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首聯寫作者寫詩的原因,行次灞上,便作此詩,回寄同科未及話別諸友,以抒情懷;頷聯寫作者東歸後與同年彼此相隔,雖音書可通,卻終難知彼此訊息,只能長相憶而已;頸聯寫友人間推測作者行蹤卻難於相聚;尾聯寫勸慰友人:離愁難,不要折柳相贈。這首詩雖然是寫別離,卻貴有風致,詠離別而無離恨,喜悅輕快心情溢於字裡行間,別具一種顧盼生姿之風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
  • 創作年代:晚唐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李商隱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1
芳桂當年各一枝2,行期未分壓春期3
江魚朔雁長相憶4,秦樹嵩雲自不知5
下苑經過勞想像6,東門送餞又差池7
灞陵柳色無離恨,莫枉長條贈所思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次:停留。灞上:在今西安市東。卻寄:回寄。李商隱於開成二年擢進士第。同年:科舉制度同榜的人稱同年。
2.芳桂:桂花。古代以登科為折桂,《晉書·郄詵傳》:“臣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一枝,崑山片玉。”當年:正當少壯之年。
3.未分:未料。壓:迫。壓春期,謂春天將盡。
4.江魚朔雁:分指相隔兩地的朋友、同年。
5.秦樹:秦地之樹。嵩云:嵩山之雲。
6.下苑:長安城東南曲江池風景區。
7.東門:長安城東出第一門曰宣平門,亦曰東城門。送餞:以酒宴送別。差池:不齊之貌。陰差陽錯。
8.長條:柳枝。

白話譯文

我們正當妙年,幸運地各折一枝芳桂;卻也不曾料到:才是春末,我能有機會東歸。
我們一在北地,一去南方,雖然也可以長相憶念,但遠隔秦樹嵩雲,今後的行蹤,也就很難知悉了。
我們過去在下苑一帶的游宴情況,此後也只能從想像中去回味了。
我們各折桂枝,我此去是及第東歸,面對灞橋柳色,自然不會惹起離愁,也就不須辱折柳條以相贈了。

創作背景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李商隱應試,經令狐絢譽薦,而登進士第,高鍇當時共錄取了四十名新進士,除李商隱外,還有李肱(狀元)、張棠、李定言、牛叢、鄭茂諶、曹確、吳當等。這些就是李商隱的同年好友。其中韓瞻後來成了李商隱的聯襟,關係最為密切。離京之前,同年好友們設宴為商隱餞行,大家互相勉勵一番,約好今後要儘量互相提攜等等,然後握手道別。李商隱及第離會後,即東歸濟源(今河南省濟源縣)省母,行次灞上,便作此詩,回寄同科未及話別諸友,以抒情懷。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寫于歸鄉途中寄贈作品,詩歌中的情誼綿長而溫和。首聯寫李商隱和他的友人們及第正當妙齡,分手的時候已是暮春,“芳桂當年“”化用典故,謂自己和同科進士當時同為進士,未料到離別之日竟在春末。頷聯寫同年分手之後,南北東西,會面很難,惟有彼此相憶,而具體的情況自然不能詳知了,“江魚朔雁”與“秦樹嵩雲”相對,進一步加深離別後信息難知的氛圍。頸聯寫想邀約一道暢遊曲江風景區,卻未能如願,不過是空想而已;誰知東門餞別又陰差陽錯,同年竟未能同聚。尾聯借用典故灞陵柳色,古人送客至灞橋,會折柳贈別。寫了灞岸之垂柳本無離別之苦,不必枉折柳枝贈與同年。蓋言同時及第,春風得意,無別離之恨也。及第東歸,春風得意,卻寄之作,情意藹然。語調平和,無驕無怨,思深詞淺,興味翩翩。灞陵的柳色,經常被詩人們用來形容離恨,李商隱卻別出心裁,用“無離恨”來點出這份情誼將隨著江魚、朔雁的忙碌而長駐心間,離別的相思,於是不能稱其為苦,反而有了一種念想的甜蜜。這是一個意氣風發的舉子的心態,在少年得意後,他將世界的一切都看得那么美好。

名家點評

清·陸昆曾:起言幸與諸公同登一第,正相聚之始也,不意歸期迫我先春而行。二語完卻“及第東歸”四字。下言嗣後從彼此相憶,正恐訊息難知,有天隔一方之感耳。五句因獨行踽踽,是以下苑經過,謾勞相像。六句因同年濟濟,是以東門送餞,未免差池。結言及第東歸,幸與去家有別。灞陵柳色,覺無離恨,不煩公等之攀折以贈也。(《李義山詩解》)
清·紀昀:致怨同年,語尤過激,義山蓋褊躁人也。(《玉豀生詩說》)
清·張采田:此蓋同年中相厚者未及話別,先以之詩,故措話皆深透一層,愈覺情意藹然,無所謂致怨過激之語也。(《李義山詩辨正))
清·馮浩:姚氏謂必同年中最知愛者,未及話別,故寄之。末言對此灞橋柳色,彼豈能知人離恨耶?翻覺折贈之為俗況矣。此解為合,正醒出不及話別也。錢曰“以及第故無離恨”,似淺矣。(《玉豀生詩集箋注》)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文宗開成二年( 837)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溫庭筠合稱“溫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