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蘭

印度蘭

葉2~6枚叢生,帶形,較柔軟,彎曲而下垂,長30~50(~80)厘米,寬1~1.7厘米,薄革質,略有光澤,頂端漸尖,邊緣有不甚明顯的鈍齒。花葶直立,較葉為短,高20~35厘米,通常有4~7花,最多達13朵花;花苞片在花序軸中上部者長不及1厘米,最下1枚達1.5厘米;7~9月開花;花淺黃綠色,有清香氣,萼片狹矩圓狀披針形,長3厘米左右,寬5~7毫[1]米,淺綠色,頂端較綠,基部較淡,具5條較深色的脈;花瓣較短,互相靠攏,色淺而有紫色斑紋;唇瓣不明顯3裂,側裂片淺黃褐色,唇盤中央具2條半月形褶片,褶片白色,中裂片反卷,淺黃色帶紫紅色斑點。 分布於印度東北部。生山坡林下或路旁。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度蘭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天門冬目
  • :蘭科
  • :蕙蘭屬
  • :印度蘭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地生植物;假鱗莖卵球形,長1.5~2.5厘米,寬1~1.5厘米,包藏於葉基之內。葉2~4 (~6)枚,帶形,有光澤,長30~60厘米,寬1~1.5(~2.5)厘米,前部邊緣有時有細齒,關節位於距基部2~4厘米處。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發出,直立,長20~35厘米或更長,但一般短於葉;總狀花序具3~9(~13)朵花;花苞片除最下面的1枚長可達1.5~2厘米外,其餘的長5~8毫米,一般不及花梗和子房長度的1/3,至多不超過1/2;花梗和子房長2~2.5(~3)厘米;花常有香氣,色澤變化較大,通常為淺黃綠色而具紫斑;萼片近狹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2.3~2.8厘米,寬5~8毫米;側萼片常向下斜展;花瓣狹橢圓形或狹卵狀橢圓形,長1.5~2.4厘米,寬5~8毫米,近平展;唇瓣近卵形,長1.5~2.3厘米,略3裂;側裂片直立,多少圍抱蕊柱,上面有小乳突;中裂片較大,卵形,外彎,邊緣波狀,亦具小乳突;唇盤上2條縱褶片從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半部向內傾斜並靠合,形成短管;蕊柱長1~1.4厘米,稍向前彎曲,兩側具狹翅;花粉團4個,成2對,寬卵形。蒴果狹橢圓形,長5~6厘米,寬約2厘米。花期通常為5~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疏林下、灌叢中、山谷旁或草叢中,海拔600~1800米。每年5月初至6月初新葉芽出土,秋芽在8月中下旬出土。新葉芽出土後約有20天左右緩長期,展葉期約在5月底至6月底,6月至10月為葉的伸長期,11月至來年2月為休眠期。春劍每苗從出土到生長完成需1年左右。

分布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