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雄尕朔遺址

參雄尕朔遺址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東部,地處通天河一級支流登額曲入河口北岸台地,所在區域屬高原草甸區。海拔4030米。遺址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約150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參雄尕朔遺址
  • 核心區面積:15000平方米
  • 遺址總面積:1平方公里
  • 海拔:4030 m
發掘,分布,特點,

發掘

2012年8月,玉樹州聯合考古隊曾在這一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小面積試掘工作,共獲取細石葉、細石核等各類石製品1000多件。2013年8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學系及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成都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系統性的調查與發掘。

分布

根據地形特徵以及石製品分布情況,考古隊將遺址分為6區,核心區(Ⅰ、Ⅱ、Ⅲ區)位於登額曲北岸三級台地上,與河灘相對高差25-30米。這一區域地表有大量石製品分布,其中尤以Ⅰ區(台地前緣緩坡西部)最為密集,Ⅱ區(台地前緣緩坡東部)、Ⅲ區(台頂平地)也有較多石製品發現。在遺址Ⅳ區(登額曲北岸二級台地)、Ⅴ區(登額曲北岸一級台地)、Ⅵ區(登額曲入河口西側緩坡)僅採集到少量石製品。
除系統調查採集外,考古隊還在Ⅰ、Ⅱ、Ⅲ區進行了發掘。發掘與調查採用全站儀統一布控(以Ⅰ區基點為總基點),以保證探方以及每件遺物都能獲取準確的位置。Ⅰ區採用正南北向布方(T1-T5),發掘總面積60平方米。Ⅱ區、Ⅲ區則根據地形走向布方。Ⅱ區發掘1.5×1米探方1個,Ⅲ區發掘1×1米探方3個。
儘管Ⅱ、Ⅲ區表採石製品數量較多,但布方發掘僅只獲取了極少量的石製品。從發掘以及鑽探情況判斷,Ⅰ、Ⅱ、Ⅲ區的地層情況各不相同。Ⅱ、Ⅲ區地層以各時期沖積堆積為主。Ⅰ區地層堆積相對豐富,共分為6層,在第②、④、⑤層中均出土了較多石製品,尤其是第⑤層,石製品分布密度極大。本年度的田野工作共清理灰坑3個、石堆遺蹟11處,獲取石製品2000多件,其中石核78件、細石核33件、細石葉300多件,刮削器、石片、廢料等其他石製品1700餘件。除石製品外,還獲取了動物骨骼、炭粒等其他遺物。

特點

參雄尕朔遺址是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首個系統發掘的具有多個文化層的細石器遺址,並且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從整體上看,這一地區細石器遺存以小型石製品為多;既有普通石核與石片組合,也有細石核,細石葉組合。石片、石葉以及細石葉數量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加工為刮削器等工具。石片和石葉的打制剝片方法表明其石器製作技術系統已經比較成熟。從初步觀察來看,遺址第②層及其下遺蹟單位出土細石葉特徵與第④、⑤層出土細石葉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
玉樹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與其東部、東南部兩大地區的連線部,更是東部地區與青藏高原腹心地區連線的必經之地,參雄尕朔細石器遺址的發掘無疑將極大地推動青藏高原石器工業源流問題的研究。遺址出土的石製品數量大、種類全、層位關係明確,這為復原青藏高原細石器遺存的原貌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該地區石器製作動態流程的研究提供了完備的基礎資料。而較多與石製品伴出的炭樣、骨樣的獲取對於青藏高原細石器遺存的年代學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遺址Ⅰ區第⑤層層表發現有多處石堆遺蹟。這些遺蹟一般由小型的石塊、斷石構成,形狀並不規整,遺蹟間也沒有明確的聯繫。遺蹟所在層面及其下的灰土層中有大量的石製品出土,但較少發現動物骨骼以及其他遺物。類似遺蹟在第③層層表也有發現。這些遺蹟的性質若何還有待於對石製品做進一步研究。
遺址Ⅱ、Ⅲ區沒有發現包含石製品較多的地層,卻有大量表採石器,在Ⅳ、Ⅴ、Ⅵ區則少有石製品發現。在Ⅰ區不同地層中,石製品分布的情況也有較大的差異。這些都為了解整個遺址的聚落結構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料。在登額曲流域已經發現的20多處石器地點(遺址)中,絕大部分都分布於河流的下游地區,而參雄尕朔遺址無疑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點。對於參雄尕朔遺址以及登額曲流域細石器地點聚落特徵的研究對於理解青藏高原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