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厄爾布魯士山的雪線,北坡在海拔3200米,南坡則在3500米。周圍有77大小條冰川,總面積140平方千米。冰川溶水,使周圍形成了眾多的河流。冬季結束後,雪線以上的
積雪深度通常在30厘米~60厘米,有時達到3米。厄爾布魯士山附近有Baksan山谷、Donguzorun山谷、Yusengi山谷、Adylsu山谷、Irik山谷、Adyrsu山谷、Kyrtyk山谷、SyItransu山谷等。
厄爾布魯士山,是大高加索山系群峰中的“龍頭老大”簡稱“厄峰”,是博科沃伊山脈的最高峰。原來認為厄爾布魯士山“在騎”大高加索山脈的是亞歐主脊線上,是亞歐的分界線,亦即俄羅斯和喬治亞的界峰,其實不然,它的
地理坐標為北緯43°21′,東經42°26′,南距亞歐兩大洲的
分界線還有20多公里之遙,山體全部在歐洲境內,整個山峰不言而喻地落在俄羅斯聯邦的政治版圖內—當前歸屬聯邦的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西側則緊靠俄羅斯的
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的東南隅。
長期以來,西方人士往往把歐洲最高峰的桂冠,含含糊糊、不加解釋地戴在
阿爾卑斯山勃朗峰(Mt.Blanc,海拔4810米)的頭上。到20世紀50年代初(可能更早些),國際學術界達到共識、基本以
高加索山系
大高加索山脈的主脊,作為亞歐兩洲陸上分界線南段的天然分界。自此而後,問題也迎刃而解:歐洲第一高峰當然非這條分界線北側海拔5642米的
厄爾布魯士山莫屬。
名字由來
“厄爾布魯士”一名,一般都認為和波斯語有關,但歧見仍多。有的認為來自“aitibares”一詞,原義“高山”、“崇峰”。有人認為這座山的名字跟伊朗北部的
厄爾布爾士山的名字“孿生兄弟”般的相像,後者有“閃爍”和“熠熠發光”等義,前者也不外是這個意思,都是用來表示山巔
永久積雪在陽光照射下反射亮光的景象的。
有人向語言的“上游”追溯更遠,從
印歐語系的原始共同詞根中尋訪,提出可能和alb(“高山”、“山嶽”)這一
詞素有直接關係的假說。
總之,“
厄爾布魯士山”名稱的來歷、含義等問題,迄今依然未根本解決。
高加索山系素有“民族之山”、“語言之山”的稱謂和別名,比喻生息其間的民族和分布其中的語言極多。這眾多的民族,眾多的語言,也曾不約而同地給他們家門口這座神靈般的山嶽,取過很多名字。命名的根據是多種多樣的—地理位置、生活感受、觀測結果,以及悠遠的傳說、豐富的想像……。如
阿布哈茲人稱它為極樂山;切爾克斯人稱它是把幸福帶到人間的幸福山;卡爾巴達人管它叫白晝之山;巴爾卡爾人和卡拉哈伊人名之為“
千山”等。
主峰
縱觀長逾1100公里的
大高加索山脈,高峰誠然比比皆是,“出類拔萃”者也不少。如西段有
棟巴伊—烏爾根山海拔4046米;中段有什
哈拉山海拔5058米,德赫套山海拔5203米,烏伊帕
塔山海拔4646米和
卡茲別克山海拔5033米;東段有特
布洛斯—穆塔山海拔4494米和巴扎爾—杜濟山海拔4480米等等。但
厄爾布魯士山“身個”比它們誰都“竄出”一大截—海拔高達5642米。它毫無爭議地成了
高加索山系的“眾山之王”並一躍登上整個歐洲第一高峰的“寶座”。除了高度,厄峰“形體”出眾,即壯美中透著“威嚴”。這座山嶽乃地質史上火山長期連續噴發的產物,主要由
安山岩構成。其錐狀外形就清晰不過地表明它是“火山之子”。加之生來呈一大一小、一高一矮的“雙峰並峙”態勢,海拔分別為5642米(主峰、居西)和5621米(輔峰、居東)。
從野外實地遠眺,映入人們眼帘的這位“雙頂巨人”,巍巍而聳,凜凜而立,超然群倫,凌逼霄漢,墩實中顯現出一種難以描述的威嚴……。加之它矗立於
