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會河

印會河(1923年 - 2012年1月10日 ),男,出生於江蘇省靖江市一個中醫世家,其父印秉忠為我國南方名醫。印會河教授自幼隨父讀醫書,耳襦目染,銳志求學,值日寇侵華,家鄉淪陷,乃棄學就醫,1940年即開業,濟世活人,1954年後在江蘇省中醫學校(現南京中醫學院)任教,曾任中醫教研組業務組長兼《金匱》教研組負責人,曾主編《中醫學概論》及《金匱》講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會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靖江市
  • 出生日期:1923
  • 逝世日期:2012-01-10
  • 代表作品:《中醫學概論》、《中醫內科新論》、《中醫基礎理論》
人物生平,專業特長,人物評價,主要專著,

人物生平

印會河(1923年 - 2012年1月10日 ),男,出生於江蘇省靖江市一個中醫世家,其父印秉忠為我國南方名醫,清代名醫、江南孟河學派創始人費伯雄的第三代傳人。印會河教授幼秉庭訓,隨父研讀醫書經典,耳襦目染,銳志求學,值日寇侵華,家鄉淪陷,乃棄學就醫。1940年即獨立開業,濟世活人,療效顯著,不到20歲就被譽為“江南小名醫”。
印會河
1955年入選南京中醫學校的師資班。畢業後留校在江蘇省南京中醫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任教,曾任中醫教研組業務組長兼《金匱》教研組負責人,曾主編《中醫學概論》及《金匱》講義。1956年3月江蘇省中醫學校任中醫教研室業務組長兼《金匱》教研室組長。
1957年奉命帶領江南一批中醫人才調入北京中醫學院(今北京中醫藥大學)工作,先後擔任附屬東直門醫院醫務部主任兼內科教研室主任主任。1964年擔任北京中醫學院溫病教研室主任。1978年擔任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主編《金匱》及內科講義,並主編了第五版全國統編教材《中醫基礎理論》;同年衛生部授予全國首批中醫教授。1982年參與籌建中日友好醫院。1984年至1994年任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專家室和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遼寧中醫學院名譽教授,衛生部高等醫藥院校中醫教材犏審委員會委員等職。主編全國中醫院校《中醫基礎》三、四、五版教材。
印會河教授從事中醫工作逾60年,精通中醫基礎理論,勤於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學術思想開放。主張改革,力倡中醫西醫相結合,走中醫現代化的道路-在繼承中醫傳統理論的基礎上,銳意發展,開拓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療風格。
印會河教授從醫60餘載中冶愈沉疴怪症無計,諸如1959年在莫斯科國際醫學年會上宣讀的論文《中醫藥治療脊髓癆獲突破性進展》即是其任內科主任時的科研成果。1986年中標衛生都攻關課題《開肺氣、利三焦、治療肝性腹脹的研究》已取得成果,經研製的消嗽湯治療慢性肝病效率高,深受醫患的歡迎。當代名醫印會河的業績不僅載人《名老中醫之路》、《今朝醫文集一桔杏春秋)等書中,井已收《 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展示了印會河教授對祖國醫學的貢獻及對世界醫學的影響。

專業特長

(1)內科肝膽疾病:包括慢性肝病早晚期肝硬化,研製的消臌湯已通過中醫藥管理局鑑定。
(2)泌尿系統病:所研製的“泌感靈”通過鑑定。
(3) 治療晚期梅毒脊髓癆使用的是家傳驗方,有關論文曾於1959年莫斯科皮膚科學年會宣讀。
(4) 曾治癒大腸桿菌肺部感染引起大面積肺炎(此病在我國第一例發現,世界第三例發現)。
(5)自製舒肝散結治療良性腫瘤療效可喜。

人物評價

印會河教授是中央保健醫、首都國醫名師,也是我國第一批中醫教授,第一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和第一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曾先後獲“中華中醫藥學會成就獎、“中國北京’同堂杯‘中醫藥工作60年特殊貢獻獎”。曾到日本、美國、歐洲進行學術交流,受到高度讚譽,為中醫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載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

主要專著

(1)中醫學概論.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
(2)中醫內科新論.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3)中醫基礎理論(教材).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
(4)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參考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
(5)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參考書).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6)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講稿.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7)印會河中醫內科新論.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