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印度精英商學院——印度管理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恐怕就是最好的案例了。其中,加爾各答分校的
管理學碩士項目(Master in Management)在2014年Financial Times的全球管理學碩士排名中列第13位。
最近,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巴庫爾·多拉基亞(Bakul Dholakia)在位於古加拉特邦的印度管理學院艾哈邁德巴德分校擔任了5年
校長,儘管學院裡許多人都希望這位有遠見的人物可以服務第二個5年任期,但他還是不得不從這個最高職位上退了下來。
如果他能連任,這將是一次希望對經驗的勝利。因為在印度學校的人事任命體系中,是由印度總理來決定下任校長的人選,而在政界有爭議的多拉基亞教授在任時,曾花費大量時間帶領印度管理學院對抗政府的指令。
在政治層面上,印度學校的人事任命體系相當於由美國總統決定伯克利(Berkeley)或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下任商學院院長,抑或由英國首相決定誰來領導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
實際上,這妨礙了印度管理學院成為世界級商學院。
爭論的核心問題 是這些商學院享有的自主程度。印度管理學院艾哈邁德巴德分校及其班加羅爾分校等學院不再需要國家撥款,在財政方面自給自足。因此,多拉基亞教授表示:“我們需要充分的自主權。”
核心問題
多拉基亞教授在該問題上的態度非常強硬,在2004年,他就如何實現自主發起了一場內部演練,並於2005年4月向印度政府提交了相關報告。
“過去兩年半,這個問題一直在磋商討論之中,”他表示。“我任期一半的時間都花在跟蹤這些問題上了。”
在南部城市班加羅爾,自主問題得到了印度管理學院班加羅爾分校企業戰略教授兼研究主席里希凱沙·克里希南(Rishikesha Krishnan)同樣有力的支持。印度管理學院付給教員的薪資水平由政府決定,他對這一問題特別關切。
“我們一直主張,既然我們不靠政府撥款,那我們應該可以決定薪資,不過我們沒有取得什麼進展,”他表示。“我們希望在決定薪資水平時有更大的自主權,但這似乎不太可能。”
吸引新師資 是影響印度管理學院6所分校最大的問題之一。印度管理學院的6所分校分別位於艾哈邁德巴德、加爾各答、班加羅爾、勒克瑙、印多爾和科澤科德。(第七所分校已在靠近中緬邊境的西隆建成。)招聘師資的最大問題在於薪資。例如,克里希南教授表示,從印度管理學院班加羅爾分校兩年制王牌研究生課程畢業的學員,起薪中值比教授的薪資都高,而其中許多畢業生只有23歲或24歲。
吸引師資
多拉基亞教授表示,美歐企業的薪資是教授薪資的兩倍。他表示:“如果比例是2比1,你做的就是職業選擇。”
但在印度,這一差距是10比1,全職教授的年薪約為1.25萬美元。儘管印度管理學院艾哈邁德巴德分校和班加羅爾分校用顧問和高管教育工作來增加教授的薪資(多拉基亞教授估計,最高級教員的薪資是政府津貼的7到8倍),但仍然很難招到人來填補職位空缺。克里希南教授表示:“吸引國際師資?想都別想。”
政府限制 多拉基亞教授稱,隨著印度頂級商學院迫切希望將自己打造成領先的全球品牌,政府控制帶來了巨大的限制。“目前政府對教育領域的控制,與上世紀80年代政府對工業的控制性質是相同的。只要這種氛圍還在印度優秀的學院中盛行,就會阻礙這些學院的全球化。”
政府限制
在這些印度精英商學院的全球化過程中,印度管理學院艾哈邁德巴德分校和班加羅爾分校一馬當先。
班加羅爾與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法國和新加坡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及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等商學院建立了密切的工作關係,開設聯合課程,並進行學生交流。
艾哈邁德巴德分校與法國巴黎高等經濟商業學院(
ESSEC)、義大利Bocconi商學院和美國杜克大學富科商學院(Fuqua school at Duke University)建立了十分牢固的關係。去年,該校與杜克企業教育(Duke Corporate Education)創建了一家合資公司,提供量身定製的高管教育。
儘管海外學生的訪問交流在印度學校中十分流行,但吸引海外學生全職就讀這些研究生課程幾乎是不可能的。由於對印度管理學院入學名額的競爭十分激烈(6個分校只有大約1500個名額,卻有將近20萬份申請),因此學校可能要求GMAT分數高於700分。而能達到這個分數的學生完全可能選擇上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Chicago)或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但印度管理學院在吸引海外學生之前,可能需要先解決另外3個問題。
首先是學位名稱。因為印度管理學院不是綜合性大學,它們不能授予MBA學位或理學碩士學位。它們的王牌課程是研究生課程(post-graduate programmes)或研究生文憑(post-graduate diplomas)。
因此,雖然這些學位在印度業內享有很高的聲望,而且吸引了一些多數美歐商學院都想竭力爭取的優秀學生,但這些分校不能把它們正式稱作MBA學位。這種特權落到了遍布在全印度的1000餘所獲得授權的商學院手中。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印度管理學院得到學位授予權的唯一方法是接受更多的政府控制,而這正是它們極力避免的。
第二個問題是校址。印度管理學院多數坐落在一些不太出名的印度城市。孟買和新德里等城市沒有印度管理學院。印度政府最近宣布,將新建三所印度管理學院分校,不過它們的選址取決於地方遊說的結果。
第三個問題是招生政策,這是印度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在印度管理學院表現得尤其突出。
目前,在印度法院系統中引起激烈爭論的問題是,是否應當要求各大學將部分招生名額——27%——留給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目前已有大約25%的名額留給了貧困生)。印度管理學院擔心,如果這一規定得以實施,將降低入學學生的質量。
多拉基亞教授表示:“在探討研究生學位之前,他們應當首先在高中推行(保留)比例,然後是本科院校。”
在班加羅爾,教授們也持謹慎態度。他們尤其擔心,為了容納額外的學生,招生人數將不得不增加,教員數量也要隨之增加。所有這一切最終又回到了工資問題上。
這將是下一任印度管理學院艾哈邁德巴德分校校長面臨的難題之一。下一任校長將於今年年底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