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創造財富》以金融危機為背景,首先,從經濟危機的根源——美國經濟繁榮背後的泡沫,以及由此引起的歐洲經濟危機、歐債危機和全球經濟危機,進行了深度解讀和剖析;其次,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政治經濟形勢,講述了危機襲來中美關係的反應、中美關係的癥結、中美關係的改善、中日韓關係在危機中的影響、中非關係在危機中的發展和各自尋求成功的方向。
基本介紹
- 書名:危機創造財富
- 作者:西蒙·朱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7008590
- 外文名:Crisis Creates Wealth
-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 頁數:200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西蒙·朱,資深投資人,政治經濟分析員。2005年創立基石投資有限公司,2010年至今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亞太協會國際專家委員會研究員。現任聯合國經濟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主力研究中美經濟發展趨勢,並研究和推行未來國際貨幣。曾接受CCTV(北美台)專訪,談論分析國際和中國未來經濟走勢。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羅倫斯·劉 聯合國政治部高級政治官
名人推薦
——趙雲龍 聯合國經濟發展委員會主任
是危機還是挑戰?是艱險還是機遇?《危機創造財富》一書,清晰地指出了——“隨波逐流”必將淹沒在危機的洪流之下,開拓視野、另闢蹊徑,才能抓住機遇,乘風破浪而上!
——羅倫斯·劉 聯合國政治部高級政治官
圖書目錄
前言看不到危機才是真正的危機
第一部分縱觀世界形勢解讀危機
第一章危機的源頭美國
第一節美國戰後的經濟發展
第二節美國經濟繁榮背後的泡沫起伏
第三節泡沫之後的次債危機
第四節危機的根源
第二章危機給歐美帶來的影響
第一節美國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第二節美國貧富不均導致消費減少
第三節美國信任危機
第四節歐債危機的惡化
第三章危機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第一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形勢
第二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政治局面
第三節中日韓關係在危機中的影響
第四節中非關係在危機中的發展
第四章危機下的中美關係
第一節中美關係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二節中美關係的癥結
第三節危機襲來中美的反應
第四節中美關係在危機中的改善
第二部分看準機遇在危機中把握成功
第五章危機中的觀察和應對
第一節危機中對其他國家的觀察與回顧
第二節危機中大企業的經營管理
第三節危機中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
第四節危機中誰是最大的贏家
第六章危機中的機遇
第一節危機中的機遇之人民幣定位
第二節危機中的機遇之中國結構調整
第三節危機中的機遇之雙順差
第四節危機中的機遇之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七章尋求自己成功的方向
第一節轉換視角,給自己開一扇門
第二節危機前的房地產熱
第三節危機中的王道
第四節危機餘溫中的現金流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第二部分中,主要通過國家,企業以及個成功人士在危機中如何應對,從中學習和分析出有利的局勢和在危機中抓住機遇的方法。著重於更細節地尋找個人成功的機遇和希望。
在世界這個廣闊的藍圖下,在目前風雲變幻的局勢中,我們不一定有能力去把握大多數人的發展和走向,但是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不被世界飛速發展和金融風暴的浪潮打翻,而是乘風破浪而上,借勢而行,找到自己的成功方向和人生定位。這就是我們這本書的最終目的。
序言
經濟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當人們談論經濟的時候,都會隨口說出金融危機,可是又有多少既關心經濟又懂得經濟的人呢?又有多少人知道金融危機是怎樣形成的?人們生活在經濟社會中又該如何規避風險呢?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年輕人都遵循著這樣一條生活軌跡,就是好好學習,上好大學,找好工作,賺錢存錢,然後貸款買房買車,準備結婚。這大多數人創造著絕大多數的財富,卻沒有享受到相應的待遇。因為,在金融和貨幣之上,有一套隱形而貪婪的規則,它在我們未曾察覺的情況下,盜走了我們賺得的金錢的價值。我們無法改變這個規則,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經濟規律,增強風險意識,找出問題所在。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都不失為一條順應時勢,更有意義,更容易走出個人成功之路的途徑。
本書著重從危機的源頭美國、危機給歐美帶來的影響、中日韓關係在危機中的影響、中非關係在危機中的發展、危機下的中美關係、危機中的機遇、尋求自己成功的方向分別進行了翔實的介紹和分析。目的是想讓更多的讀者,儘快儘早地了解和熟知國際國內的政策形勢、經濟形勢,找到正確方向,把握未來。
目前的不富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認不清形勢,找不準方向,已處於劣勢的狀況而不自知。30年後才發現,自己辛辛苦苦努力了大半輩子,卻沒能剩下什麼。也許是存下的錢因通貨膨脹而失去了一大半的價值,也許是巨觀經濟知識的欠缺導致投資的失敗,也許是退休金因各種危機而損耗殆盡,這才是真正的危機。
所以,關鍵是要從現在開始,轉變思想、調整心態,向成功人士學習,找準自己的努力方向,敢於衝破被大多數人踩過的那條看似坦途,實則吃虧的路,才能夠在當今這個時代,贏得個人成功。
筆者在撰寫本書過程中,拜讀了部分參考資料,並引用了部分專家、學者的相關觀點和內容,由於無法聯繫求教,在此,謹致謝意。
作者
2013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