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俄羅斯化

去俄羅斯化

所謂“去俄羅斯化”(俄語:деруссификация或дерусиф-икация),是指將俄語從由於自願或俄羅斯化而在一定時期內處於俄語環境中的某些人群的生活中排擠出去或徹底根除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去俄羅斯化
  • 外文名:деруссификация或дерусиф-икация
  • 原因:復興民族文化,構建民族國家
  • 執行國家:烏克蘭
體現,原因,影響因素,綜述,

體現

在獨立後的20年間,烏克蘭語言政策的去俄羅斯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降低俄語地位而提高烏民族語言地位
獨立後最初十年間,去俄羅斯化的節奏相對緩慢而平穩,集中體現於《烏克蘭語言法》和《烏克蘭憲法》這兩部國家大法不斷抬高烏語地位而降低俄語地位的過程。《烏克蘭語言法》頒布於蘇聯解體前夕,它規定烏語是烏的官方語言,烏語和俄語均可作為族際交際語。在1993-2006年間該法經過多次修訂,最終規定烏語是烏的唯一國語,俄語僅被界定為少數民族語言。其實,早在1996年《憲法》頒布之際就已經確立了烏語的唯一國語地位。在《語言法》完成修訂後,兩部用於調節語言的最重要的法律最終就烏語的唯一國語地位、俄語的少數民族語言地位取得一致。
進入新世紀之後,烏克蘭去俄羅斯化的節奏明顯加快,2005年“顏色革命”後登上總統寶座的尤先科更是宣布了“一場對俄語的戰爭”。上任後不久,尤先科就頒布了兩條“限俄令”:從2005年9月1日起,烏克蘭的法律訴訟只能使用國語;從2006年7月26日起,必須對國家公務員進行烏克蘭語水平測試。這兩項法令的頒布引起烏境內俄語居民的強烈抗議。他們一致認為,該兩項法令不僅損害了公民的語言權,同時也損害了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妨礙其在政府部門謀求職位和發揮作用。截至2008年,烏克蘭共頒布了七十多條諸如此類限制俄語使用的法令,涉及教育、大眾傳媒、政府公文事務等諸多領域。這些法令大多由總統親自簽署或經過總統批准,因此具有相當高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對打壓和排擠俄語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2010年,亞努科維奇任總統後不久便在公開場合表示,不會賦予俄語第二國語或第二官方語言地位,但會在《歐洲區域與少數民族語言憲章》框架內採取措施,以保證俄語的自由使用。由此可以推測,亞努科維奇並不傾向於激進的去俄羅斯化語言政策,但也不允許俄語謀求更高法律地位。
(二)縮小俄語的使用範圍
由於國家對教育的可調控性較強,教學領域便成為烏當局去俄羅斯化的主要陣地。一方面,大量縮減俄語學校和俄語學生比例。根據烏俄語教師協會統計數據,1999年烏共有俄語中學4633所,2007年俄語中學不足1000所,在首都基輔只有6所俄語學校,在文尼察、羅夫諾、捷爾諾波爾斯克等七個州甚至連一所俄語學校都沒有。在各大高校,俄語學生比例也大幅下降。有數據顯示,2000/2001學年,烏一、二類高校和三、四類高校中使用俄語學習的學生比例分別為22%和26.5%,而在2006/2007學年,使用俄語學習的比例僅為15%和17%。另一方面,烏當局還出台了一些強制性規定:最高拉達科教委員會規定(2005年),中學畢業生在大學入學考試中不得使用俄語;烏《學位授予條例》第15條規定,高校學生撰寫和答辯學位論文時必須使用國語。
此外,大眾傳媒也一度成為去俄羅斯化的主要對象。2004年,烏廣播電視委禁止註冊非國語傳媒;2007年底,烏憲法法院通過決議,規定自2008年起所有電影只能使用烏語轉播,即便是配有烏語字母的俄語影片也被視為違法;所有兒童影片必須用烏語播出,在首都基輔甚至連一家允許播放俄語兒童影片的電影院也沒有。不僅如此,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俄語的權利也受到限制:2001年,利沃夫市政府發布通告,禁止市民在公共場合唱俄語歌曲,違者罰款50格里夫納。
(三)改造烏語中與俄語相關的拼寫形式等
烏克蘭民族主義語言學家認為,烏語在近幾十年受到俄羅斯殖民統治者的摧殘,現用的烏語書寫規則是套在烏克蘭民族脖子上的枷鎖,採用新的書寫規則會強化烏克蘭人的民族榮譽感,使他們徹底擺脫俄羅斯,找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因此,在拼寫方面,民族主義語言學家們建議在烏語中使用引自其他語言的字母,如來自德語的組合en和eu、希臘語的組合au、希臘語字母θ(拉丁語中的th)的對應形式an/an和on、aB、T等,或使用miTep、npoeKT、noH等舊的書寫形式替代niTp、npoeKT、ioH等俄文書寫形式。在辭彙方面,他們主張用古詞、方言詞或新詞代替原有的俄語詞,例如,用caMonep代替BeNoCMren(腳踏車),Moponc代替Torpad(攝影家、攝影師),KonaHH M’Hq代替yTon(足球)等。這種去俄羅斯化特點的烏語改造,雖然只是民族主義人士恢復主體民族語言文化的重要構想,但從烏當局對其予以積極回響和大力支持的態度可以看出烏克蘭去俄羅斯化的堅定決心。

