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卵
矮杯形或圓筒形,具卵蓋,邊緣有10~12根刺狀精孔突;多數單層排列成塊狀,偶有雙層排列;初產卵粒銀灰色或銀白色,後逐漸變為灰黑色至褐色,有金屬光澤。
1齡若蟲
扁圓形;初孵若蟲紅色,漸成紅黑相間;觸角4節,第2和第3節末端有明顯白色環;喙暗紅色,接近體長;胸部背面黑色,無刻點;足黑色,越往端部顏色越淺;腹部背面紅色,有3個黑色橫斑;無翅芽。
2齡若蟲
扁橢圓形;體色變深;頭部前端扁平 突出;觸角4節,節間環變為紅色;喙黑色,接近體長; 胸部背面黑色,無刻點;足完全為黑色;腹部紅色,有 3個黑色橫斑;無翅芽。
3齡若蟲
梨形;體色紅(或橙紅)黑相間;觸角 4節,第2和第3節末端紅色環明顯;喙黑色,為體長的一半;胸部背面黑色,出現刻點;足黑色,前足脛節略微膨大;腹部背面紅色,有4個黑色橫斑;無翅芽。
4齡若蟲
梨形;體色紅(或橙紅)黑相間;頭部 前端扁平突出明顯;觸角4節,節間環紅色;喙黑色, 為體長的一半;胸部第1節紅色或紅橙色,其餘為黑色,刻點明顯;腹部背面紅色或橙紅色,依次有2條黑色橫線,4個黑色橫斑;出現翅芽,並延伸至胸部末端。
5齡若蟲
梨形;體色紅(或橙紅)黑相間;喙暗紅色,短於體長一半;胸部第1節中間為黑色,兩側為紅色或紅橙色,其餘為黑色,刻點明顯;腹部背面紅色或紅橙色,依次有1條黑色橫線,4個黑色橫斑;足黑色,中足和後足脛節中部出現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節。
成蟲
體色黃褐與黑褐混雜相間,密布刻點;頭黑色,觸角5節,第1節短,2~5節基部為黃色,黃色範圍逐漸增大;喙黃褐色,最後一節黑色,短於體長的一半;前胸背板側角呈劍叉狀突出,黑色;小盾片基部黑褐色,基角具有黃斑,端部盾圓;
雄蟲腹部近三 角形,
雌蟲腹部卵圓形;中足和後足的腿節基部淺黃褐色,端部黑色,脛節基部與端部黑色,中間淺黃褐色。
地理分布
叉角厲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alff)]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廣西、貴州、福建、台灣等省份,在亞洲主要分布在印度、寮國、高棉等國家。
繁殖習性
成蟲羽化後一般經7~10天始見交尾,交尾可在白天或上進行,但以早晨居多。成蟲一生交尾可達 2次以上,亦有交尾 1次而終生產受精卵的。1頭雄蟲可與2頭以上雌蟲交尾,1頭雌蟲亦可與2頭以上雄蟲交尾。交尾歷時一般為 6~10小時,長者可達24小時。交尾後1天即可產卵,但經3~4天產者較多,亦有10天后產卵。產卵時多在凌晨,其它時間較少。用罐頭飼養時,卵一般產在紗網蓋上,產在其它位置者較少近矮杯型,具卵蓋,單層排列成塊狀,卵塊呈三角形。平均每卵塊含卵30粒左右多者可達80多粒。初產卵呈乳白色,漸變為灰褐色,孵化前呈暗紅色。雌蟲生產卵量一般為57~192粒,最多達345粒,也有不產卵便死亡的。在25℃條件下,產卵前期約13天,產卵期最長為31天,最短 5天,平均為15.18天。未經交尾的雄蟲能產卵,但卵不孵化。據飼養觀察,在18°C~35°C範圍內,其性比均接近1:1。
主要價值
天敵昆蟲來防治害蟲,是害蟲生物防治中的一個重要手段。提高天敵昆蟲在田間控害效果,降低經濟成本是天敵昆蟲推廣套用的重要保證 。在實際套用中,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 蟲在田間控害效果往往不穩定,從而影響生產效益,使得天敵難以在田間推廣套用 。叉角厲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alff)]是田間一種重要的捕食性昆蟲。主要捕食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iugiperda)、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楊樹食葉甲蟲(Clostera fulgurita)等害蟲表現出較強的捕食能力,並且對被捕食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具有一定的干擾作用,是農林生產上防治鱗翅目害蟲的理想天敵,有著良好的套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