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街臘腸製作技藝

厚街臘腸製作技藝

在民間,素有“東莞臘腸,又粗又短”、“廣東臘腸數東莞,東莞臘腸數厚街”之說。傳統的厚街臘腸的製作,是將一定比例的肥肉、瘦肉、鴨肝、豬肝等切碎、稍剁後加配料,灌入腸衣中,懸掛暴曬,去掉水份而成乾製品。一般工序有:選料、混料、灌腸、打針眼、綁節、吊晾、烘曬等七個主要環節。一般來說,臘腸採用天然生曬需要7天,採用紅外線烘爐烘乾則需4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厚街臘腸製作技藝
  • 興起時間:南宋末年
  • 流行地區:廣東珠三角地區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別:傳統手工製作技藝
  • 申報地區:東莞市,厚街鎮
  • 代表性傳承人:陳什根
歷史起源,發展歷程,傳承現狀,

歷史起源

厚街臘腸相傳始創於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相傳南宋末年,戰亂不斷,百姓為了避禍,紛紛逃入山中。當時厚街有個姓王的村民,把大米和碎肉拌勻,灌入腸衣中,用小繩束成一節節的,然後曬乾,隨身帶備逃難。吃的時候或蒸或煮或烤,既可當菜又可當飯,而且非常美味,厚街臘腸由此產生。後來經過厚街人的代代相傳和不斷改進,到明代中葉,厚街臘腸基本定型,名氣也漸漸外揚。陳伯陶在清代宣統辛亥年間編撰的《東莞縣誌》“物產篇”中就有“臘風腸推厚街……銷路皆兩廣”的記載。

發展歷程

厚街臘腸自南宋末年發明以來,八百多年來,厚街臘腸經過厚街人代代相傳和改進,積累了豐富的製作經驗和技巧,並伴隨形成了自身特色的豐富飲食文化;近百年來,厚街臘腸不僅享譽東南亞及港澳地區,並且遠銷歐美等地,每年出口一萬多噸,曾經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厚街臘腸成為了西方人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載體之一,成為飲食文化交流的媒介。

傳承現狀

近百年來,厚街臘腸以其獨有的製作技藝享譽東南亞及港澳地區,並遠銷歐美等地,每年出口萬多噸,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傳統手工作坊式的厚街臘腸製作已經逐漸在厚街民間瀕臨消失,目前以東莞厚街鑫源食品有限公司為代表擔負起了保護和發展厚街臘腸製作技藝的擔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