厙公山介紹
厙公山位於佘山鎮境內,鳳凰山之南,在縣城北約11.5公里。因其山形如書軸,正當鳳嘴,古人將厙公山比作一軸寶書,與鳳凰山一起喻為“丹鳳銜書”。清諸嗣郢《九峰詠》載:“秦時亢桑子(厙公)隱居於此,乃山名之源。”厙公著有《亢桑子》三卷。原九峰第二峰為陸寶山,與厙公山隔溪相對,石少土美,人爭取之,明代即已夷為平陸,後人乃以厙公山代陸寶山列為第二峰。山高約10米,周長約半公里,山地面積20畝,為九峰中最小的山丘。厙公山山體雖矮小,無岩壑之幽,但林木茂盛,也自玲瓏可愛。
歷史文化
在山之陰曾有藏書岺,山腰有洗鶴灘、鼓琴磯、採藥徑、放鹿亭,山麓有覽德坡、白雪庵和聚星崖,山下有旗桿石、陸寶村等。厙公山歷代名人輩出,這裡既是秦時亢桑子(厙公)隱居之地,又是陶宗儀攜客飲酒吟詩處。在古時,僅山上百年以上古樹名木就多達數百棵,四周分布著眾多道觀寺廟,是宗教活動盛行的地區。明清之際,厙公山林木翳然。
地理環境
位置
厙公山位於上海松江西北境內,是海上名山“松郡九峰”之一,方圓百畝。厙公山東接東海,西靠青浦朱家角古鎮,南依佘山和辰山,北臨鳳凰山。
地質地貌
厙公山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河口濱海平原,周邊高峰林立。因其山形如書軸,正當鳳嘴,古人將厙公山比作一軸寶書,與鳳凰山一起喻為“丹鳳銜書”由中生代熔岩與火山碎屑岩構成,局部有粗面流紋岩、英安流紋岩、粗面流紋質熔結凝灰岩、流紋質(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紋質玻屑凝灰岩。明清之際,厙公山林木翳然,黑松、油桐、毛竹、廣竹、等林木茂盛,也自玲瓏可愛。
氣候
厙公山屬北亞熱帶季風區域,受冷暖空氣影響,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冬季盛行西北風,受大陸風侵襲,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東南風,受來自海洋風控制,天氣炎熱多雨;春秋季為冬夏季風交替時期,常形成冷暖乾濕多變等不穩定天氣,又由於冬夏季風強弱和進退遲早不一,造成年際變化上的差異。
植被
厙公山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
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水杉、柳杉、黑松、香樟、白榆、櫸、槭、懸鈴木、青楓、梧桐、女貞、毛竹、蔑竹、棕櫚等。
自然資源
厙公山的藥用植物豐富,在《
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藥中,厙公山就有167多種。據1990年藥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藥材217種。因此,厙公山(松郡九峰)有“天然藥庫”之稱。藥用植物有曼
陀羅花、
金釵、王龍芝、
猴結、九仙子、天麻、
田七等名貴藥材。曼陀羅、靈芝、玉簪、龍葵、何首烏、龍鬚草、丹參等名貴藥材。舊時在山中還能常見梅花鹿、虎、獐、豺、金錢豹、麂子、野豬等。
厙公
洞靈真人亢倉子,據傳為古代仙人,黃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稱亢桑子、庚桑子、厙公,相傳《亢倉子》(《
洞靈真經》)一書由其所著。傳說他姓庚桑,名楚,陳國人。《莊子·庚桑楚》稱庚桑子,為老聃之弟子,“偏得老聃之道”。《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謂:庚桑子,陳人,得老君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居畏壘之山,其臣去之,其妾遠之,居三年,畏壘大穰。後游吳,隱毗陵盂峰,道成仙去,其乃老子的弟子。又傳說為《莊子》中的寓言人物,得太上老君之道,能以耳視目聽。隱居毗陵峰,登仙而去。
《亢倉子》主要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道家“道”的學說。唐天寶中尊為道教四子真經之一。亢倉子以為,道乃萬物本根。《亢倉子·全道》曰:“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是故聖人之於聲也,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又稱:“故聖人之制萬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全矣。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為全道之人。”這就是要達到一種清靜無為的自然境界,超脫一切榮辱得失的思慮,容身於道中,從而獲得至真之道。他的思想皆與《老子》之旨相合,故為道教一併崇奉。
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
亢倉子其人為“洞靈真人”,唐玄宗詔封其著為《洞靈真經》。道教聖地樓觀台供奉。
名勝古蹟
厙公山有一石、一灘、一岺、一磯、一坡、一徑、一崖、一村、二庵、二亭、二閣、三堂等勝景,以白雪庵為中心。
嘉慶府志記載有“十景”:
