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姜術蔻湯以溫性藥物為主,健脾作用明顯,佐以理氣消食導滯,可以治療脾胃虛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參姜術蔻湯
- 組成:黨參、乾薑、枳實、厚朴、竹茹、白豆蔻仁、白朮、茯苓、谷芽、麥芽
- 功效: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適用於脾胃虛寒之嘔吐
參姜術蔻湯以溫性藥物為主,健脾作用明顯,佐以理氣消食導滯,可以治療脾胃虛寒。
參姜術蔻湯以溫性藥物為主,健脾作用明顯,佐以理氣消食導滯,可以治療脾胃虛寒。組成黨參、乾薑、枳實、厚朴、竹茹、白豆蔻仁(後下)各克,白朮、茯苓、谷芽、麥芽各15克。製作水煎2次,煎取藥汁300毫升。用法每日1~2劑,溫熱...
姜蔻散是人參1分,川厚朴(制)1分,草果仁1分,良姜1分,訶子(炒)1分,川白姜(生)1分,藿香1分,丁皮1分,蒼朮(炒)1分,真橘紅1分,甘草(炒)1分,木香1分半,肉豆蔻(炮)1分半,縮砂仁1分半,茯苓1分半製成。【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煎,食前服。仍以木香、縮砂煎湯,濃調正料參芩...
姜蔻散,中醫方劑名。出自《仁齋直指方論》卷十七。主治胸滿腹腫,大瀉不止,時或乾嘔。組成 人參、川厚朴(制)、草果仁、良姜、訶子(炒)、川白姜(生)、藿香、丁皮蒼朮(炒)、真橘紅、甘草(炒)各一分、木香肉豆蔻(炮)、縮砂仁、茯苓各一分半。用法用量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服。仍以木香、...
丁蔻理中湯 丁蔻理中湯是一個中藥湯劑,有溫中健脾,降逆止嘔的功效。組成 人參或黨參、白朮各12克,乾薑、炙甘草各6克,丁香(後下)、白豆蔻仁(後下)各3克。製作 水煎2次,煎取藥汁300毫升。用法 每日1劑,早、晚分服。功效 適用於脾胃虛寒之嘔吐噁心反胃者。
人參湯是中草藥處方名字之一。下面分別概述了處方的從功效,主治,用量,備註以及幾種種草著作中摘取了不同的配置處方,予以借鑑。所見著作 《金匱要略》【處方】人參 甘草 乾薑 白朮 各三兩。【功能與主治】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用法與用量】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姜蔻六君湯是中醫方劑,製作原料有乾薑、陳皮、姜半夏等。組成 乾薑、陳皮、姜半夏、茯苓、厚朴、吳茱萸、黃連(炒)、白朮各9克,黨參15克,白豆蔻仁、甘草各6克。製作 上藥加水適量.誶前2次,去渣取藥汁300毫升。用法 每日1劑,早、晚溫服。功效 溫中散寒,降逆制酸。適用於因寒所致反酸者。若泛酸頻頻,...
文獻摘要 《類編朱氏集難醫方》:“參芎湯,治男子、婦人一切虛證冷嗽。人參、川芎、甘草(炙)、白朮、白茯苓、北芍藥、白豆蔻仁(炒)、當歸(酒浸,焙)、黃芪(蜜炙)、肉桂(去皮)各半兩,罌粟殼(蜜炙)、五味子各一兩。右?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空心服。”
【組成】人參 川芎 甘草(炙) 白朮 白茯苓 北芍藥 白豆蔻仁(炒) 當歸(酒浸,焙) 黃耆(蜜炙) 肉桂(去皮)各15克 罌粟殼(蜜炙) 五味子各30克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五。【組成】人參 川芎 甘草(炙) 白朮 白茯苓 北芍藥 白豆蔻仁(炒) 當歸(酒浸,焙) 黃耆(蜜炙) 肉桂(去皮)各15克 罌粟殼(蜜...
產後呃逆胃虛寒,丁香白蔻伏龍肝;桃仁吳萸湯沖服,不應急將參附添;熱渴面紅小便赤,竹茹乾柿橘紅煎。組成 京三棱(炮)、木香(不見火)、厚朴(去粗皮,薑汁制)、芍藥、肉瓦蔻(炮)、人參(去蘆)、乾薑(炮)、茯苓(白者,去皮)各五兩(150g),吳茱萸(湯洗七次,焙)、甘草(炙)、丁香各三兩半(105g),蒼朮...
