名勞動模範
郝煥文
劉瑛
董延蘭
趙未
王俊鳳
劉煥高
杜長福
王希田
溫相和
王友
李琳
范生
栗洪文
李國福
李貴
桂體仁
劉清濤
第四十三章著名先進生產者
第四十四章 烈士英名錄
第九編 回憶錄
當事業在召喚的時候
幸福的回憶
在開荒的日子裡
開拓者的歡樂
小憶開荒生活
草地上的除夕
一想起乾的是農業機械化
水從渠中流
豐收時節
東大甸子築堤記
我們的場長“胸有成竹”
風浪四起穩渡舟
點點雨露潤心田
科技人員的貼心人
在蔡暢媽媽身邊
第十編 大事記
大事記
重要歷史檔案輯錄
蘇聯政府代表團給毛澤東主席的電文
毛澤東主席的復電
國務院關於建設國營友誼農場的決定
農業部關於國營友誼農場土地規劃設計的批示
後記
《友誼農場史》編審委員會
《友誼農場史》編纂辦公室
本書部分章節特約撰稿人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