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灌區

印度河灌區面積達1400萬公頃,是位於東經67°~74°、北緯24°~34°範圍之內的印度河下游平原上的世界大型灌區。

簡介,防滲措施,

簡介

灌區面積達1400萬公頃。區內年平均氣溫在21℃以上。天然降水量的地域分配極不均衡,南部較少,有些地區不足 100mm;而北部雖然較多,個別地區達2000mm以上,但季節分布不均。灌區東北高西南低,東北部海拔600m左右,而西南部為濱海鹽鹼窪地。灌區內每年可種植兩季。大春作物有水稻、棉花、菸草、甘庶、玉米等,小春作物以麥類為主。其次還有柑橘、香蕉椰棗等果類作物。
印度河源頭在喀喇崑崙山西端,其水源主要是融化的雪水,含沙量小,水質良好,宜於灌溉。但10月至次年6月河水量較小,時值小春作物需水季節,加之巴基斯坦東部河流自印度流入,為解決印、巴之間用水矛盾,1960年印度和巴基斯坦間達成協定,進行有計畫的西水東調工程。
印度河灌區工程的大規模興建始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橫跨印度河的攔河閘及大流量引水渠道現仍在利用。近20餘年來發展較快,80年代初期,灌區已建三大水庫(曼格拉、傑什馬和塔貝拉)、19座攔河閘(或首部樞紐)、45條引水渠及其配套建築物;引水渠總長5.71萬km,引水流量達7100m/s,輸水渠道9萬餘條,總長160萬km。此外還有管井13萬餘眼。年引水能力從60年代的1021億m增加到80年代初的1296億m,枯水期引水量也增加了30%。

防滲措施

由於渠道缺乏防滲措施,農田採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和排水不暢等原因,長期以來,灌溉農田面臨鹽鹼化和漬水的威脅。1960年開始實施鹽鹼化控制和土壤改良計畫,主要是沿印度河及其支流(傑赫勒姆河、傑納布河和拉維河)兩岸建立十餘處控制改造區,大面積推廣井排井灌,取得一定效果。目前正在試用暗管排水、施用化學改良劑、增施有機肥和選種耐鹽抗鹼作物。同時,研究渠道防滲措施,推廣畦灌方法,合理用水,防治次生鹽鹼化。另外,又從上到下成立水管理機構,建立管理制度,逐步推廣按用水量收水費的辦法。目前的排鹽工程所排出的鹽水仍歸入灌溉水源中,並用來灌溉下游土地。當局已決定將灌、排系統分開,計畫於2000年前人工開鑿一條大排水河與印度河平行,將所排鹽水直接送入阿拉伯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