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拼音:qù)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人離開住處的樣子,本義指離開、離去。後用為使動,表示使離開、使離去。“去”又由離開引申為距離。“去”也指過去的時間,作修飾語。在現代漢語中,“去”也常用於表示前往。去又指漢語四聲之一,作名詞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去
- 拼音:qù
- 部首:土、厶
- 五筆:FCU
- 倉頡:GI
- 鄭碼:BZS
- 筆順:橫、豎、橫、撇折、點
- 字級:一級(編號:0204)
- 平水韻:去聲六御、上聲六語
- 總筆畫:6(部首3,部首外3)
- 筆順編號:12154
- 四角號碼:40732
- 統一碼:U+53BB
- 造字法:會意字
-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
- 注音字母:ㄑㄩˋ
- 異體字:厺、㚎、弆、𠫟、𠫥、𠬑
字源演變
詳細釋義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qù | 動詞 | 離開 | go away; leave | 去國;去世;去職;去留 | |
除掉;減掉 | remove; wipe off | 《易·繫辭下》:“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宋·戴埴《鼠璞·性善惡》:“孟子之學,澄其清而滓自去;荀子之學,去其滓而水自清。” 巴金《家》四:“她懶洋洋地站起來,撥了燈芯,又把燈花去掉。” | 去暑;去疾;去皮;掐頭去尾 | ||
距離;相差 | be apart from; be at a distance of | 《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梁丘在曹·邾之間,去齊八百里。” 宋·梅堯臣《刑部廳海棠見贈依韻答永叔》之一:“彭祖與顏回,相去猶瞬息。” 沈從文《過嶺者》:“那地方已去大路約三里,大路旁數日來每日可發生的游擊戰,卻從不擾亂到這方面來。” | |||
從說話人所在的地方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 | go | 南朝宋·宗炳《明佛論》:“今自撫踵至頂以去陵虛,心往而勿已,則四方上下,皆無窮也。”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的家庭》:“我四五歲時,還曾回到黃羅寨鄉下去那個墳前磕過頭。” | 去向;去處 | ||
失掉;損失 | lose | 《史記·李斯列傳》:“胥人者,去其幾也。” 《後漢書·逸民傳·梁鴻》:“鴻乃尋訪燒者,問所去失,悉以豕償之。” 清·周亮工《書影》卷一:“郡縣守巡各至,問所失,吏部曰:‘吾家無一物,獨去破氈具一床耳。’” | 大勢已去 | ||
扮演 (戲曲里的角色) | play the part of | 劉寶瑞等《活動之家》:“我去一個開車的,你來提醒我。” | |||
婉辭,指人死亡 | die | 晉·陶潛《雜詩》之三:“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 巴金《家》六:“父親去了,把這一房的責任放在他的肩上。” 何士光《種苞谷的老人》一:“他病了,病得很厲害……人們來看望他,都以為他要去了。” | |||
用在動詞性詞語前,表示要做某事 | |||||
用在動詞性詞語後,表示去的目的 | 茹志娟《百合花》:“我告訴她同志弟不是這裡的,他現在到前沿去了。” | ||||
用在動詞性詞語(或介詞短語)與另一個動詞性詞語之間,表示前者是後者的方式,後者是前者的目的 | 鐵凝《喔,香雪》:“鳳嬌照例跑到第三節車廂去找她的‘北京話’。” 楊絳《老王》:“因為他來表示感謝,我卻拿錢去侮辱他?” | ||||
趨向動詞。用在另一個動詞後,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離開原來的地方 | 拿去;捎去 | ||||
趨向動詞。用在另一個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果,含有失去的意思 | 張中行《葉聖陶先生二三事》:“他是帶著一些感慨說的:‘你寫成文章,給人家看,人家給你刪去一兩個字,意思沒變,就證明你不行。’” | ||||
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繼續等 | 陸定一《老山界》:“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傾斜的。我們一口氣兒跑下去,跑得真快。” | ||||
〈方言〉用在某些形容詞後,表示程度深(“去”重讀) | 老舍《試驗田》:“這群小鬼的嚴肅勁兒可大了去啦!” | ||||
形容詞 | 過去了的(時間,多指過去的一年) | last; past | 南朝梁·吳均《與顧章書》:“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 唐·韓愈《進〈順宗實錄〉表狀》:“去八年十一月,臣在史職。” | 去年;去日;去秋 | |
名詞 | 去聲。古漢語四聲的第三聲,國語聲調的第四聲。國語去聲是降調 | ||||
jǔ | 動詞 | 收藏 | 《史記·周本紀》:“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 《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卿今強健,我欲死,何忍無急去藥,以待不祥?”裴松之註:“古語以藏為去。” | ||
qū | 疾走;一說通“驅” | drive out; expel | 《左傳·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
古籍訓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廣韻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去 | 去 | 遇 | 上聲 | 八語 | 溪 | 開口呼 | 三 | 次清 | 羌舉切/卻呂切 | kʰjo | |
㰦 | 遇 | 去聲 | 九御 | 溪 | 開口呼 | 三 | 次清 | 近(丘)倨切 | kʰjo | |||
集韻 | 虛 | 遇 | 平聲 | 九魚 | 溪 | 合口呼 | 三 | 次清 | 丘於切 | kʰiɔ | ||