葛花解酲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蘭室秘藏》。具有化酒祛濕,溫中和胃之功效。主治飲酒過度,濕傷脾胃。症見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飲食減少,心神煩亂,小便不利或泄瀉。臨床上常用於治酒積。歌訣 葛花解酲香砂仁,二苓參術蔻青陳。神曲乾薑兼澤瀉,溫中利濕酒傷珍。組成 葛花15克,木香10克,砂仁15克,茯苓...
《中國藥湯譜》是1999年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思華。緒論 一、湯液與中國飲食文化 二、湯液療法的優點 三、湯液食療的原則 四、湯液製作 各論 養生益壽類藥湯 紅糖雞蛋麵湯 清補豬肉湯 桂圓童子雞湯 參芪雞湯 蝦仁鵪鶉蛋湯 鰻魚湯 香菇場 生薑湯 三妙場 二冬參地脊髓湯 黑木耳紅棗瘦肉湯 ...
參姜餅 薑汁黃鱔飯 半邊楓蒸豬腦 黃芪粥 黃芪大棗粥 仙人粥 參附膏 黃芪烏梅膏 當歸補血膏 參芪保胎膏 參芪補膏 人參鹿尾湯 蘑菇豬鼻湯 黃芪鯉魚飲 人參菠菜餃 黃芪白茅飲 人參枸杞酒 黃精浸酒 新疆奶茶 蘿蔔粳米粥 杜仲腰花 豬腰煨附子 附片蒸羊肉 杞子燉羊肉 海馬童子雞 龍馬童子雞 黑豆燉狗肉 姜附燒狗肉 ...
雙參酒 人參茯苓酒 首烏金櫻酒 人參蟲草酒 大黃芪酒 枸杞龍眼酒 參桂酒 宮方定風酒 人參大補酒 益氣補虛酒 人參天麻酒 蟲草田七酒 地胡酒 地黃枸杞酒 雞血藤酒 鹿角霜酒 葡參酒 生脈益氣補酒 一醉不老丹酒 補血順氣酒 長生固本酒 三聖酒 參術酒 術苓忍冬酒 雞蛋阿膠酒 五加杞皮酒 人參姜蜜酒 地黃養血...
3.咳喘——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附子理中湯去參加茯苓/薑桂苓夏湯 4.咳喘——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四逆湯加麻黃湯/甘草乾薑湯/附子理中湯 5.咳喘——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附子理中湯去參加茯苓/苓桂術甘湯加半夏、生薑 6.咳喘——四逆加麻黃湯/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附子理中湯去參,加砂、蔻 7.咳喘——...
快脾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方類聚》。具有和胃祛風之功效。主治慢驚,脾困不食。組成 大南星(銼如棋子塊,用生薑一兩,切,川厚朴一兩,銼碎,水三升,同煮,令南星透,去姜朴,只用南星,切,焙)一兩,白茯苓半兩,木香、人參、天麻各二錢半,全蠍(焙)七個。用法用量 右為末,每服半錢,甘草...
晨吃三片姜,賽過人參湯 小小花生是名副其實的“長生果”延年益壽話保健,茯苓全方位保護您 經常吃草莓,健體、壽累積 預防老年人疾病,黑木耳顯身手 艾草——長壽之鄉如皋的救命神草 “海菜”海中長,多吃壽命長 老年人長壽的密碼藏在食物里 給自己留點兒喝茶的工夫,樂活到“茶壽”每天一袋奶,喝得科學便能...
橘皮煮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博濟方》卷三。主治脾元氣不和,泄痢不止,腹內雷鳴,氣脹膨滿,冷氣刺痛。組成 橘皮(去白)、白朮各二兩,訶子、乾薑(炮)、官桂(去皮)、枳殼(去瓤,麩炒)、木香、人參、甘草(炙)各一兩,草豆蔻(去皮)七枚,厚朴(薑汁塗,炙黃)一兩半,檳榔五枚,半夏(湯洗二十...
可以另煎取其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6.沖服 一些難溶於水的貴重藥物,如牛黃、三七、廊香、羚羊角、硃砂等宜研極細粉加入湯劑中服用,或用湯劑沖服。7.榨汁 一些需取鮮汁套用的藥物,如鮮生地、生藕、梨、韭菜、鮮姜、鮮白茅根等榨汁後,兌入湯劑中服用。竹瀝亦不宜入煎,可兌入湯劑中服用。
名稱:調氣止痛湯 組成:白朮、木香、沒藥、生草、白芍、上元桂、青皮、烏藥、荔枝核、蔻米、附子、川楝子、小茴香、桑螵蛸、竹茹、生薑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一切胃腎虛寒,氣直上沖,或嘔,疼痛難忍 出處:《揣摩有得集》名稱:桂枝加當歸茯苓湯 組成:桂枝、白芍、甘草、當歸、茯苓、生薑、大棗 用法:水煎...
