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形成原因,症狀,疾病病理,檢查診斷,鑑別診斷,卵巢黃素囊腫35例,
病因
【病因】 黃素囊腫可由以下3種情況形成:
(1) 黃體囊腫:黃體因垂體促性腺激素平衡失調,尤以妊娠黃體功能活躍,腔教大,含有教多液體。
如腔增大直徑超過2厘米以上,即為黃體囊腫。
(2) 白體囊腫:多由黃體囊腫及囊性黃體演變所致。亦可能在正常黃體退化成為白體時,由於某種因素而形成囊腫。
(3) 卵泡膜黃素囊腫:多發生於葡萄胎、侵蝕性葡萄胎、絨癌。葡萄胎伴有卵泡膜黃素囊腫者約占50-60%,實際發生率可能高於此數。偶在正常妊娠及雙胎時發生。
病理
(1)黃體囊腫:最為常見,大小不一,多數不超過2-3厘米直徑,但偶亦可達10厘米。常為單側發生。
(2)白體囊腫:多從黃體囊腫演變而來,因此均較小,囊腔壁為透明樣變的白體組織。鏡檢:囊壁為一層緻密的纖維組織。
(3) 卵泡膜黃素囊腫:常為雙側性,系多囊性囊腫,故表面呈分葉狀,囊壁薄,內含清澈或琥泊色液體。大小差異極為顯著,小型者僅稍大於正常卵巢,大型者可充滿整個盆腔,一般為8-10厘米直徑大小,最大者可達20-25厘米。
形成原因
形成黃素囊腫的原因有:
(1)胎盤促性腺激素的影響,大約有50%的黃素囊腫患者伴有水泡狀胎塊及絨毛膜癌,少數患者有雙胎。這些患者的滋養細胞產生大量HCG,從而引起卵巢卵泡囊腫的高度黃素化反應。
(2)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功能降低,性腺的反饋作用受阻,垂體分泌過多的促黃體分泌激素,促使卵泡增大和黃素化,分泌大量液體而形成囊腫。
(3)長期或大量套用誘導排卵藥物如克羅米芬引起黃素囊腫。症狀:卵巢黃素化囊腫一般不產生症狀,偶因急性扭轉而致急性腹痛。黃素化囊腫在清除胎塊後,隨著HCG水平下降,於7-4月內自趨消退。黃素化囊腫常為雙側性,也可能獨立存在於一側卵巢中,大小差異懸殊,較小的囊腫直徑3cm,較大的囊腫直逕往往可達15~20cm。多囊性分隔,表面凹凸不平,分葉狀,壁薄,內含清亮液體。由於壁薄,稍加壓力就可能破裂。切面囊腫為房性,腔內常充滿清色到淡黃色到褐色液體,囊內常附有一層黃色膠凍樣物質。
症狀
1、下腹不適感:為患者未觸及下腹腫塊前的最初症狀。由於腫瘤本身的重量以及受腸蠕動及體位變動的影響,使腫瘤在盆腔內牽扯其蒂及骨盆漏斗韌帶,以致患者有下腹或骼窩部充脹、下墜感。
2、腹圍增粗、腹內腫物:是主訴中最常有的現象。患者覺察自己的衣服或要腰帶顯得緊小,方才注意到腹部增大;或在晨間偶然感覺,而自己按腹部才發現腹內有腫物,加之腹脹不適。
3、腹痛:如腫瘤無併發症,極少疼痛。因此,卵巢腫瘤患者感覺腹痛,尤其突然發生者,多系瘤蒂發生扭轉,偶或腫瘤破裂、出血或感染所致。此外,卵巢囊腫多引起腹痛、腿痛,疼痛往往使患者以急症就診。
4、月經紊亂:一般卵巢,甚至雙側卵巢囊腫,由於並不破壞所有的正常卵巢組織,故多半不引起月經紊亂。有的子宮出血並不屬於內分泌性,或因卵巢瘤使盆腔的血管分布改變,引起子宮內膜充血而起;或由於卵巢惡性腫瘤直接轉移至子宮內膜所致。因內分泌性腫瘤所發生的月經紊亂常合併其他分泌影響。