大高加索山脈總的傾斜比較平緩的北坡上,又游離於這條山脈的主脊之外(以支脈相連),左近絕少其他象樣的山峰出露。這么一來,它的
相對高度格外觸目,即使距離數十公里,一眼望去,也顯得高插入雲,上接天際。在它高大的“形體”上終年冰雪覆蓋雪線北坡在海拔3200米,南坡則在3500米;有50多條冰川悚然下垂,面積總達140平方公里。其中,以大阿扎烏冰川和小阿扎烏冰川、捷爾斯科爾冰川最為典型。
厄峰集多種天然優勢於一身。按高度是高加索地區
第一山、俄羅斯(過去是
前蘇聯)歐洲部分第一山、整個
歐羅巴洲第一山,加上山區天造地設的奇麗自然風光,是天賜的自然財富,擁有極大的登山和
旅遊價值。所以一個時期以來,俄羅斯(包括前蘇聯)官方和民間都予以高度的重視,從60年代起即著手擘劃,興土木、搞基建。經過數十年的慘澹經營,已經將這裡開發為一個體育—運動—旅遊各種設施兼備的登山活動基地和觀光中心、
滑雪運動中心。
除了為俄羅斯本國各項有關事業服務外,還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少人士,前來觀光、遊覽和從事登山、探險一類的體育科研活動。據記載,
厄爾布魯士山的近現代意義上的登山活動,是從1829年開始的。這一年,由本地人正式攀登上海拔5595米的輔峰。
1874年
英國人登上了海拔5642米的主峰,這是人類首次登上它的主峰,並記錄在案,迄今(2013年)已經越過了139年的漫長歲月。
火山之子
厄爾布魯士峰是大
高加索山群峰中的“龍頭老大”,簡稱“厄峰”,是博科沃伊山脈的最高峰。在小
比例尺的地圖上,它給人的印象仿佛是“騎在”亞歐兩大洲的洲界線上的“跨洲峰”。其實不然,它的
地理坐標為北緯43度21分,東經42度26分,整個山峰,不言而喻地落在俄羅斯聯邦的版圖內——歸屬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西側則緊靠俄羅斯的
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的東南隅。長期以來,西方人士往往把歐洲最高峰的桂冠,含含糊糊、不加解釋地戴在阿爾卑斯山
勃朗峰(海拔4810米)的頭上。到本世紀50年代初(可能更早些),國際學術界達成共識,基本以
高加索山系
大高加索山脈的主脊,作為亞歐兩洲陸上分界線南段的天然分界。自此以後,問題也迎刃而解:歐洲第一高峰當然非這條分界線北側海拔5642米的厄爾布魯士峰莫屬。“厄爾布魯土”一名,一般都認為和波斯語有關,但歧見仍多。有的認為來自“aitibares ”一詞,原義“高山”、“崇峰”。
除了高度,厄爾布魯土峰“形體”出眾,即壯美中透著“威嚴”。這座山嶽是地質史上火山長期連續噴發的產物。其錐狀外形就清晰不過地表明它是“火山之子”。加之生來呈一大一小、一高一矮的“雙峰對峙”態勢,海拔分別為5642米(主峰,居西)和5621米(輔峰,居東)。從野外實地遠眺,映人人們眼帘的這位“雙頂巨人”,巍巍而聳,凜凜而立,超然絕倫,凌逼霄漢,敦實中顯現出一種難以描述的威嚴……一眼望去,也顯得高聳入雲,上接天際。在它高大的“形體”上,終年冰雪覆蓋,雪線北坡在海拔3200米,南坡則在3500米;有50多條冰川舊然下垂,總面積達140平方公里。其中,大阿扎烏冰川和小阿扎烏冰川共長2100米;就是從這些冰川發源,分別流入
黑海和
裏海的。這在人們心目里,無形中平添了濃重的神秘和敬畏之感。
攀登歷史
厄爾布魯士的
攀登史上,二戰時留下重要一筆。由於受
黑海和
裏海冷暖氣流的影響,山上天氣變化特快,給登山帶來極大的不利,受俄羅斯國內巨變以及
車臣戰爭的影響,沒有人敢來這個昔日旅遊勝地的厄爾布魯士峰,5月的這支登山團是近年來唯一在規模的隊伍。他們住的這家旅館是峰厄爾布魯士周圍幾十家旅館中唯一對外營業的一家。前蘇聯時期,每年這個季節至少有一兩千人來這裡旅遊和登山,蘇聯登山家的起步訓練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在厄爾布魯士峰的攀登史上,最重要的一章,要算是二次大戰中為爭奪厄爾布魯士進行的戰鬥。早在1829年時的俄國將軍埃馬努耶爾曾
