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準備開工建造時,被美國海軍改作紐奧良級和北安普敦級(NorthamptonClass)的改進型,並且重新進行設計。美國海軍原本要建造5艘
波特蘭級巡洋艦。當建造2艘波特蘭級後,海軍發覺波特蘭級巡洋艦並沒達到要求,將建造計畫取消。所以只建造2艘該級戰艦。
1930年3月31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在新澤西州卡姆敦紐約造船廠鋪設了第一根龍骨,該艦的贊助人是已故參議員托馬斯·塔加特女兒——露西·塔加特小姐。
1931年11月7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下水,舷號CA-35。由於贊助人曾擔任過印第安那波利斯的市長,因此軍艦遂被命名為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按照海軍的傳統,艦員們都把這艘排水量9000噸的重巡洋艦親切地稱為“印地(Indy)”。
1932年11月15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在費城海軍基地加入現役,第一任艦長是約翰·M·斯麥利。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原計畫作為波特蘭級艦的兩艘之一是
紐奧良級巡洋艦計畫中的艦艇。本艦是作為艦隊旗艦設計,因此艦橋結構擴大,以容納更多指揮官和艦員。該艦完工時,標準排水量達到10258噸,超過北安普敦級1000噸以上。
武器系統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的武器裝備與紐奧良級一樣,也是3座三聯裝203毫米主炮。該戰艦沒有安裝過
魚雷發射裝置,而且一直使用舊式無防禦的127毫米L/25型高炮。其艦身、武器、動力都和北安普敦級一樣,主要區別是加強了裝甲,艦體也比北安普敦級稍重。
防護系統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加強了裝甲防護,增大水平防護和彈藥庫防護,水下防禦也作了加強,主要將輪機艙附近的燃料艙進行分割細化。此外,還在鍋爐艙設定了縱向隔斷,以減少可能的爆炸損害波及。
動力系統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裝備8台懷特·福斯特式鍋爐,主機為4台帕森斯式蒸汽輪機,總輸出功率為10.7萬馬力,推進器為4軸4槳。最大航速32.5節,艦載燃料為1417~2125噸重油,續航力為1萬海里/15節。
性能數據
服役動態
參與實戰
二戰之前
1932年2月23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結束了在大西洋和關塔納摩灣的試航,此後開始在運河區和智利以西的太平洋海域進行訓練。
1933年7月1日,羅斯福總統搭乘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兩日後,羅斯福總統離艦後,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啟程返回費城海軍基地。
1933年11月1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成為偵察分艦隊的旗艦,參加了美國海軍在西海岸的演習。
1935年11月18日,羅斯福總統在查爾斯頓登上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乘坐該艦出訪南美。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一路護送羅斯福總統前往巴西
里約熱內盧、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和烏拉圭
蒙得維的亞進行訪問,12月15日返回查爾斯頓。
二戰期間
1941年12月7日,日本
偷襲珍珠港,此時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正在對強斯頓環礁進行模擬炮擊演練,偷襲發生後,該艦立即加入第12分艦隊開始搜尋日本航空母艦——因為根據報告日本航母還在附近海域。12月13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抵達珍珠港加入第11分艦隊開始參戰。
1942年2月20日傍晚,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遭到兩波總計18架雙發日本轟炸機的襲擊,在隨後的激戰中,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艦員們發射防空炮火以及“列剋星敦”號航母上起飛的戰鬥機總共擊落了16架日機。整個艦艇編隊沒受任何損傷,而且還擊落了兩架掉隊的日本水上飛機。同年3月10日,得到“約克城”號航母增援的第11分艦隊攻擊了紐幾內亞萊城和薩拉莫阿的日軍港口,當時日軍兩棲作戰部隊正在那裡修整。美軍艦載機從南部進入發起突擊,越過高高的歐文·史坦利山對港內的日軍船隻發動俯衝攻擊。這次襲擊重創了日軍戰艦和運輸船,美軍飛行員還擊落了不少起飛迎戰的日本戰鬥機,而自己僅受到輕微損失。
戰鬥結束後,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返回美國本土進行休整,並在梅爾島海軍船廠接受了改裝。