5、壓迫症狀:巨大的良性卵巢囊腫充盈整個腹腔,使腹腔內壓增加,影響下肢靜脈回流,可導致腹壁及雙側下肢水腫;而固定於盆腔的惡性卵巢腫瘤壓迫髂靜脈,往往引起一側下肢水腫。盆腹腔臟器受壓,發生排尿困難、尿瀦留、便急或大便不暢等現象。
疾病病理
中醫學認為,引起卵巢黃素瘤主要有以下諸因素。
(1)氣血凝滯,期或產後受寒,寒凝血滯。或內傷情志,抑鬱傷肝,氣機運行不暢,氣滯血也滯,氣血瘀凝而致。若瘀積日久變成癌症。表現為除下腹部有腫塊外,一般無明顯症狀或僅見舌有瘀點。如為惡性者,下腹部腫塊堅硬固定,疼痛拒按,皮膚不潤面色紫,舌有瘀點。惡性晚期患者可有腹水,形枯槁,神疲力等症。
(2)痰瘀凝結,憂思傷,虛生痰,痰飲停聚而阻滯氣機,引起氣滯血瘀、痰飲與血瘀結成塊。痰瘀久積也可導致癌症。除有上述氣血凝滯的症狀外,患者常有胃脘滿悶、心慌、氣短、納差,浮腫、嘔惡、腹圍增粗、月經紊亂,排尿困難,便急或大便不暢、下腹或窩部充脹,有下墜感等現象。卵巢黃素瘤多與葡萄胎及絨癌並發。
早期妊娠常可合併黃體囊腫素瘤,一般無自覺症狀,多在常規婦科檢時發現。不要誤診為卵巢囊腺瘤而切除。在非妊娠期,由於黃體囊腫素瘤的內分泌活動可引起月經周期延遲,繼而出現持續或不規則的子宮出血。未出血前刮宮,子宮內膜有時呈蛻膜樣變。有時患側下腹部稍有隱痛。
病理
(1)黃體囊腫:最為常見,大小不一,多數不超過2-3厘米直徑,但偶亦可達10厘米。常為單側發生。
(2)白體囊腫:多從黃體囊腫演變而來,因此均較小,囊腔壁為透明樣變的白體組織。鏡檢:囊壁為一層緻密的纖維組織。
(3) 卵泡膜黃素囊腫:常為雙側性,系多囊性囊腫,故表面呈分葉狀,囊壁薄,內含清澈或琥泊色液體。大小差異極為顯著,小型者僅稍大於正常卵巢,大型者可充滿整個盆腔,一般為8-10厘米直徑大小,最大者可達20-25厘米。
濾泡囊腫和黃體囊腫素瘤均與月經周期關係密切,前者為排卵前的卵巢囊性增大,若發生破裂時,一般不伴陰道流血;後者則為月經前的卵巢囊性增大,當破裂時,除急腹症症狀外,常伴陰道流血。二者之破裂與異位妊娠之破裂鑑別困難,常需根據剖腹探查發現及病理學檢查始能作出最後診斷。
檢查診斷
【光鏡檢查】囊腫形成的早期,黃體細胞仍存,且富含類脂質,僅囊壁內層纖維化,可見黃素化粒層細胞和卵泡膜細胞,囊內有或無血液;後期時囊壁纖維化伴有程度不等的透明變。
【鑑別診斷及處理】濾泡囊腫和黃體囊腫均與月經周期關係密切,前者為排卵前的卵巢囊性增大,若發生破裂時,一般不伴陰道流血;後者則為月經前的卵巢囊性增大,當破裂時,除急腹症症狀外,常伴陰道流血。二者之破裂與異位妊娠之破裂鑑別困難,常需根據剖腹探查發現及病理學檢查始能作出最後診斷。直徑<5cm的卵巢囊腫95%為非腫瘤性者,真正的腫瘤通常較大。在確定治療前應進行短期隨訪,複查宜於月經乾淨後進行,若4~6周內囊腫縮小或無增大,則可繼續隨訪2~4個月;若囊腫繼續增大,尤其直徑>5cm者,則應手術探查。對絕經後或生育期口服避孕藥者之卵巢增大,特別是新近發現者,應高度疑為腫瘤,必要時,宜進行腹腔鏡檢查或剖腹探查,以作出明確診斷。上述兩種囊腫破裂需手術時,單純切除囊腫並修復卵巢即可。
鑑別診斷
