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恆星衛星
- 外文名:The original star satellite
- 功能:高速雙向通信
- 運營商:原恆星公司
- 製造商:波音公司
- 衛星平台:波音601HP
2009年5月16日,國際發射服務公司的質子M/和風M運載火箭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了原恆星公司的“印尼星”2/“原恆星”2通信衛星,衛星被送入靜地轉移軌道,將定點在東經107.7度的軌位。這是“質子”系列火箭第345次發...
恆星演化,是恆星在生命過程中所經歷急遽變化的序列。恆星依據質量,一生的範圍從質量最大的恆星只有幾百萬年,到質量最小的恆星比宇宙年齡還要長的數兆億年。所有的恆星都從通常被稱為星雲或分子雲的氣體和塵埃坍縮中誕生。在幾百萬年的過程中,原恆星達到平衡的狀態,安頓下來成為所謂的主序星。恆星大部分的生命期...
此後可能仍有許多原行星繞恆星或彼此軌道運行,但隨著時間推移,許多原行星將發生碰撞和合併,或形成更大的原行星,或裂解並物質到星際空間。質量較小且避免碰撞的原行星,可能被大行星引力捕獲成為天然衛星,或者留在其他區域成為矮行星或小天體。小行星的高速撞擊以及行星自身的放射性衰變,會產生大量熱量以加熱行星,...
原行星盤是在新形成的年輕恆星(如金牛座T)外圍繞的濃密氣體,因為氣體會從盤的內側落入恆星的表面,所以可以視為是一個吸積盤。但是,不能將這個過程與恆星形成時的吸積混淆在一起。簡介 原行星盤(英語:Proplyd or Protoplanetary Disc)是在新形成的年輕恆星(如金牛T星)外圍繞的濃密氣體,因為氣體會從盤...
高溫高壓的環境使得恆星外層大氣中的氫和較輕的氣體產生聚合反應。這樣便發生了猛烈的聚合爆發,爆發所持續的時間只有短短的1秒鐘,這顆超新星在轉瞬間其亮度劇變到1000億顆恆星那樣明亮!美國環境衛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003年1月13日宣布:美國發射了兩顆衛星(ICESat號和CHIPSat號衛星),以研究冰帽和星形成的...
一些類木行星的衛星可能也在行星本身類似的機制下形成,在原行星的重力塌縮中,從被濃縮的原行星盤中的塵粒中凝聚而成。這或許可以解釋,在我們的太陽系中,類木行星有如此眾多的衛星和為何自轉得如此快速。當年輕的恆星發出的強風將剩餘的氣體和塵粒從恆星盤吹散進入其外的星際空間時,類木行星的成長就結束了。
溫度4000攝氏度以下的天體,其主要輻射在紅外區,因此諸如紅巨星、原恆星、恆星延伸大氣中的塵埃包層、氣體星雲和星際介質都可以在紅外波段進行觀測研究。星際介質對紅外光吸收較小,對掩埋在氣體和塵埃中的天體要用紅外波段進行觀測。隨著半導體物理學的發展和軍事偵察的需要,出現高靈敏低熱噪聲的單元和陣列紅外檢測器...
冥王星的衛星卡戎可能也是通過大撞擊形成的;冥王星-卡戎和地-月系統是太陽系裡僅有“衛星至少占較大天體質量的1%”中的兩例。未來 天文學家預測,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太陽系在它核心所有的氫聚變成氦,也就是在恆星演化的赫羅圖上從主序星過渡到紅巨星前不會發生劇烈變化。即便如此,到那時太陽系仍然會繼續演化。...
恆星時間 天文學研究的物體 太陽系 天文學研究的物體 太陽系 太陽,地球,行星地質學 太陽系統物體表(按大小分的太陽系物體表)伽利略衛星 哈雷慧星 1.太陽 位置(銀河附近(太陽系))星的分類統計 內部結構(標準太陽模型、太陽心、輻射區、對流區)星的大氣 光球(超米粒組織、微粒、班譜、太陽黑點)色球層(...
有些宇宙天體的輻射主要在紅外波段內,如原恆星、紅巨星、恆星際的氣體雲和塵埃等。活動星系和類星體既有很強的X射線、紫外線輻射,也有很強的紅外線輻射。在恆星際空間發現很多種無機和有機分子,它們的諧振頻率在波長較短的微波段內,2.7K的宇宙背景輻射主要在毫米波、亞毫米波波段內。為了進行這些探測,也要...
(1)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太陽系各類天體(主要是行星、衛星、小行星、慧星)的形成和演變,說明太陽系的現有特徵,一般側重於起源的研究;(2)恆星的起源和演化,對恆星的演化研究比較充分,認識比較一致;(3)星系的起源和演化,星系的起源與宇宙早期的結構和演化密切相關,研究歷史尚短、流派較多、遠未成熟...
1月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員領導的團隊,通過FAST平台,採用原創的中性氫窄線自吸收方法,首次獲得原恆星核包層中具有高置信度的塞曼效應測量結果。3月18日,李菂領導的團隊通過分析包括FAST、美國綠岸望遠鏡GBT在內的多項數據,首次提出了能夠統一解釋重複快速射電暴偏振頻率演化的機制,為最終確定FRB起源...
