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社會黨

印度主要政黨之一。前身為印度國大社會黨。主張建立獨立於東西方集團的第三陣營,贊成同所有的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社會黨
  • 簡介:印度主要政黨之一
  • 前身:印度國大社會黨
  • 特點:獨立於東西方集團的第三陣營
正文,

正文

簡介
印度主要政黨之一。前身為印度國大社會黨。印度獨立後,國大黨禁止其他政黨在黨內活動。國大社會黨人於1948年3月退出國大黨,另建社會黨。J.P.納拉揚任總書記。為了加強民主反對黨的團結和在議會中的地位,1952年9月它同農工人民黨合併為人民社會黨。因黨內在對待國大黨等問題上的分歧,1956年初,R.洛希亞等人另組社會黨(通稱洛希亞派社會黨)。1962年兩黨在大選中失利,人民社會黨內的親國大黨派別又加入國大黨,人民社會黨和洛希亞派社會黨又於1964年 6月合併為統一社會黨。由於原人民社會黨的主要領導人反對洛希亞提出的聯合所有反對黨推翻國大黨政府的政治戰略,他們於1965年1月退出統一社會黨,恢復人民社會黨。1971年人民社會黨和統一社會黨在大選中均遭慘敗,迫於黨內外的壓力,於同年8月合併為社會黨。1977年1月社會黨同其他反對黨一起組成人民黨。1979年人民黨再次分裂。1981年3月原統一社會黨內納拉揚派重組社會黨。7月與民主社會主義陣線合併為民主社會黨。
印度社會黨人由於思想和政治上的分歧,基本上分為兩個派別:一派以人民社會黨為代表,執行同國大黨合作建國的方針;另一派以社會黨(洛希亞派)和統一社會黨為代表,起初試圖以其一黨取代國大黨,後來改為聯合各反對黨,以各反對黨的聯合政府取代國大黨的一黨專政。1971年成立的社會黨基本上沿襲後者的綱領和政策。
印度各社會黨組織都提出通過民主與和平的手段,建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民主社會主義的綱領。在政治方面,社會黨人要求根據政治權力分散的原則,把現行的兩級分權的聯邦制結構改為四級分權的聯邦制結構,即由村、縣、邦和中央各級分享權力的國家體制。在經濟方面,反對國大黨的“混合經濟”體制和發展現代化大工業的戰略,反對企業中的壟斷和集中,要求把發展鄉村工業和小型工業放在優先的地位,實行以小型技術為特徵的工業化。在農業方面,要求消滅封建土地關係,實現耕者有其田,反對農村中土地高度集中的現象,主張發展小農經濟。在外交方面,主張建立獨立於東西方集團的第三陣營,贊成同所有的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印度各社會黨的成員多屬社會中下層的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和自由職業者。黨員人數不穩定,70年代中期為30萬人。所屬民眾組織為印度勞工協會、印度勞工評議會、印度社會主義青年聯盟等。主要領導人為納拉揚、N.德瓦、洛希亞、A.梅塔、G.費爾南德斯等。機關刊物為<人民周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