旗桿石:位於山下田中。旗桿石,古代是用來標榜身份、光宗耀祖的。古代經過科舉應試獲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門前豎旗桿石,以此彰顯身份,昭示世人,激勵後輩。它是古代社會科舉功名的象徵。作用有二: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後,社會地位提高,花錢豎立旗桿可以光耀門楣;二是旗桿豎立後,作為後人學習榜樣,激勵後人積極進取。晚清時期,例貢生的增多,豎立功名旗桿的排場也加大,首先請石匠做旗桿夾、木匠做旗桿等,然後請嗩吶班吹奏,最後宴請官員、嘉賓、族老、親戚等等。旗桿夾其實是兩塊條石豎立組成,條石規格為:×面寬12厘米×總高1900厘米,條石埋入地下50厘米,露出地面上的條石各開兩個通孔,在清康熙之前的旗桿石上孔為12.5×7.5厘米的長方孔,下孔為9×9厘米的菱形孔,兩孔中心相距85厘米;在清康熙之後的旗桿石上孔為9×9厘米的菱形孔,下孔直徑為10厘米的圓孔,兩孔中心相距65厘米;兩條旗桿石相距約33.5厘米。旗桿選用約大於33厘米大口徑的杉木,高度達十幾米,旗桿的下半部開鑿有兩個孔,與旗桿夾的孔相一致,用硬質雜木做成的銷將旗桿與旗桿夾連線起來。旗桿的上半部有一定講究,若是進士出身的旗桿上半部將做兩個四方斗,舉人做一個四方斗,貢生沒有斗。旗桿的頂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不同,文功名頂部多雕成筆鋒,武功名的旗桿頂部多雕刀戟或鐫座獅。功名旗桿的主人署名則在旗桿夾的正面體現,左邊條石上雕刻主人得功名的時間,右邊條石上鑿刻主人獲得具體功名。功名高低在旗桿上除了在旗桿上端區別外,還與旗桿底部的礎石有關。旗桿底部都有磐石墊底,舉人、進士無需再墊礎石,而貢生等則需在磐石上加一塊圓礎石。
洗鶴灘:乃厙公養鶴處,舊時常有松鶴集憩於此,灘水之形亦酷似丹鶴獨立。灘水東流入鼓琴磯。山風勁吹,松濤陣陣,山巒迴響,使岱陰越發險而奧,幽而奇。清人蕭儒林詩:“石塢松圍萬頃陰,紆迴鶴逕入蕭森。凌晨海霧平清澗,向夜江濤卷碧岑。脂落懸崖收圃藥,響連幽洞聽鳴琴。”
藏書岺:厙公藏秘書處,《莊子·天道》:“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鼓琴磯:厙公彈琴處,取《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之意。正所謂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無聲刀,有聲劍,莫問吾,何處尋?琴為琴,鼓為鼓,是
琴音來,還是鼓音去?鼓琴磯岸,我是鼓琴人。
覽德坡:坡對鳳凰山。
採藥徑:厙公採藥,往來於此。
白雪庵:陶宗儀築,取唐
呂岩《
敲爻歌》:“拔取天根並地髓,白雪黃芽自長成。” 之意。
陶宗儀(1329年~約1412年),字九成,號南村,浙江黃岩(今清陶鄉)人。元末明初文學家、史學家。自幼刻苦攻讀,廣覽群書,因而學識淵博,工詩文,善書畫,成語“積葉成書”講述的便是他的故事。元末兵起,避亂松江華亭,耕作之餘,隨手札記。元至正末,由其門生加以整理,得其中精萃五百八十餘條,分類彙編成《
輟耕錄》30卷,該書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都很高。
放鹿亭:厙公放鹿處,取李白詩《夢遊天姥吟留別》:“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之意,在這裡可以觀賞山景。
聚星崖:陶宗儀攜客飲酒吟詩處,取宋蘇軾詩《聚星堂雪》。
陸寶村:在山下,相傳昔有陸氏藏寶於此。
其他名勝
厙公庵:諸嗣郢建,內中供奉厙公。
諸嗣郢,字越臣,一字乾一,又字琴莊,別號松錯,青浦人。董其昌視其為千里馬。因讀書於九峰別業,學者稱之九峰先生。19歲為郡學生,正值明代清代鼎革之際,家業播遷,無用世意,放情山水,拍浮縱飲。清代順治十七(1660年)舉人,十八年(1661年)進士,未廷對,南歸省親。會奏銷獄起,被擯落,遂絕意仕進。傾囊中金,搜治岩壑,疏鑿川沼,發奇剔隱,遍於九峰。晚好二氏學,放養六畜,給資本,勸勉屠夫改業。曾與崑山葉方藹為友。葉方藹字子吉,號訒庵,有過一起歸隱的約定。諸嗣郢特地為他修建了吉亭、訒齋,又寄當歸勸其早日踐約。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葉方藹卒於京師。十二月,諸嗣郢卒,享年59歲。
道教文化
道教醫藥
厙公山(即松郡九峰)的道教醫藥學的理論核心是以“精”為本,保“精”為先。厙公山道教醫藥(松郡九峰實為一體,九山相連)受吳越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吳越文化中“養精”、海納百川理論,在醫藥理論上是以精惟本,保精為先。《景岳全書·脾胃》中說:“人之始生,本乎
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充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黃帝《
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清周學海《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中說:“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從以上這些文獻上可以看出,”精“是人生命之來源,人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因此,厙公山道教醫藥中特別注重“精”的保養。自從小崑山(松郡九峰)道教創建以來,松郡九峰的道醫們(如薛道人)就源源不斷地從民間吸取營養,引進技術,將流行在民間的各種健身養氣法收入道教,加以宗教化地改造,納入道教醫藥體系中,成為松郡道教醫藥體系中“養精”方法的準則。在用藥治病療傷方面,道醫們也是以養精、潤精、藏精、補精為主要治療方法。
道教繪畫
改琦松江府城隍廟神像圖軸
清代道教繪畫。所繪天尊、太上老君、雷天君、東陽觀主等神像,都不雷同,姿態各異,極為傳神。
九峰三泖圖
九峰三泖指松郡九及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相連的小湖盪。“九峰三泖”是一處山水勝地,也是道教勝地。此幅畫也是中國南宗山水畫與海派書畫的主要源頭。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