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莎麗
- 外文名:India Sari
相傳很古很古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織匠,富有豐富的想像力。一天,他剛剛睡著時就做了一個美妙動人的夢,在夢中他碰見一個楚楚動人的少女,這位少女的眼淚閃爍著絲光,頭髮梳得略微歪斜而且還有褶紋,她喜怒哀樂均顯示出各種不同的迷人風采。這位織匠醒後,便把自己從那個少女身上看到的一切美好情景編織出來,成了一塊非常漂亮的莎麗。
傳統的莎麗服不用剪裁縫紉,用一塊長5~8米的絲綢,兩側有滾邊,衣服上繡有各種圖案,有色彩淡雅的幾何圖形,也有艷麗的花卉。受時代的影響,現在的莎麗服在製作上有些改進,均加上了領口和袖子。莎麗服在穿戴上也有定製。它的穿法是從腰部圍到腳跟,成筒裙狀,然後將末端下擺披在左肩或右肩,自成活褶,與上身所穿的素色、鮮紅或花色各異的短袖衫相協調,還要在短衫與筒裙之間將一截腰肢裸露出來。不過,由於地區的不同,莎麗服的穿戴方法也略有差異。
它還是一種多功能的服裝,特別能夠滿足婦女著裝的需求。例如巴露(印地語“Pallu”的音譯),即莎麗在身上纏到結尾一半多長的一段,通常是從右後臀繞過來,斜蓋胸前,搭在左肩上。這一段還可以從後背拉起來蓋過頭頂,既可用做手巾擦拭突如其來的雨滴。除使用功能外,印度女性還可用巴露含蓄地表達感情:新娘用它遮住臉龐以掩飾秀色;晚輩見長輩用它蓋過頭頂再垂至前胸以表示尊敬;故意將它猛地往肩後一搭以示憤怒、布滿、甚至抗議;任其隨風飄擺或滑落顯現出歡樂和無拘無束。
隨著氣候的季節的不同,也需要穿著不同質地的莎麗。有絲綢或棉布的,也有鑲金絲花邊的,近年還發展有類似尼龍或化纖面料的。許多印度婦女往往備有幾十、甚至上百套無一重複顏色花樣的莎麗用於不同場合:新娘子往往選用大紅或明黃等艷麗顏色配以金線繡花以顯富麗堂皇;出席晚宴或慶典及社交場合往往用高檔質料特別手工繡花並配有專門花邊,以表現高貴典雅;休閒時多用輕柔質地,便於打理,增添輕鬆浪漫情調;職業婦女用單色或暗花面料,以顯示莊重大方;演員則用鮮亮的色彩誇張誘人。印度婦女的莎麗收藏體現出她們的貧富等級,是她們一生中的很大一筆財產。
在印度人眼裡,可以從莎麗的花樣顏色的區別和面料質地的不同上看出著裝者來自哪個地區,估計出她的身份、年齡和社會地位。例如,印度南部的安德拉(Andhra)、泰米爾納杜(Tamil Nadu)、卡納塔卡(Karnataka)等邦的莎麗多採用傳統的手工織機專門編織;瓦倫納西(Varanasi)、 (Kanchipuram)等地各有其獨特的凸現花紋;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多用其特有的平紋棉布;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中央邦則以特殊的印染方法增加艷麗的色彩。
沙麗的款式
由於部落﹑語言﹑風俗﹑信仰和習慣各不相同,印度紗麗的式樣也多種多樣。有的因生活環境和職業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漁家女喜將紗麗的衣片折迭在兩腿之間 ﹐塞在腰後﹐便於水上生活;農村婦女因農活較髒﹐愛穿短紗麗。再有由於地理﹑民族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孟加拉國地區的婦女常常是用紗麗的折邊遮掩頭部,因為當地禮儀限制她們不得在男子面前拋頭露面。卡拉拉邦的婦女所穿紗麗則是一頭張開成扇形。紗麗因穿者的貧富也有不同,窮人穿的紗麗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做,貴婦人則穿的是絲綢或薄紗的紗麗,上綴以金絲銀線織成的圖案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