厙弆村

厙弆村

厙弆村,又名厙家去村、厙家弆村,也被稱為杏花村。會寧縣7個精品特色村之一。位於甘肅省會寧縣大溝鎮東面,距鎮政府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厙弆村
  • 別名:厙家去村、厙家弆村、杏花村 
  • 行政區劃代碼:620422111204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大溝鎮下轄的行政村
  • 地理位置:位於大溝鎮東面 
  • 面積:42.5 km 
  • 電話區號:0943
  • 郵政編碼:730900
  • 人口數量:約 1758 人(截止於2021年) 
  • 車牌代碼:甘D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氣候特徵,自然資源,人口民族,榮譽表彰,經濟,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名字由來,厙弆鄉村記憶館,旅遊信息,旅遊景點,住宿餐飲,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2017年,厙曲村被列入美麗鄉村建設項目。
2017年7月被省委確定為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王嘉毅的聯繫村。
2018年5月6日,由中共會寧縣委、縣政府主辦的第一屆會寧縣“杏花村·厙弆”公益旅遊文化節在大溝鎮厙弆村舉行。
2019年底,厙弆村整村脫貧。

行政區劃

厙曲村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大溝鎮下轄的行政村。全村轄現轄袁溝、店灣、楊里、李溝、李咀、南山、厙曲、地五8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厙弆村位於甘肅省東部,白銀市黃河以南,東與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毗鄰,西通祖厲河,是一個祖厲河流域通往固原清水河流域的通道。大溝鎮東面,距鎮政府5公里。

氣候特徵

境內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屬典型的乾旱山區。

自然資源

流域面積42.5平方公里,耕地11121畝。

人口民族

總人口442戶175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330戶1402人,常住人口291戶801人。(數據截止2021年)。

榮譽表彰

厙弆村入選會寧縣7個精品特色村之一。
2019年5月,厙弆村入選甘肅省旅發委發布的“甘肅省鄉村旅遊示範村”名錄。
2021年5月,厙弆村榮獲甘肅省第二批“全省民主法治示範村”名單。

經濟

大溝鎮結合全鎮自然和文化資源,依託1200座高原夏菜塑膠大棚、2000畝杏林、百畝桃林、宋代通安古城、明清50座古堡、明清6座學窯等包含的歷史資源,創新思路,發展公益鄉村旅遊,逐步探索出了以“杏花”為主題,以“挖掘深度貧困地區資源”為內涵的“大溝深處杏花村·厙弆鄉村公益旅遊”路子。
2019年,產業總收入達到1617.46萬元,人均年收入達到8828.93元。

交通運輸

國道309線、界雙公路橫穿該村而過。該村內主幹道已硬化3.1公里,產業園區內道路硬化16公里,修建鋪設特色游步道。

歷史文化

厙弆,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村莊。“厙弆”是一個融合了古老少數民族戎羌符號的地名。從先秦到隋唐,再到宋金夏元明清,北方遊牧民族犬戎、羌、匈奴、鮮卑、吐蕃、党項、蒙古,緣黃河以南清水河和祖厲河流域的眾多水草豐美的山谷,遊牧,繁衍,生息。厙弆雖處於黃土高原溝壑地帶,但山勢雄渾而不險峻,溝谷縱橫而便於通行。歷史上,各種民族、各種語言、各種習俗、各種文化在這個區域碰撞融合,厙弆成為刻在古會州大地上的地名印記,沉澱成厚重的故事。
清代以來的私塾共有6處。有進士1人,舉人1人,貢生2人,秀才十餘人。恢復高考以來,人才輩出,僅大溝鎮就有博士42個。厙弆這個小村莊就有多人考上清華、北大、復旦等國內名校。

名字由來

由於三面環山,西面開口,土地肥沃,形成了以山地杏樹為特色的山野風光,被當地人稱為“杏花村”。

厙弆鄉村記憶館

厙弆村鄉村記憶館,共分厙弆、通道、烽煙、古堡、文脈、盛世、記憶、杏林、果蔬9個單元,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厙弆這個古老村莊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不可磨滅的記憶。

旅遊信息

“大溝深處杏花村.厙曲”公益鄉村旅遊以鄉村綜合旅遊為主導線,以大溝深處杏花村、李家咀美麗鄉村為核心,建設三個高效農業田園景觀區和水土保持展示區、多彩田園、杏林漫步、生態牧場、繽紛果園、休閒農業園等六個片區。最終形成鄉村綜合旅遊主導線、古堡探秘遊覽線、黃土民俗風情遊覽線三條鄉村旅遊線路。

旅遊景點

厙弆村有蒼茫遠山、會寧愚公、學窯書韻、桃林花海、杏林秋韻、神秘古堡、石磨歲月、鄉村記憶、黨員人家、博士之家、狀元人家、杏林春雨、繩武懿行、貢生故居、古堡群落、黃土窯洞、通安懷古、古城根脈、古堡匪禍、古堡軼事、翰林墨跡、黃川尋古等28個景點。

住宿餐飲

該村有住宿、餐飲等為一體的鄉村農家樂9家,主要經營蕎面節節、大盤雞、刀削麵、扁豆面、攤饃饃、玉米餅、煮洋芋等農家飯。

著名人物

張嗣功,生卒不詳,字敏齋,歲貢生,會寧張家峴(今大溝鎮新坪村新張家)人,一生淡泊寧靜,不慕名利。興辦私塾,教授學生。會寧、靜寧、隆德、海原四縣成名士子,多出其門。進士蘇耀泉、蘇源泉兄弟二人為其所教,後病逝家中。
清·同治(1862—1874年)年張家坪張家遷居於此,張家峴遂更名為新張家,張嗣功在家鄉辦私塾,村民們有口皆碑,老君鄉蘇耀泉蘇源泉等百名門生曾受業於張老先生,“張老夫子德教碑”(樹其墓旁)有其名列,此碑現存於張嗣功第五世孫張振緒家中。張嗣功學坊窯(今尚在。據蘇氏姻親回憶,蘇耀泉兄弟曾受業於此)在新張家張嗣功故居旁。據“張老夫子德教碑文”記載,“訓導歲貢生張老夫子”就“葬於陽灣堡子山下祖塋”位於其故居以東約500米處。張嗣功德教碑,立碑時間約為1898年至1904年之間,即蘇耀泉中進士之後,蘇源泉中進士之前,碑上列受業門人百人,俗稱“百子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