1.囊性白體及白體囊腫,系黃體退化,囊壁無襯覆細胞為透明變性的結蒂組織,囊內仍充滿液體,即成囊性白體。直徑大於2.5cm稱白體囊腫。 2.妊娠黃體為早期妊娠卵巢內的黃體,直徑小於2.5cm,主要有粒層黃素細胞組織,亦無明顯的囊腔。
卵巢黃素囊腫35例
目的 進一步認識正常妊娠合併卵巢黃素囊腫的診斷和處理。方法 對我院近8年來發現妊娠卵巢黃素囊腫35例及同期發現卵巢贅生性腫瘤113例從孕婦年齡、孕周、卵巢性狀、處理等方面進行回顧性比較分析。結果 正常妊娠的卵巢黃素囊腫與卵巢贅生性腫瘤的不同主要在於卵巢的性狀、孕期的症狀、B超的影像。結論 提高對正常妊娠時卵巢黃素囊腫的鑑別能力,可避免不必要的手術。 妊娠;卵巢黃素囊腫;卵巢腫瘤卵巢卵泡膜黃素囊腫(theca luteinized cyst,TLC)簡稱卵巢黃素囊腫,常發生於滋養細胞疾病和雙胎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較高的妊娠。隨著輔助生育不斷增多,妊娠合併TLC的發現率亦在提高。臨床有時難以與卵巢贅生性腫瘤鑑別,引起過度手術。故有必要對TLC與常見妊娠合併卵巢腫瘤進行回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院自1996年1月~2003年12月8年期間共有分娩19990例,其中發現TLC 35例(左側卵巢2例、右側卵巢3例、雙側卵巢30例),同期分娩合併卵巢贅生性腫瘤113例(以下簡稱卵巢腫瘤組),其中囊性成熟性畸胎瘤27例(左側12例、右側11例、雙側4例),子宮內膜異位囊腫41例(左側17例、右側24例),良性漿液性卵巢囊腺瘤24例(左側13例、右側9例、雙側2例),良性黏液性卵巢囊腺瘤20例(左側11例、右側9例),交界性漿液性囊腺瘤1例(左側)。
1.2 統計學處理 兩組數據採用SPSS10.0統計軟體包分析。 2 結果 2.1 孕婦年齡、孕周、產次和胎次 TLC組孕婦年齡25~38歲,平均28.6±2.8歲,平均孕周38.5±2.5周。卵巢腫瘤組孕婦年齡20~38歲,平均26.55±3.38歲,平均孕周37.9±3.6周。兩組年齡、孕周經t檢驗無差異。TLC組有雙胎7例,單胎28例。卵巢腫瘤組有雙胎5例,單胎108例,經卡方檢驗無差異,TLC組2例經產婦,卵巢腫瘤組6例經產婦,其他為初產婦。 2.2 病史 TLC組9例孕中期B超發現,孕期無明顯增大,26例剖宮產術時發現,10例有促排卵史,3例有hCG安胎史,孕期無特別症狀囊腫在小5cm×4cm×4cm~11cm×10cm×9cm。
囊性成熟性畸胎瘤有9例孕前發現,13例孕早期發現,均為B超明確診斷,5例術時發現,孕期無自覺症狀,且腫瘤亦無明顯增大,大小3cm×2cm×2cm~9cm×8cm×8cm。子宮內膜異位囊腫3例,孕前有盆腔子宮內膜異位史,經口服藥物治療,手術時發現,無特別主訴,大小3cm×2cm×2cm~8cm×6cm×6cm。良性漿液性、黏液性卵巢囊腺瘤均術時發現,大小1cm×1cm×1cm~10cm×10cm×10cm,孕期無明顯症狀。交界性漿液性囊腺瘤為孕中期發現,孕晚期出現腹脹、腹水,腫瘤無明顯增大,無明顯惡病質,大小21cm×20cm×16cm,孕38+周發生胎膜早破。 