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諂佞從讜直》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去諂佞從讜直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去諂佞從讜直
問:天地無私,賢愚間生焉;理亂有時,邪正迭用焉。然則理代豈無愚邪者耶,將有而不任耶?亂代豈無賢正者耶,將有而不用耶?思決所疑,可征其驗。
又問:歷代之君,無不知用賢則理,用愚則亂,從諫興,從佞亡也。而取捨之際,紛然自迷,故誅放者多非小人,寵用者鮮有君子,至使衰亡危亂,歷代相望。豈臣之邪正惑其心乎,將已之愛惡昏其鑒乎?昏惑之由,必有其故。
臣聞昏明不並興,邪正不兩廢。葢賢者進則愚者退矣,曲者用則直者隱矣,亦由晝夜相代,寒暑相推,必然之理也。然則盛明之代,非無小人,小人之道消,不能見而為亂也;昏衰之代,非無君子,君子之道消,不肯出而為理也。故殷紂之末,三仁在朝,虞舜之初,四凶在位,雖仁在朝,不能用之,所以喪天下速於旋踵也,雖凶在位,卒能去之,所以理天下易如覆掌也。用舍興亡之驗,唯明主能察之。然則歷代之主,莫不知邦以賢盛,以愚衰,君以諫安,以侫危,然則有前車覆而後車不誡者何也?葢常人之情,悅其從命遜志者,惡其違己守道者,又君子難進而易退,況惡之乎?小人易進而難退,況悅之乎?是則常主之待君子也,必敬而疏,其遇小人也,必輕而狎。狎則恩易下及,疏則情難上通,是以面從者日親,動則假虎威而自負也,骨鯁者日疏,言則犯龍鱗而必死也。故政令日以壞,邦家日以傾,斯所以變盛為衰,轉安為危者矣。是以明主知君子之守道也,雖違於己,引而進之;知小人之徇惑也,雖從於命,推而遠之;知讜言之為良藥也,雖逆於耳,恕而容之;知佞言之為美疹也,雖遜於心,忍而絕之。故政令日以和,邦家日以理,斯所以變衰為盛,轉危為安者矣。盛衰安危之效,唯明主能鑒之。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