原因

無論是以立法形式提高主體民族語言地位、縮小俄語在教學和傳媒等重要領域的使用範圍,還是從拼寫、辭彙方面大力改造烏語,都是將俄語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排擠出去的過程,而支配這一過程的核心始終是復興主體民族文化、構建民族國家的思想。
(一)打壓俄語成為矯正歷史上語言強權的主要工具
17世紀中葉,沙俄將烏克蘭大部分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自此烏克蘭進入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的沙皇統治時期。沙俄在烏克蘭全面推行俄羅斯化的殖民政策,按照俄羅斯的社會模式、價值觀念和語言文化構建烏克蘭的社會結構。沙皇用剛柔相濟的辦法同化烏上層統治階級,確立俄語的官方地位,貶低烏語為“鄉巴佬”語言,禁止出版烏克蘭文書籍和教科書,強制烏克蘭人拋棄自己的母語和文化傳統。十月革命後,蘇聯政府規定俄語為非俄羅斯族的第二語言,各個民族必須學習和使用俄語。在近三個世紀的高壓統治下,烏人民不僅對俄羅斯頗有微詞,甚至對俄語也積怨已久。因此,烏一經獨立,打壓俄語便成為烏克蘭人發泄諸多歷史仇恨、矯正語言強權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說,沙俄及蘇聯的民族語言同化政策深刻影響了烏克蘭民族意識的形成,並從心理層面影響了初獲獨立的烏克蘭對俄語的態度。
(二)排擠俄語成為緩解民族國家認同危機的有效途徑
獨立以後,烏克蘭不但將復興主體民族語言作為恢複本民族語言文化傳統的重要途徑,同時將其作為提高民族意識、緩解國家認同危機的有力武器。眾所周知,歷史上的烏克蘭曾多次受到波蘭立陶宛、俄羅斯等大國的瓜分,其宗教、語言和文化的發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統治者的衝擊和影響。由於烏克蘭從屬於俄羅斯比從屬於其他國家的歷史更長,烏克蘭民族文化的發展已經被嚴重俄羅斯化。另一方面,獨立之初的烏克蘭在民族國家認同上存在很大差異,這種認同差異在政治家激烈言行的動員下很有可能演化成國家認同危機,並成為影響烏克蘭作為民族國家的主權完整和社會穩定的深層次因素。因此,為了明確地把自己與俄羅斯族區別開來並徹底脫離俄羅斯的束縛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獲得新生的烏克蘭開始強調烏克蘭民族語言文化的獨特性並劃清與俄羅斯的界限,而語言作為民族邊界的主要標誌和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便成為烏克蘭去俄羅斯化的有力武器。正如烏克蘭前總統尤先科所說,“俄語終結的地方就是俄羅斯影響終結的地方”。
(三)俄語地位問題成為烏俄外交博弈的重要手段
自獨立以來,烏一直處於脫俄入歐的西化進程中。為了遏制烏的西化勢頭,俄利用能源這把“尚方寶劍”頻頻出擊,多次用經濟方式解決政治問題。在俄利用能源武器保衛自己地緣政治利益的同時,烏國家安全一再受到挑戰。對烏而言,能源短缺使其在一定時期內不得不依靠俄,在回歸歐洲的過程中不得不為保障能源安全而顧及俄的利益和立場。2006年1月烏俄“鬥氣”事件後不久,烏總統尤先科大打“俄語外交牌”,一年內頒布多款限制俄語使用的法令,以顯示對俄的牽制力。“俄語實際上成為握在那些企圖將烏迅速融入西方世界的政治精英們手中的人質。”烏境內約有400萬俄僑民,“限俄令”的頒布很快影響到他們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學習。境外俄語的興衰和俄羅斯人的利益是俄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俄語地位的因素在烏俄關係中並不占主導地位,但是俄語地位問題常常為俄所困,在一定程度上牽制著俄對烏的政治經濟對策。

