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格林威治天文台

《參觀格林威治天文台》是郭嵩燾所著作品,出自於《郭嵩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參觀格林威治天文台
  • 作者:郭嵩燾
  • 作品出處:郭嵩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光緒三年五月)廿三日。阿爾百斯洛得、貝英斯邀至格林里叱,赴格拉發爾戛爾會飲。其酒館臨代模斯江,極幽勝。蓋利如行每歲七月一會,其主人尚有窪鏗沙。因偕劉雲生先至羅亞爾阿伯色爾法多里,倫敦觀星台也。阿伯色爾法多里,譯言觀看也。由車林噶羅司坐火輪車約半點鐘,至格林里叱換車。其地有小山,星台在山顛,屋甚小,而山下餘地極寬,多古木。先至觀星顯遠鏡,鏡長丈六七尺,形如巨炮。旁設兩輪,懸置一小屋中。鏡下開深溝,以憑俯仰,左右前後上下皆設小梯,前開窗向南。右旁壁安顯微鏡十餘。壁凡二層,中空逾二尺許,懸燈其中。內壁為圓孔,安鏡,外壁燈左右各安顯微鏡,斜向內壁。圓鏡內輪,分杪細如髮,從顯微鏡窺之,每杪餘地容寸許,雲可於一寸中析至數十萬分杪。顯遠大鏡上安電報,每測一星,即發電報通知左屋坐鐘處。前安轉輪,每一點鐘分杪詳註其上,電報至,則轉輪上紙著一小孔,視其所值之分杪,即知每時若干分杪,當為何星南見,以辨其遲速杪度之差。又一小屋懸鐘,通電報於倫敦四境,每至一點鐘,針力壓電報法〔發〕條,則鐘應而四境之鐘並應。其上為圓屋,植竿屋頂,懸十字架竿端,報鐘則電氣過,鐘旁鐵條下壓,而鐵架相枝拒者皆下,十字架亦隨以下,四境亦皆應之。圓屋旁為測風圓屋二所。一定風向:置羅盤屋中,隨針所指,以知風向。屋頂亦植竿,竿端一巨針,與羅盤內針相應。羅盤下橫一銅尺,為細數百,內向盤下一通條,外安刻齒小輪,以轉盤內之針。屋頂風力吹針南向,盤內針隨以南指,則輪轉而銅尺所刻之齒亦隨以轉。尺下懸筆一枝,壓紙一張,用烏紙界之。每格分向,以南、西、北、東為次,蓋針皆右轉也。筆端向紙值南格中,即為南風。筆畫不出格,則風力和平。出格多少,可以辨風力之柔勁。風力壓物,以斤計之。約出格一分,即風力壓至一斤。一辨風力大小遲速:亦為圓屋,懸銅條其中,中安螺絲轉機器。屋頂亦懸竿,竿端架十字轉木,隨風周轉。風力愈勁,則轉愈速,轉急則內螺紋機器亦隨以轉,而銅條上伸。銅條上亦安筆一枝,壓紙一張,畫為小縱橫格。橫格計遠近,每格當英里五十。直格計時辰,每格當一點鐘,而分計其杪數。後設時辰表以驗時。風力緩則率一二時乃行五十里。十字架轉急,則內機器隨轉而伸,而行愈速。三竿皆出圓屋之上,當星台最高處,可以從遠望之。門左為三層樓,上為圓屋,亦設顯遠大鏡,而架大轉輪,隨天右轉。其中一層設水力機器以轉輪,輪前當窗處亦設顯微鏡以視輪之杪數,其分杪亦細如髮,從鏡窺之乃可辨。旁設煤氣燈以照夜,觀星率至夜間一點鐘也。其圓屋四周皆為玻璃直板,高三丈許。上覆玻璃,亦為直板,一以機器開閉,而另設一機器推使周轉。顯遠鏡機轉斜、轉仰窺俯測,一以水力機器運之。轉輪旁安一鐵管,上有螺絲轉,外轉則水機自激而行,內轉則閉。觀星者坐一椅,設木架轉旋,可以隨顯遠鏡左右,其高下亦以機器推放。水力機器有巨輪轉旋,旁植鐵管,輪旁亦有鐵管。由管內吸水入輪柱中,沖入輪圍小管,則水直射外鐵圍,其力回激而輪自轉,上安機器,推運顯遠鏡大輪。其下一層,則水師各營送時辰鐘試驗以取準,凡鐘錶數百具。水師鐘錶皆供國家之用,例應送驗。鐘錶店製造諸器不能送驗也,徒以格林里叱時辰鐘為倫敦各處所取準則者,其試驗尤精,每得一鐘錶最準者,由格林里叱定其等差,即聲價為之頓增,是以皆樂得其一言以取重,而相與出奇爭勝,技藝亦因以日進。其試驗有熱度寒度之不同,以得熱氣流動則行加速,得寒氣凝滯則行加遲,須是寒熱如一,行乃有準。其熱櫃貯熱水其下,上置鐘錶數十具,加蓋其上。寒櫃置冰亦然。其鐘屋下有大時辰鐘一座,置之地中,以四時氣適均,寒暑無所加損,格林里叱所以取準時刻分杪者,必以此鐘為定。別至一高樓,列巨案十餘,則西曆一千八百七十四年十二月初八日為同治十三年甲戌十月某日金星過日,此間至今推測未盡,所遣至中國及南北美利加、東至日本、南至澳大利洲,形狀各別,皆為圖說,盈數十巨冊,所費已逾四萬磅,尚須一二年工夫乃可畢事。其推法至八年後仍須一過日,此後則須逾百年之久。八年後當西曆一千八百八十二年,惟北美利加一隅於金星入日度與出日度可以全見,餘地惟能一見而己,並先為圖志之。其天文館尚書為愛約里,遣其幕府克立斯諦陪同指點。旋過格林里叱阿斯畢達爾,蓋先為贍養老兵及傷廢者病館,已而改為此堂。院宇極為宏敞。惟至一巨廳,觀所懸水師功臣像及繪具諸戰跡,所知威林登公及陸森數人而已。余處皆未能游,以雨,且須赴阿爾百斯洛得之召也。是日會者三十人,阿爾百斯洛得及貝英斯各起為頌祝之言,予亦起應之,具言兩國相為和好之意,並以致謝。所識惟威妥瑪、阿里克、金登乾三人。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郭嵩燾生活在清代道鹹同光之際,中國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由“天朝帝國”變為列國之一,由閉關自守變為被動開放,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啟動工業化進程。郭嵩燾敏銳地感受到時代變動的脈搏,走在了時代思想的前列。他努力了解西方,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與良善的制度,反對因循守舊。他不畏人言,勇於擔當,出任中國第一任駐英公使,盡力介紹西學西制,呼籲中國走向世界,雖備受攻擊而百折不撓,無怨無悔。他學養深厚,博古通今,對中國社會諸多問題的批評,對中外諸多交涉得失的分析,均鞭辟入裡,見識超群。編者簡介熊月之,1949年生,江蘇淮陰人,1981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獲碩士學位。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專著有《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馮桂芬評傳》、《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等;主編《上海通史》;論文有《論郭嵩燾》(1981)、《郭嵩燾出使述略》(1983)、《論郭嵩燾與劉錫鴻的紛爭》(1983)等百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