天文學家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所領導的小組於2008年6月使用徑向速度法(HARPS)發現HD 40307 d。HD 40307 d也是HD 40307擁有的三顆行星中質量最大的一顆,也是距離HD 40307最遠的行星。因為HD 40307金屬量較低,因此天文學家認為擁有不同金屬量的原恆星所產生的行星也會不同。發現 天文學家使用都卜勒光譜...
模擬的大爆炸之後4億年的第一代恆星。今天,能形成的質量最大恆星是150倍太陽質量;質量更大的原恆星在最初的核反應開始之際將噴發出部分的質量。在沒有足夠的碳、氧或氮的恆星核心,不管怎樣CNO循環都無法進行,恆星將因無法對抗引力坍縮而很快的自我毀滅。直接進行質子-質子鏈反應的核融合反應速率不足以產生足夠...
1月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員領導的團隊,通過FAST平台,採用原創的中性氫窄線自吸收方法,首次獲得原恆星核包層中具有高置信度的塞曼效應測量結果。3月18日,李菂領導的團隊通過分析包括FAST、美國綠岸望遠鏡GBT在內的多項數據,首次提出了能夠統一解釋重複快速射電暴偏振頻率演化的機制,為最終確定FRB起源...
而嫦娥四號任務的難點之一在於人類在地球上無法與月球背面直接通信。外媒指出,利用中繼通信衛星實現地球與月球背面的通信,是中國人的創舉。宇宙在大爆炸之後的一段時間是黑暗的,因為宇宙中只有中性的氫,發光的第一代恆星還沒有形成,這段從幾十萬年到幾億年的時間被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黑暗的宇宙並不是...
外在的限制似乎和類地行星相關,但這並不會限制天王星和海王星這樣的氣體巨行星。但是該行星是經由徑向速度發現,而非直接攝影。目前仍無法確認半徑、組成物質、可能表面溫度等特性。因為強力的潮汐力可能摧毀距離母恆星相當接近行星的較大衛星,HD 40307 b可能沒有衛星。
例如,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已成功觀測到多個銀河系內的原恆星和這些恆星所在的星團。除了十分接近可見光的紅外光以外,大部分紅外輻射都會被地球大氣層吸收;大氣本身也會產生較強的紅外輻射,進一步影響觀測。因此,紅外天文台都必須在海拔高、濕度低的地點建造,甚至是作為衛星發射到太空。某些分子在紅外輻射...
第二節恆星的演變 1恆星演化理論/2星胎:恆星的孕育/3原恆星:恆星的誕生/4主序前星:恆星的少年/5主序星:恆星的青年/6紅巨星:恆星的壯年/7白矮星:恆星的老年/8恆星的歸宿 第三節星團 1星團/2疏散星團/3球狀星團/4半人馬座ω星團/5昴星團/6畢星團 第四節雙星 1...
——論證實施一批空間科學任務,在暗物質與極端宇宙、引力波、原恆星雲、系外行星、太陽活動、太陽系和地球系統探測等科學前沿,論證立項5~8項空間科學任務,其中包括有望產出標誌性重大成果的大型任務2~3項。——構建航天發展新格局取得重要進展,造就一批空間科學領域的“領跑者”和“開拓者”,人才隊伍建設邁上新...
以地球和太空船探測為基礎的測量導出了木星大氣層內的同位素比率。在2003年7月,被接受的同位素氘的量是2.25 ± 0.35 × 10,這大約就代表了太陽系誕生時的原恆星雲中原始的數值。在木星大氣層的氮同位素 15N對14N的比率是2.3 × 10,在地球大氣層是3.5 × 10 區帶和噴流 可見的木星表面被劃分成與赤道...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員領導的團隊,採用原創的中性氫窄線自吸收方法,首次獲得原恆星核包層中具有高置信度的塞曼效應測量結果;李菂團隊首次提出能夠統一解釋重複快速射電暴偏振頻率演化的機制,為最終確定FRB起源提供關鍵觀測證據;李菂領導的國際合作團隊,發現迄今唯一一例持續活躍的重複快速射電暴,並確認近源區域...
第15章 恆星的形成 15.1 引力束縛 15.2 恆星形成中的問題 15.3 分子雲和恆星形成 15.4 磁效應和恆星形成 15.5 原恆星 15.6 新近恆星形成的區域 15.7 恆星形成區的圖像:獵戶座 第16章 銀河系 16.1 概述 16.2 銀河系的較差自轉 16.3 自轉曲線的測定 16.4 氣體的平均分布 16.5 銀河系的旋渦...
精細導星感測器可以測量比“依巴谷”天體測量衛星所能觀測的極限還要暗得多的恆星,藉此設備"哈勃”可對銀河系中更大的範圍進行採樣。這恰恰是建立更為遙遠的“距離階梯”的關鍵。“哈勃”的高解析度在識別造父變星的過程中也功不可沒。儘管造父變星很明亮,但僅憑地面望遠鏡還是難以將混跡在其他恆星中的它們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