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鹽鹼地

原生鹽鹼地是指在天然情況下產生的鹽鹼地。

各種鹽鹼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實質主要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作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從而使鹽分在集鹽地區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

基本介紹

形成原因,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土壤質地和地下水,河流和海水的影響,改良和利用,

形成原因

氣候條件

在我國東北、西北、華北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容易在土壤表層積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鹽隨水滲到下層或流走,這就是“脫鹽”季節;春季地表水分蒸發強烈,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層,這是主要的“返鹽”季節。東北、華北、半乾旱地區的鹽鹼土有明顯的“脫鹽”“返鹽”季節,而西北地區,由於早降水量很少,土壤鹽分的季節性變化不明顯。

地理條件

地形部位高低對鹽鹼土的形成影響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運動,也就與鹽分的移動和積聚有密切關係,從大地形看,水溶性鹽隨水從高處向低處移動,在低窪地帶積聚。鹽鹼土主要分布在內陸盆地、山間窪地和平坦排水不暢的平原區,如松遼平原。從小地形(局部範圍內)來看,土壤積鹽情況與大地形正相反,鹽分往往積聚在局部的小凸處。

土壤質地和地下水

質地粗細可影響土壤毛管水運動的速度與高度,一般來說,壤質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積鹽均慢些。地下水影響土壤鹽鹼的關鍵問題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礦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容易積鹽。

河流和海水的影響

河流及渠道兩旁的土地,因河水側滲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積鹽。沿海地區因海水浸漬,可形成濱海鹽鹼土。

改良和利用

鹽鹼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水分狀況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點應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狀況上面。一般分幾步進行,首先排鹽、洗鹽、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再種植耐鹽鹼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後種植作物。具體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鹽,放淤改良,種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學改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