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學習:在行動中改革中國高等農業教育體系》以詳實的、第一手材料展示了中國高等農業教育中參與式學習和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革創新活動。在此創新中,大學教師、學生、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和研究者共同設計、講授課程,共同監測評估課程的過程和效果,並將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研究相結合,鼓勵學生進行長期的、深入的實地研究。該創新避免傳統灌輸式的消極學習模式,而是注重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強調團隊合作、在行動中學習,並在創新過程中形成多方利益主體合作的機制。這種新型的參與式學習模式關注師生之間的平等關係和深入互動,並注重將教學過程和研究過程相結合,為提高學習者的探索創新能力、理論聯繫實踐的能力、團隊學習的能力等構建適時的、廣闊的和有效的支持空間。《參與式學習:在行動中改革中國高等農業教育體系》以作者的親身經歷詳細地描述了該創新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並強調了在該過程中各參與者的參與動機、視角、以及個性等方面的動態性和複雜性,《參與式學習:在行動中改革中國高等農業教育體系》還闡述了創新的初步成果以及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等。 《參與式學習:在行動中改革中國高等農業教育體系》適用於國內外農村發展研究的老師、學生、發展實踐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員,發展研究者以及高校的管理者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參與式學習:在行動中改革中國高等農業教育
- 作者:羅尼·魏努力 李小雲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頁數:213頁
- 開本:16
- 定價:35.00
- 外文名:Learning from The Field: Innovating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 類型:農業基礎理論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 ISBN:7509704057, 9787509704059
- 品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羅尼·魏努力,是加拿大渥太華國際發展研究中心的高級項目專員,同時也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的講座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他曾在尼加拉瓜開展和指導一系列農村發展研究項目,目前他在許多亞洲國家,包括中國、越南和蒙古積極地參與和推動CBNRM研究工作。
李小雲,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的院長和博士生導師,高級發展研究專家,教育部社科委員,兼任國內外許多發展機構的高級發展顧問。他是中國參與式發展理論和實踐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徐秀麗,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的副教授和碩士生導師,博士,作為團隊成員致力於在研究和教學中推動中國農業科技體系和高等農業教育體系中參與式方法的適應性套用和推廣。
盧敏,是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的副教授和研究生導師,博士。2001年在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後,她參加了國際農業發展導向研究中心的農村發展理論和方法培訓班。她是吉林參與式課程開發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之一。
齊顧波,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的教授和研究生導師,博士,發展管理系系主任。她是中國以農民為中心的參與式農業研究網路的總協調人,同時也是中國高等農業教育中參與式學習和課程體系建設項目的總協調人。
媒體推薦
《參與式學習——在行動中改革中國高等農業教育體系》向我們展現了大學教職員、研究人員、非政府機構工作人員、學生和農民如何共同探索切實可行的課程改革方式的經歷。這項創新改革以行動研究和實地學習為基礎。本書向我們展示了課程改進的嘗試如何為實踐中國現行高等農業教育方針的改革開拓思路和積累經驗。
圖書目錄
第二章 準備: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三章 2005年中國農業大學的CBNRM課程:一次非凡的旅程
第四章 2006年中國農業大學的CBNRM課程:做課程的主人
第五章 2006年吉林農業大學的PRD課程:並肩開拓
第六章 獎學金資助計畫:求知鄉土
第七章 學習歷程的總結:贈予夢想之禮
術語表
參考文獻
撰稿人簡介
文摘
在實地調研期間,我們逐漸了解農民。他們有自己的見解、興趣和願望。但是他們也面臨很多困難。他們的生活依賴於天氣、綿羊、水和其他因素,但這些因素大多難於控制。我不知道如何來幫助他們改變目前貧困的生活狀態。他們有夢想並為之而奮鬥。我欽佩當地農民擁有的勇氣和他們的質樸、忠誠和熱心。儘管我們一起工作僅僅數日,我已深深被他們所打動。這一經歷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不僅限於合作夥伴之間,在農民與我們之間也一樣。這次行程中我與農民做了大量的溝通和交流,它有助於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增進了我對參與式農村發展的理解。合作是一種極好的工作方式,儘管我們小組裡會出現小的衝突,我們仍然能夠解決它並一起完成工作任務。在交流過程中我們需要自我檢查。這對我們也是一個鍛鍊表達能力的好機會。每個人在引起人們注意時都需要勇氣,無論他們的講演能力如何。當你作報告時,他人的支持是最好的幫助。當我緊張不安地站在眾人面前時,我從我的朋友—寧夏組的每一位成員—那裡得到了這種支持。我由衷地感謝他們。
序言
之前在經濟與社會發展領域也曾有過所謂“ 政府再造運動”( bureaucratic reorientation)的嘗試(Korten and Uphoff,1981),但是針對本書所重點講述的“大學重塑( University reorientation)”的努力至今並不多見。本書所述的“ 大學重塑” 主要是通過課程改革來改變教
師的責任、把研究與學習活動移至農村發展的第一線以及引進新的成績評定標準等。
“ 政府再造運動” 的教訓之一是, 制度重塑必須內含於某些更有實質意義的目標和行動, 僅僅為了“ 重塑” 而“ 重塑” 是不大可能取得成功的。通常人們會抵制“ 重塑” ,除非他們認為這些有關組織結構、機構使命、人員編制、激勵機制及崗位職責等方面的變化是服務於某些必需的且具有明顯優勢的目的( Uphoff et all,1991)。集體惰性、個人理性和自我保護意識增加了制度改革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