指揮士兵攀登厄爾布魯士峰,以確定軍事制高點。也就是說早在一百多年以前,俄國的將軍們己然認識到厄爾布魯士峰是一個戰略要地了。而正好在一個世紀之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法西斯德國軍隊首先在這裡奪取了厄爾布魯士,而且也確實起到了重要的戰略要地的作用。
那是1942年的8月21日,蓄謀己久的法西斯德國高山部隊,在庫羅馬和蓋馬拉兩位上尉的率領下,沒有遇到激烈的反抗,就占領了位於海拔5300米附近,厄爾布魯士峰頂稍下方一點的“高山旅館”,並在那裡升起了一個高空載人的氣球,上面有持望遠鏡的炮兵觀察人員。而那時的法西斯德軍己然占領了盛產石油的
巴庫油田。蘇軍為奪回巴庫油田,曾多次組織部隊攻取厄爾布魯士;但都是由於蘇軍戰士不懂高山特點,缺乏登山裝備,許多優秀的指戰員僅僅穿著夏季的單衣上山,而到了夜間氣溫突然降到零度以下,指戰員們不是被凍死就是嚴重凍傷,而且還沒有與敵人接觸就喪失了戰鬥力。後來蘇軍最高統率專門組織了一個團的高山部隊,指戰員們都是戰前攀登過厄爾布魯士的登山者,並給他們配備了登山服裝和其他裝備。這個團的兩千多人經過艱苦的戰鬥,將侵占厄爾布魯士的
法西斯德軍全部消滅了,重新奪回了這個戰略制高點。
厄爾布魯士之所以重要,就因為它是裏海與黑海之間地峽上的最高點,德軍占領了蘇聯的石油主要產地巴庫,是為了獲取戰爭所必需的石油,所以
蘇軍不惜仔何代價也要奪回這個產油區,而蘇軍向巴庫地區的增援部隊情況,被占領了厄爾布魯士的,並在厄爾布魯士峰又升起的載人的
高空氣球上的
觀察哨看得一清二楚的德軍,他們立即用
無線電通信裝備調動
德國空軍和炮兵攻擊蘇軍的增援部隊,使得蘇聯軍隊無法收復巴庫油田區。德軍宣稱他們擁有一個永遠不需要加油的高空觀察所。直到1943年的12月3日,蘇軍才最後收復了厄爾布魯士。德軍先後共占領了厄爾布魯士長達一年又四個月之久,使蘇聯蒙受了非常大的損夫。那么德軍又是怎么沒費多大力氣就占領了厄爾布魯士的呢?原來法西斯德國早在二次大戰之前幾年,就已開始了對厄爾布魯士的各種偵察和測繪。
1934年前後蘇聯對外開放了
高加索山區,允許外國登山者前來攀登高加索地區的各座山峰,德國的登山者們也隨著其他歐美各國的登山者前來攀登厄爾布魯士峰。在厄爾布魯士峰的頂峰稍下的地方,蘇聯國家為攀登厄爾布魯士峰的登山者們修建了一個休息和過夜的,從外表看好像一座堡壘狀的兩層水泥建築,人們稱它為“高山旅館”或“厄爾布魯士大飯店”,之所以修成堡壘型,窗戶很小,牆壁厚而且外形是圓形,是為了抗強風和嚴寒。因為攀登厄爾布魯士的登山者們不可能在當天突擊登上頂峰之後再返回基地營,至少需要在中途過一夜,社會主義的蘇聯為登山者們修建的這座不收取任何住宿費的“高山旅館”,完全是一種社會福利事業。
位於北緯43度21分、東經42度26分,在歐、亞兩洲交界處的俄羅斯和
喬治亞邊界的
高加索地區。該山屬於
高加索山系的
大高加索山脈的博科沃伊支脈。
厄爾布魯士山的北偏東65公里是俄羅斯Kislovodsk城,其南方20公里是喬治亞的Caucasus區。厄爾布魯士山的雪線,北坡在海拔3200米,南坡則在3500米。周圍有77大小條冰川,總面積達140平方公里。冰川末端溢出的溶水,形成了周圍數以百計的溪流。冬季結束後,雪線以上的積雪厚度通常在30公分~60公分,有時甚至達到3米深。厄爾布魯士山附近有Baksan山谷、Donguzorun山谷、Yusengi山谷、Adylsu山谷、Irik山谷、Adyrsu山谷、Kyrtyk山谷、SyItransu山谷等主要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