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學的陣地是一個網友俱樂部,其以文會友,格調高雅,為文學愛好者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創文學的陣地
- 類別:文學交流平台
“慶雲文苑吧”是一個原創文學團體,在慶雲有著超高的人氣,一群文學愛好者們在這裡吟詩作賦、交流經驗。成立3年來,它吸引了1200多名會員,幾乎包攬了慶雲所有的文藝愛好者及文化名人。
出於對文學的熱愛,2009年7月,信書勇在網上註冊了“慶雲文苑吧”,開始了把他的想法轉化成現實。信書勇的這一行動,立刻得到了身邊一些文學愛好者的回響,他們與信書勇一起,為辦好“慶雲文苑吧”出謀獻策。為了聚人氣,他們經常發藏頭詩、文字遊戲等。
剛開始時,信書勇和他的團隊想盡辦法到處挖人。 “很多老師真可謂是‘三顧茅廬’請來的。 ”信書勇幽默地說,對於一些德高望重的慶雲文化名人,他們在網上一遍一遍地邀請。同時,他們還在各大論壇、網站上一遍遍地發連結,提高貼吧的知名度。
“可以說原創文學正在逐漸沒落,其中一個原因是民間熱愛文學的人們沒有一個可以交流的平台,而‘慶雲文苑吧’就是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交流的平台。 ”“慶雲文苑吧”會員、《慶雲報》總編張金明認為,網路這種形式與報紙、雜誌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大家可以隨時進行跟帖,交流更加快捷、方便。
“這裡風氣很正,因此吸引了很多文學愛好者加入。 ”信書勇說,會員中不僅有慶雲本地人,就連浙江、河北的朋友以及遠在海外的華僑加入。周邊縣市的一些文學貼吧,也經常向信書勇取經。
說起“慶雲文苑吧”,李保坤讚不絕口。但是,剛加入時,李保坤並不看好這個貼吧,因為他對這一網路平台心存芥蒂。原來,在“慶雲文苑吧”出現之前,李保坤把他寫的德州各縣市的《文化旅遊三字經》發到某貼吧上,沒想到遭到網上的一堆惡評。 “有些批評簡直是人身攻擊! ”因此,李保坤對網路貼吧“很受傷”。 “本來是拿出來讓大家批評指點的,但沒想到竟會是這種結果。 ”有了那次經歷後,李保坤雖然加入了“慶雲文苑吧”,卻經常一言不發,大多是看看別人都討論些什麼。後來,李保坤與信書勇成了新浪博友,並看到了信書勇寫的《儒商賦》,這才改變了他對慶雲文苑的看法。
姜苓是一名美術老師,但是她以前卻不怎么愛畫畫,因為畫了也沒人看。姜苓說,在加入貼吧之前,她有一兩年沒有畫過畫了。“其實兩年前我就知道有這樣一個貼吧,但是自己卻沒有勇氣加入。 ”姜苓說,她每次進入貼吧之後,覺得裡面人們的水平都很高,就不敢說話。後來,有朋友把她介紹了進來,並鼓勵她把自己的作品發上去。令姜苓沒想到的是,作品剛發上去,便有很多吧友給她回復,也有老師給她評點,說她畫得不錯,鼓勵她繼續努力。從那以後,姜苓重新喜歡上了畫畫,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貼吧里發的帖子分類明確,並且都有一定的格式,很整齊、很規範,我們都小心地維護著。 ”原來,每個帖子的開頭都要用中括弧括起來,並取一個概括的標題。姜苓說,有一次,她的電腦出現了問題,怎么都打不出括弧。姜苓在貼吧里詢問,“有吧友告訴我可以把上面帖子的括弧複製下來,我這才敢在群里發帖。 ”
董春澤是慶雲的一位企業家,也是文學愛好者。他說,以前每到晚上,經常會跟生意上的朋友打牌、喝酒,但是他並不喜歡那樣的生活。後來,他發現“慶雲文苑吧”後,便著魔似的迷戀上了它,有時一晚上都粘在網上。
“自己的寫作水平不高,加入貼吧就是想多學點東西。 ”董春澤說,“古人說 ‘見賢思齊’,我覺得這句話太對了。貼吧里老師們的修養都很高,確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
董春澤坦言,剛開始進入貼吧時確實抱有一定的私心。他最初註冊的名字是自己公司的名稱,目的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企業。但是隨著深入地了解,董春澤悄悄地把自己的網名改了,“這裡是一個純粹的文學天地,不想破壞了這一淨土。 ”
作為貼吧的管理員之一,李保坤除了與吧友們交流作品,做得最多的就是把一些不規範的帖子修改成規範的格式,再把原帖刪了,這樣發帖人下次就會自覺按規範發貼了。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成了最勤奮的貼吧管理者。
早在創辦初期,信書勇已經制定好了貼吧以後幾年的發展計畫。他告訴記者,網路文化是虛擬的,要想發展,必須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載體,只有虛擬文化與當地的實體文化相結合,才是“慶雲文苑吧”的發展之道。
“我們進行過多次採風活動,通過採風,既使網路裡面的成員成為現實中的朋友,增進了成員之間的友誼,又給貼吧的文學創作帶來新的素材。 ”李保坤說,每當開展採風活動時,眾多文學名家積極回響,創作了以採風為素材的作品,“慶雲文苑吧”成了原創文學的陣地。
“前段時間到中澳集團採風,許多慶雲的文學名人紛紛趕來參加。 ”說到這裡,信書勇頗為感慨:“有好幾位文學名家已經七、八十歲了,但仍堅持參加活動,當場揮毫,留下了一幅幅墨寶。這既是對我們的支持,更是為慶雲文化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我們年輕一輩很感動。 ”
除了各處採風,“慶雲文苑吧”每年還會舉行周年慶典。信書勇說:“參加的人數由原來的十幾人增加到一百多人,影響不斷擴大。我們要和眾多愛好文學的朋友一道,將原創進行到底。 ”
□本報記者 劉平 郭慶萍 本報通訊員 孫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