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端時期
戰國時人撰寫的《
呂氏春秋》 、《世本》及稍晚的《
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製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
距今約1萬年,進入了新
石器時代,紡織技術發明,服裝材料從此有了人工織造的布帛,服裝形式發生變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貫頭衣和披單服等披風式服裝已成為典型的衣著,飾物也日趨繁複,並對服飾制度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在紡織品出現之後,貫頭衣已發展為一種定型服式,在相當長時期、極廣闊的地域和較多的民族中普遍套用,基本上替代了舊石器時代部件衣著,成為人類服裝的粗型。新石器時代除有籠統式服裝外,還從一些陶塑遺物發現有冠、靴、頭飾、佩飾。
嚴寒冰期
在距今五萬年前至六萬年前大理冰期之際,我國舊石器文化已發展到最後一個階段,人的本身已從直立原人、智人演化到現代人階段,石器工具已有極大的發展,這時對石質的選擇已從石英石、燧石、礫石等擴大到更精美的石墨、瑪瑙、水晶石、玉髓、黑曜石等,石器造型已根據使用效率來加工,促進了漁獵採集的進步,使獲取食物更為容易,因此他們能有閒暇時間製造各種裝飾品來裝扮自己。如在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曾出土穿孔的獸牙和穿孔的蚌飾及骨針,這是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骨針,距今已有45000年。河北原陽虎頭梁遺址曾出土有穿孔的貝殼,鑽孔石珠,鴕鳥蛋殼和鳥骨製作的扁珠,若干扁珠的內孔和外緣相當光滑,說明曾長期佩戴過。到36000年前山西朔縣峙峪曾出土用墨石製成的橢圓形扁平光滑有孔的裝飾品,用水晶石製成斧形的小石刀。山西下川文化有瑪瑙、玉髓、黑曜石等矽質石料的石器。
當地球經過最後一次嚴寒的冰期——大理冰期之後,迎來了全新世冰後期溫暖的氣候環境,中華祖先繼承了漫長的舊
石器時代積累的經驗,開始了農耕畜牧,改變被動向大自然覓取食物為主動生產繁殖生活資源,他們營造房屋,改變穴居野處的居住方式,男子出外狩獵、打制石器、琢玉;女子從事採集、制陶、發明紡麻、養蠶繅絲、紡織毛、麻、絲布、縫製衣服。改變了原始的裸態生活,進步為戴冠穿衣、佩戴首飾的文明生活。在我國已公布的全國7000餘處較大規模的新石器遺址中均有石紡輪出土,如山西芮城縣西王村仰韶文化遺址晚期地層原始工具石紡輪、陶紡輪的發現,湖北天門石家河發現的大量陶紡輪,形式不下10種,多數還繪有花紋。在河姆渡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都發現過織布的工具骨梭、木機刀及機具卷布軸等。
發祥時期
距今25000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時期,正是中國
服裝史的發祥期,這時人們已用骨針縫製獸皮的衣服,並用獸牙、骨管、石珠等作成串飾進行裝扮。這裡曾發現穿孔的獸牙125枚,以獾的犬齒為多,狐狸的犬齒次之,並有鹿、狸、
艾鼬的牙齒和一枚虎牙,均在牙根一端用尖狀器刮挖成孔,出土時,發現有五枚穿孔的獸牙是排列成半圓形的,顯然是原來穿在一起的串飾。另有骨管、帶孔蚌殼、青魚上眼耳、礫石、石珠10餘枚,其小孔是從兩面對鑽的,這是鑽孔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標誌。山頂洞出土了一枚磨得很細長,一端尖銳,另一端有直徑1毫米(已殘)的針孔的骨針,針長82毫米,針粗直徑3.1毫米至3.3毫米,這是縫製獸皮衣服的工具,縫線可能是用動物韌帶劈開的絲筋,我國
鄂倫春族人還保留了這種古老的方法。山頂洞人佩戴的裝飾品的穿孔,幾乎都帶有紅色,似乎他們的穿戴是用赤鐵礦研磨的紅色粉末染過的。
山頂洞人不僅關心生活的美,而且也表現了對死者的關懷,他們把死去的親人加以埋葬並舉行儀式,還在死者身邊撒下紅色赤鐵礦粉末。紅色在原始人意識中是血液的象徵,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紅色有祈求再生之意,說明原始人的色彩觀念是和原始宗教觀念交織在一起的。
主要材料
根據出土的骨針、骨錐等製衣工具想像復原的。當時還沒有繩、線,可能用動物韌帶來縫製衣服。在山頂洞人的遺址及其它古墓里,層發掘出大量的裝飾物,其中有頭飾、頸飾和腕飾等,材料有天然美石、獸齒魚骨和海里的貝殼等,當時佩戴這些飾物,可能不僅是為了裝飾,也許還包含著對漁獵勝利的紀念。
歷史意義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看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又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積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藝術審美
舊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的穿著可以按其所需而自由製作,這時的服飾已經脫離了萌芽狀態。 到了漁獵、畜牧與農業時期,美化的要求和審美的觀念伴之而生。他們不僅尋求服飾式樣的合度,並對服飾本身外的各類附屬飾件加以美化。
中國原始社會的服裝大體在母系氏族的繁榮期形成配套。由於當時的紡織品服裝難以保存到今天,因此,原始社會的陶器彩繪及雕塑人物形象,玉器人形刻紋,是反映當時服裝款式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