1942年8月7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所屬艦隊發現了吉斯卡島上日軍的永備工事,另外還發現複雜的海岸附近的日本船隻。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和其他美軍戰艦一道,用8英寸口徑主炮對這些目標進行了炮擊。儘管濃霧使得艦隊無法觀測到炮擊效果,但根據巡洋艦派出的偵察機發回的報告,港內部分日艦被擊沉,岸邊設施也被擊中起火。日軍完全被這突如其來的炮火弄懵了,直到15分鐘後岸防炮火才開始還擊,但卻是朝著天上射擊——他們以為是遭到了美軍空襲。在日軍暴露了火力設施後,美軍艦隊再一次用炮火轟擊。
1943年整個春夏,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都在阿留申群島附近為美國運輸船隊擔任護航以及掩護兩棲進攻部隊等任務。5月,海軍攻占了阿圖島,這是美軍從日軍手中奪取的第一處要地。以後,美軍開始集中力量進攻吉斯卡島,這是日軍在阿留申群島最後一個堡壘。在美軍在8月15日成功登入前,日軍已經藉助濃霧的掩護將全部守軍撤離。
在梅爾島進行休整後,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前往夏威夷,在那裡它被選為斯普魯恩斯海軍中將指揮的第5艦隊的旗艦。11月10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隨南方攻擊艦隊從珍珠港出發執行進攻吉爾伯特群島的“電流行動”。11月19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作為巡洋艦分艦隊的成員對塔拉瓦展開了炮擊,20日又炮擊了馬金島。
1944年1月31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作為巡洋艦分艦隊的主力對夸賈林環礁群島實施了炮擊。炮擊一直持續到D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摧毀了敵人兩個岸炮陣地,2月1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又用艦炮消滅了一座碉堡及其它一些岸上設施,並且用延伸彈幕為前進部隊提供了有力的支援。2月4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進入夸賈林環礁進行抵近射擊, 直到日軍抵抗徹底被清除。
1944年3、4月間,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作為第5艦隊旗艦攻擊了西卡羅林群島。3月30-31日,航母艦載機對帛琉島進行了空襲,他們的主要目標是日軍艦船。空襲中美軍擊沉日軍驅逐艦5艘、運輸船17艘、油船5艘,擊傷其他艦船17艘。
6月,第5艦隊又緊張的投入了對馬里亞納群島的攻擊行動。6月11日,美軍艦載機開始空襲塞班島,隨後艦隊對島上目標進行炮擊。從6月13日起,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在炮擊中發揮了主要作用。
6月19日,在菲律賓海戰鬥里,美軍特混艦隊和日軍遭遇,在美軍航母艦載機和護航艦隊艦炮的猛烈打擊下,那些企圖利用關島和提尼安島上的機場補充燃料和彈藥攻擊美國近岸艦船的日本艦載機損失慘重。當日美軍擊落日機402架,自己僅損失17架。這一天的輝煌勝利在美國海軍歷史上被稱為“馬里亞納火雞狩獵”。隨著日本空中抵抗行動的基本瓦解,美國航母艦載機攻擊並擊沉了日本航母2艘、驅逐艦2艘、油船1艘,並且重創其他日艦。6月23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返回塞班島繼續對島上美軍提供火力支援,6天后該艦又轉到提尼安島打擊日軍岸防設施。同時美軍奪取了關島,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成為自戰爭初期該基地陷落後第一艘進入阿普拉港的美軍戰艦。此後,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又繼續在馬里亞納作戰數周,爾後轉往西卡羅林群島準備支援美軍計畫中的登入行動。
9月12日到29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炮擊了帛琉群島的貝里流島,有力的支援了登入行動。此後,該艦前往阿德默勒爾蒂群島的馬努斯,10天后回到梅爾島海軍船廠。經過修理後,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再上征程。
1945年2月14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加入了米切爾中將的快速航母編隊,兩天后編隊進行了繼杜立特後對日本東京的首次空襲。美軍計畫在2月19日登入硫磺島,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隨同編隊對島上機場設施和防禦工事進行了火力準備。艦隊藉助惡劣天氣的掩護對日本守軍發動了突然襲擊,炮擊持續了整整兩天。2月16到17日,美國海軍損失了49架艦載機,但在地面上和空中總計擊毀了499架日機。除此以外,米切爾的艦隊還擊沉了1艘日軍航母、9艘岸防艦、2艘護航驅逐艦和1艘運輸船。美軍還摧毀了島上日軍的機庫、倉庫、營房、工廠以及其他工業設施。在整個行動里,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擔負了重要的支援任務。