香砂六君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名醫方論》卷一引柯韻伯方。具有益氣化痰,行氣溫中。主治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歌訣 香砂六君參術甘,苓半陳姜共水煎;脾胃氣虛痰氣阻,脘腹脹痛嘔吐痊。組成 人參一錢(3g)、白朮二錢(6g)、茯苓二錢(6g)、甘草七分(2g)、陳皮八分(2.5g)、半夏一錢(3g)、...
古代醫家認為:“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午後陰之分,不當發汗。”不但汗藥如此,亦有醫家認為大凡走表透邪之藥,均宜午前服用。古醫書對醫治脾虛氣陷諸疾,所配製的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8首益氣昇陽方,都強調了午前服藥。並謂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陽氣易達故也”。午後 或入夜宜服瀉下藥。歷代醫...
用法:醋調神曲糊為丸。空心黑糖湯送服二三錢 主治:男婦小兒不拘遠年近日,一切蟲積蛔結,心腹疼痛,吐嘔泄瀉,止發不常,喜嗜生米茶葉綢布泥炭,皮黃面青,肢體睏倦 出處:《活人方》卷四 名稱:參附正氣散 組成:人參、木香、白豆蔻、川芎、乾薑、甘草、藿香、茯苓、黃芪、當歸、丁香、桂、陳皮、白芷、縮...
【處方】人參(去蘆)半兩,川姜(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乾山藥半兩,白朮1兩,白茯苓1兩,縮砂仁1兩,胡椒1兩,白扁豆(炒)1兩,神曲(炒)1兩,麥糵(炒)1兩。【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隻作10丸。【功能主治】健脾胃。育神養氣,和補脾胃,進美飲食。主治脾胃虛弱,胸膈痞悶,...
和中蠲痛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六要》卷五。主治一切胃脘暴痛。組成 草豆蔻(須用建寧者,無則用白豆蔻),山楂,香附,川芎,半夏,蒼朮,厚朴,縮砂,枳實,炮姜。用法用量 加生薑,水煎服。主治 一切胃脘暴痛。方義 原方選錄 《醫學六要》:“和中蠲痛湯,治一切胃脘暴痛。草豆蔻,須用建寧者,...
⑧治風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頰腫痛:良姜一塊(約二寸),全蠍一枚(瓦上焙乾)。上為末。以手指點藥,如齒藥用,須擦令熱徹,須臾吐出少涎,以鹽湯漱口。(《百一選方》逡巡散)炮製方法 揀淨雜質,水洗,稍浸,撈出,潤透,切片,晾乾。《綱目》:高良姜,紅豆蔻,並宜炒過入藥,亦有以姜同吳茱萸、...
23.妊娠嘔惡,食納不開者:以姜半夏6~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墮胎之弊),和胃降沖,順氣以開胃。化裁方:姜半夏6~9克 24.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廣鬱金9~12克、延胡索9~12克、柏子仁9~12克、北沙參15~3o克、白蔻仁6~9克、赤丹參15~20克、白茅根9~12克。化裁方:生地炭9克加廣...
加山楂、砂仁各五分。使用注意 原書按:麥芽有回乳之害,用者慎之。黃耆、白朮一作各二錢,凡止汗用浮麥宜炒。附註 附方 補氣養榮湯 組成:黨參,白朮,歸身,白芍,川芎,茯苓木,香豆蔻(初用香蔻七八分至一錢)。功用:健脾益氣,補養氣血。主治:夾痞傷寒,氣虛中滿者。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和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證治準繩·幼科》卷五。主治小兒痘疹,虛吐不止。組成 人參、茯苓、甘草各五分,白朮、半夏各八分,陳皮、藿香、砂仁各一錢。用法用量 上用生薑,水煎服。主治 小兒痘疹,虛吐不止。附方 名稱:和中湯 組成:白朮二錢,厚朴二錢,陳皮一錢半,半夏一錢半,枳殼五分,炙草、...
潞參一兩,扁豆(炒)、白朮(土炒)、附子片各五錢,乾薑、當歸(土炒)、半夏、茯神、伏龍肝各三錢,上元桂(去皮,研)一錢半,蔻米(研)五分。用法用量 水煎服。功用 溫中回陽。主治 霍亂,上吐下瀉,轉筋陰寒,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巧用便方》:“?加減回陽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