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細喉盤魚,體細小而後部側扁;體長為體高之7.1倍。頭寬而扁平,體長為頭長之3.2倍,寬的5.3倍,吸盤長的6.3倍。尾柄中庸,其長為高的1.4倍。無下頜感覺孔;無前鰓蓋感覺孔。肛門開口離臀鰭起點較至吸盤後緣為近。背鰭起於肛門垂直線後方,與臀鰭皆不和尾鰭相連,具軟條8;臀鰭軟條7;胸鰭圓形,與前吸盤後緣相連;腹鰭變形為具突起之雙型吸盤;尾鰭圓形。體為紅色,體側具白色不規則之蠕紋,背部具5-6個白色鞍狀斑,吻背部具白色寬縱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度細喉盤魚
- 科:喉盤魚科
中文名印度細喉盤魚觀賞魚類否 俗名跳海仔食用魚類否 英文名是否有毒否 科目英文Gobiesocidae經濟魚類否 科目喉盤魚科最大長度3 cm 命名者(Weber, 1913)棲息深度1-5公尺 | 印度細喉盤魚 |
世界分布 | 西太平洋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及台灣。台灣分布於東北部。 |
棲息環境 | 礁區、近海沿岸 |
形態特徵 | 體細小而後部側扁;體長為體高之7.1倍。頭寬而扁平,體長為頭長之3.2倍,寬的5.3倍,吸盤長的6.3倍。尾柄中庸,其長為高的1.4倍。無下頜感覺孔;無前鰓蓋感覺孔。肛門開口離臀鰭起點較至吸盤後緣為近。背鰭起於肛門垂直線後方,與臀鰭皆不和尾鰭相連,具軟條8;臀鰭軟條7;胸鰭圓形,與前吸盤後緣相連;腹鰭變形為具突起之雙型吸盤;尾鰭圓形。體為紅色,體側具白色不規則之蠕紋,背部具5-6個白色鞍狀斑,吻背部具白色寬縱紋。 |
漁業方法 |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
中文名 | 印度細喉盤魚 | 觀賞魚類 | 否 |
俗名 | 跳海仔 | 食用魚類 | 否 |
英文名 | 是否有毒 | 否 |
科目英文 | Gobiesocidae | 經濟魚類 | 否 |
科目 | 喉盤魚科 | 最大長度 | 3 cm |
命名者 | (Weber, 1913) | 棲息深度 | 1-5公尺 |
印度細喉盤魚 中文名印度細喉盤魚觀賞魚類否 俗名跳海仔食用魚類否 英文名是否有毒否 科目英文Gobiesocidae經濟魚類否 科目喉盤魚科最大長度3 cm 命名者(Weber, 1913)棲息深度1-5公尺 世界分布西太平洋地理分布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及台灣。台灣分布於東北部。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體細小而後部側扁;體長為體高之7.1倍。頭寬而扁平,體長為頭長之3.2倍,寬的5.3倍,吸盤長的6.3倍。尾柄中庸,其長為高的1.4倍。無下頜感覺孔;無前鰓蓋感覺孔。肛門開口離臀鰭起點較至吸盤後緣為近。背鰭起於肛門垂直線後方,與臀鰭皆不和尾鰭相連,具軟條8;臀鰭軟條7;胸鰭圓形,與前吸盤後緣相連;腹鰭變形為具突起之雙型吸盤;尾鰭圓形。體為紅色,體側具白色不規則之蠕紋,背部具5-6個白色鞍狀斑,吻背部具白色寬縱紋。 漁業方法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