1945年3月14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隨同快速航母編隊離開烏利西環礁前往日本沿岸。18日,在距離九州東南100英里處,航空母艦釋放艦載機對島上機場和本州南部的神戶以及吳港內的日本艦隊進行空襲。3月21日,在確定了美國艦隊的位置後,日本出動48架飛機對美國艦隊發動攻擊,美軍起飛24架艦載機在60英里外對敵機進行攔截,結果這些日機全部都在大海中找到了自己的最後的歸宿。
3月24日,美軍開始進行沖繩登入前的火力準備,連續7天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向岸防工事不停的傾泄著8英寸炮彈。與此同時,負隅頑抗的日本飛機也多次對美艦進行攻擊,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擊落了6架敵機還協同友艦擊落了另外兩架。3月31日上午,也就是登入前一天,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的對空警戒哨發現了一架單發日本戰鬥機正藉助太陽的輝光呼嘯著對艦橋進行俯衝攻擊。艦上的20毫米炮高炮立即開火,15秒後敵機進至軍艦上方,艦上火炮發射的曳光彈連續命中敵機,迫使對方脫離航線,但飛行員還是在25英尺高度上投下了炸彈,隨後飛機撞上了主甲板左後部。飛機翻覆墜海,沒有給軍艦造成嚴重損傷,但是那枚炸彈卻穿透了甲板裝甲、乘員食堂、休息艙以及油艙,最後穿過艦底在水中爆炸。劇烈的爆炸在艦底撕開了兩個裂口,導致艙室進水,9名艦員陣亡。炸彈造成的進水導致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尾部下沉並且產生左傾,但是它仍然頑強的堵住了進水,並且靠近一艘救援艦進行緊急維修。檢查發現,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推進軸損壞、油櫃破裂、海水淡化設備被毀;儘管是這樣,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還是依靠自身動力橫渡太平洋返回了梅爾島海軍船廠。
遇襲沉沒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在接受了修理和改裝後,接到一項絕密命令——運送核子彈裝配所需的零組件及核燃料前往提尼安島,正是這些重要的材料組裝成的核子彈後來在廣島和長崎的核爆炸造成日本重大傷亡。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1945年7月15日離開舊金山,19日抵達珍珠港,26日在沒有護航的情況下抵達提尼安。
1945年7月28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在沒有護航的情況下駛往雷伊泰灣。7月30日上午,日本伊-58號潛艇射出兩枚魚雷,準確命中該艦右舷,伴隨著兩聲巨響,軍艦發生爆炸並翻覆沉沒。艦上約300名艦員陣亡,近900人落水,由於沒有被及時救援,倖存落水者在海上漂泊,還有許多水兵被鯊魚吞食而亡。8月2日上午美軍VPB-152中隊的一架PV-2反潛轟炸機發現倖存者,此後美軍動用空中和海面救援隊伍,趕往該海域搜尋倖存者。到8月8日救援行動結束時,僅僅營救起全艦1199名官兵中的321名倖存者,其中4人在送往醫院不久後死亡。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被擊沉是美國海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海難。
艦長受辱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艦長查爾斯·麥克維也在獲救人員之列,但是他隨後被送上軍事法庭——罪名是在這個國家參戰期間使這艘巡洋艦“承擔風險”。在大量的辱罵聲里,查爾斯·麥克維精神出了些問題。
1968年,查爾斯·麥克維自殺。
終獲平反
1996年,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一位名叫亨特·斯科特的大學生看了《大白鯊》電影后,決定調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沉沒事件。經過走訪海難倖存者和調查發現,當年美國海軍最高指揮部始終知道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正駛入極度危險里,但從沒向艦長發出過警告。另外至少有3個海軍單位收到了該艦SOS求救信號卻沒注意。
2000年春天,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一項決議,認為對麥克沃伊的指控和定罪審理不公,導致他不公正地蒙受恥辱。
殘骸發現
2017年8月18日,微軟創始人保羅·艾倫帶領的一組研究人員宣布,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的殘骸在太平洋海底被找到。
總體評價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型巡洋艦的輪機設備總重量比
北安普頓級巡洋艦略輕,雖然軍艦的排水量增加而主機輸出功率不變,為避免軍艦航速下降,設計方將艦體延長,提高了軍艦的長寬比,所以該艦的最大航速仍然達到了北安普頓級的水平。該艦的續航力則通過增加燃油攜帶得以保證。(
《世界重型巡洋艦全集》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