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印度草鶥(Graminicola bengalensis)和中華草鶥(Graminicola striatus)在2016年前是一個物種,學名為“ Graminicola bengalensis”,中文名稱是“大草鶯”。2016年劃分為兩個獨立物種,分別是印度草鶥和中華草鶥。
形態特徵
印度草鶥平均體長18厘米,體重13-17克。雌雄羽色相似。是一種有明顯斑點的草鶥;頂冠具紅棕色和黑色條紋,具白色的長鬃毛,耳覆羽具黑色條紋;頸背和上部有黑色和棕白色條紋,下體有紅褐色和黑色條紋;尾巴灰棕色,頂端白色,尾下覆紅褐色。類似沼澤大尾鶯,但形體小,尾巴短,寬,錐形少,斑紋粗大,側翼不突出。
虹膜紅褐色,嘴褐色或角褐色,基部肉色,腳暗肉色或肉褐色。
生活習性
留鳥。常在蘆葦和高的草叢中活動,受驚嚇則快速扎入覆蓋中。行為謹慎安靜,但繁殖期間甚嘈雜,常站在蘆葦和高的水草頂端鳴叫,或飛到空中邊飛邊鳴叫,鳴聲高而尖銳。據稱鳴聲似小蝗鶯。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印度和尼泊爾。在印度北部的特萊地區(Terai)高度本地化,從北方邦向東到布拉馬普特拉低地的少數地點和尼泊爾南部均有分布。該物種也出現在孟加拉國北部,但已經從該國以前的大部分地區消失了。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 ver3.1——近危(NT)。
種群現狀
印度草鶥主要的分布區是尼泊爾,2010年在當地平均有2,000對。2016年的尼泊爾國家紅色名錄指出,那裡的物種數量規模可能在2,000-5,300隻之間,但沒有說明這是指所有個體還是僅指成熟個體。截止2007年,孟加拉國的種群規模很可能非常小,因為該物種從其分布範圍的大部分地區消失。在印度,該物種很少被報導,但已在多個地點發現(Leader 等人,2010年)。因此,該物種總種群規模可能落在2,500-9,999隻成熟個體的範圍內,相當於總共3,750-14,999隻個體,此處四捨五入為3,500-15,000隻個體。
趨勢理由:該物種僅限於未受干擾的潮濕草原,受到棲息地喪失、改造和過度放牧的威脅。因此,該物種被認為物種數量正在持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