影響因素

語言政策通常由國家來制定、審核和監督實施,因此它常常不可避免地打上政治烙印,用以體現統治階級意志。儘管如此,現代民族、民主國家語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也受到國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就烏克蘭而言,除了俄語居民眾多、俄語普及程度高的語言現實外,俄語在烏俄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語言政策受到國際組織監察等,都成為烏推行語言政策時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
(一)語言現實:俄語居民眾多且俄語普及程度較高
烏克蘭境內生活著130多個民族,其中俄羅斯族占人口的17.3%。從語言構成的角度來看,67.5%的居民認為自己的母語是烏克蘭語,29.6%的居民認為母語是俄語(2001年)。在過去10年間,這一比例並未出現大的波動和變化。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烏克蘭近三分之一的居民為俄語居民且集中分布於毗鄰俄羅斯的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地區。由於歷史發展因素,烏克蘭東西部在經濟形態、民族、宗教和語言等方面原本就存在巨大差異,如果俄語問題不能得到及時合理解決,必將挑動民族神經、引起民族衝突甚至造成國家分裂。因此,烏當局在語言政策的制定和推行過程中,必須也必將會兼顧俄語居民的語言利益。
另一方面,俄語在烏克蘭的普及程度相對較高。據歐亞遺產基金會2008年統計數據,70%的烏居民可以自由地用俄語交談、閱讀和寫作;13%的居民可以自由交談和閱讀,但書寫時會出現錯誤;10%的居民可以與操俄語的人進行溝通;5%的居民無法與操俄語的人交談,但聽得懂俄語;僅2%的居民完全不懂俄語。不難看出,俄語在烏克蘭的語言文化市場上仍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說,俄語及俄語文化已經變成烏克蘭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重要現實將引起去俄羅斯化語言政策制定者和推行者的反思和考量。
(二)國際因素:俄語問題不僅是影響烏俄關係的敏感因素,而且受到國際組織的監督
俄羅斯之於烏克蘭具有重要意義:在經濟領域,烏克蘭離不開俄羅斯這個能對其產生強大制約作用的鄰國,兩國的經濟紐帶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無法被割斷;另外,俄羅斯利用手中的能源武器就能輕易扼住烏克蘭的經濟命脈。對於俄羅斯,烏克蘭同樣具有無可比擬的地緣政治意義:烏克蘭不但是俄羅斯抵禦北約東擴的天然屏障,同時也控制著俄羅斯傳統的戰略通道——黑海及黑海出海口,同時還是俄羅斯向歐洲出口石油的中轉站。因此,維繫烏俄兩國間的互利合作關係,對兩國均意義重大。除了以上政治、經濟、戰略因素,俄語問題成為影響兩國關係的又一敏感要素。
歐洲理事會等國際組織也一直在監察烏克蘭的語言政策及相關語言法令。自烏克蘭簽署《歐洲少數民族保護框架公約》和《歐洲區域語言與少數民族語言保護憲章》之後,監督烏克蘭是否履行相應義務便成了歐洲理事會的重要任務。早在2002年,歐洲理事會就在名為“烏克蘭的結論”的諮詢會議上表達了對烏克蘭有關教育法令的不滿,在次年的秋季聯合會議上更是對烏克蘭的《廣播電視法》提出了嚴厲批評。

綜述

綜上所述,獨立以後的烏克蘭同原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一樣,明確了主體民族語言國家化的思想,持續推行了去俄羅斯化語言政策,通過一系列語言法令降低俄語地位而提高主體民族語言地位,同時積極地將俄語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排擠出去,另外還從辭彙、拼寫等方面積極地改造烏語中與俄語相關的部分。烏克蘭推行該語言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將打壓俄語作為矯正歷史上語言強權的主要工具,也將其作為緩解國家認同危機和對俄關係中外交博弈的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