2.3 診斷方法 除10例TLC外其餘均病理確診。這10例TLC均為雙側卵巢多囊性增大,大約6cm×5cm×5cm,囊壁薄,產後B超隨訪囊腫8~61天消失。其中25例TLC、18例成熟性畸胎瘤、16例良性漿液性囊腺瘤、11例良性黏液性腺瘤以及交界性瘤、無性細胞瘤均於術中行快速冰凍檢查。 2.4 處理方式 TLC組12例行囊液抽吸,10例未處理,余行卵巢楔形切除。卵巢腫瘤組中囊性成熟性畸胎瘤、卵巢子宮內膜囊腫、良性漿液、黏液性囊腺瘤均行腫瘤剝出術。
2.5 新生兒情況 1例漿液性囊腺瘤新生兒Apgar評為7~8分,其餘新生兒Apgar評分≥8分。 3 討論 3.1 卵巢黃素囊腫的形成常與體內hCG水平高或卵巢對hCG敏感性升高有關,也可因丘腦下部-垂體-卵巢軸功能障礙引起性腺反饋作用受阻,垂體分泌促黃體激素增加,使卵巢卵泡膜細胞黃素化引起。正常足月妊娠合併TLC的發生率國內外未有明確報導,僅個例分析[1,2]。
Schnorr等[1]認為60%TLC發生在正常單胎妊娠而與滋養葉細胞疾病無關。經本文分析TLC占妊娠合併卵巢腫瘤的30.97%。但其從年齡、孕產次、病史等分析與卵巢合併腫瘤無明顯差異。對新生兒無直接不良影響。 3.2 TLC的診斷和鑑別診斷 3.2.1 TLC多於以側卵巢同時發生,少數僅存一側,其為一種良性病變,多在剖宮產時發現。卵巢上有多個薄壁囊腫而使卵巢呈中到重度增大。
受累卵巢表面分葉狀,各個薄壁囊腫大小不一,囊壁內為淡黃透明液體。在B超的表現為雙側或單側卵巢囊性增大、囊壁光滑、囊內反射呈均勻無回聲區,或有分隔或小網狀結構。孕早期發現可於孕中期消失,亦可發現後一直保持有大小,經B超監測後一般可明確良性診斷。臨床也有極少數孕期增大,出現腹水,囊內液為淡血性的嚴重TLC報導。 3.2.2 卵巢畸胎瘤多於孕前發生,因其不影響卵巢功能而影響受孕,孕期多見。B超診斷率較高,且視診較易與TLC鑑別。漿液性囊腺瘤多單側、單房的囊腫,明有乳頭結節。黏液性囊腺瘤多房,但囊內液為黏液,易鑑別。卵巢朱古力囊腫囊液為特有的咖啡色液體。妊娠卵巢惡性腫瘤發生率一般較低,且孕婦往往有自覺症狀,B超有助診斷。
3.3 孕早期常規的盆腔檢查可早期了解卵巢腫瘤的大小、質地、活動度。孕期B超檢查也不能單純檢查產科情況而忽視對子宮附屬檔案的仔細檢查。提高B超檢查的清晰度和解析度,可明確腫塊質地、大小、形態以及與子宮的關係,最重要可判別腫瘤內容物為囊性、實性或囊實相間的以及有無分隔,對於早期發現和恰當處理卵巢腫塊有較大的意義。有報導滋養細胞腫瘤黃素囊腫B超檢出率60.07%[3]。
3.4 TLC診斷率較低,且臨床重視不足,術時發現再送速冰凍切片檢查,延長了手術時間。或行囊腫剝離時,發生附屬檔案切除情況。如醫生有豐富的診治TLC經驗,囊腫未發生扭轉或破裂可不予處理,產後隨訪,一般妊娠結束後兩月可消失。對於直徑>6cm囊腫可穿刺抽去囊液,以防消失前發生扭轉或破裂。對於實難鑑別性質者可行卵巢楔形切除,應儘量保留卵巢組織,並注意楔形切除處離卵巢門不要太近,以免止血困難,擴大手術。產後應繼續隨訪卵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