去 | 遇 | 上聲 | 八語 | 溪 | 合口呼 | 三 | 次清 | 口舉切 | kʰiɔ | |||
舉 | 遇 | 上聲 | 八語 | 見 | 合口呼 | 三 | 全清 | 苟許切 | kiɔ | |||
去 | 遇 | 去聲 | 九御 | 溪 | 合口呼 | 三 | 次清 | 丘據切 | kʰiɔ | |||
禮部韻略 | 上聲 | 語 | 口舉切 | |||||||||
去聲 | 御 | 丘據切 | ||||||||||
增韻 | 平聲 | 魚 | 丘於切 | |||||||||
平聲 | 虞 | 虧於切 | ||||||||||
上聲 | 語 | 丘舉切 | ||||||||||
上聲 | 語 | 居許切 | ||||||||||
去聲 | 御 | 丘據切 | ||||||||||
中原音韻 | 傴 | 上聲 | 魚模 | 溪 | 撮口呼 | 次清 | kʼiu | |||||
去 | 去聲 | 魚模 | 溪 | 撮口呼 | 次清 | kʼiu | ||||||
中州音韻 | 上聲 | 魚模 | 葉區上聲 | |||||||||
去聲 | 魚模 | 區遇切 | ||||||||||
洪武正韻 | 區 | 平聲 | 四魚 | 溪 | 苦 | 次清 | 丘於切 | k‘y | ||||
舉 | 上聲 | 四語 | 見 | 古 | 全清 | 居許切 | ky | |||||
去 | 上聲 | 四語 | 溪 | 苦 | 次清 | 丘舉切 | k‘y | |||||
去 | 去聲 | 四御 | 見 | 古 | 全清 | 區遇切 | k’y | |||||
分韻撮要 | 去 | 陰去 | 第四諸主著 | 曉 |
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kʰ | i̯ab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魚 | kʰ | ǐa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魚 | kʰ | jaɡ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魚 | kʰ | jaɣ |
先秦 | 李方桂系統 | 魚 | kh | jagx |
兩漢 | 東漢 | 魚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魚 | jwo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kʰ | i̯wo |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kʰ | ǐo | |
隋唐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kʰ | jo | |
隋唐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kʰ | io | |
隋唐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kh | jwo | |
隋唐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kʰ | ǐo |
方音集成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tɕʰy | 51 | 去聲 | “除去”“離去”文讀 |
tɕʰi | 51 | 去聲 | “除去”“離去”白讀 | ||
kʰɤ | 51 | 去聲 | “離去”舊讀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tɕʰy | 21 | 去聲 | 除去;“離去” 文讀 |
tɕʰi | 21 | 去聲 | “離去”白讀 |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tɕʰy | 55 | 去聲 | 除去;“離去” 文讀 |
tɕʰi | 55 | 去聲 | “離去”白讀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tɕʰy | 35 | 去聲 | 文讀 |
kʰɯ | 35 | 去聲 | 白讀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tɕʰy | 13 | 去聲 | 除去;“離去” 文讀 |
tɕʰi | 13 | 去聲 | “離去”白讀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tɕʰy | 5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tɕʰy | 55 | 去聲 | 除去;“離去” 文讀 |
kʰəi | 55 | 去聲 | “離去”白讀 | ||
晉語 | 太原 | tɕʰy | 45 | 去聲 | 除去;“離去” 文讀 |
kʰəʔ | 54 | 陽入 | “離去”白讀 | ||
吳語 | 蘇州 | tɕʰy | 412 | 陰去 | 文讀 |
tɕʰi | 412 | 陰去 | 白讀 | ||
吳語 | 溫州 | tɕʰy | 42 | 陰去 | 文讀 |
kʰei | 42 | 陰去 | 白讀 | ||
kʰe | 42 | 陰去 | 白讀 | ||
湘語 | 長沙 | tɕʰy | 45 | 陰去 | 文讀 |
kʰɤ | 45 | 陰去 | 白讀 | ||
湘語 | 雙峰 | tʰy | 35 | 陰去 | 文讀 |
tɕʰi | 35 | 陰去 | 白讀 | ||
贛語 | 南昌 | tɕʰiɛ | 213 | 上聲 | |
客家話 | 梅縣 | kʰi | 52 | 去聲 | 文讀 |
hi | 52 | 去聲 | 白讀 | ||
粵語 | 廣州 | høy | 33 | 陰去 | |
粵語 | 陽江 | hei | 24 | 陰去 | |
閩語(閩南片) | 廈門 | kʰu | 11 | 陰去 | 文讀 |
kʰi | 11 | 陰去 | 白讀 | ||
閩語(閩南片) | 潮州 | kʰɯ | 213 | 陰去 | |
閩語(閩東片) | 福州 | kʰøy | 213 | 陰去 | 文讀 |
kʰɔ | 213 | 陰去 | 白讀 | ||
閩語(閩北片) | 建甌 | kʰy | 22 | 陰去 | 文讀 |
kʰɔ | 22 | 陰去 | 白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