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基督教

印度基督教各派的統稱。印度總人口約10.14億(2000年),基督徒約2500萬,約占總人口2.40%。其中新教有宗派309個,占基督徒總數39%,獨立宗派有1700個,占基督徒總數27.6%,天主教有宗派3個,占基督徒總數29.2%,東正教有宗派6個,占基督徒總數3.8%,新興宗派有15個,占基督徒總數0.4%。有53種語言的足本《聖經》譯本,42種語言的《新約聖經》譯本,40種語言的非足本《聖經》譯本。新教教會有:南印度教會、印度聯合福音派信義會、北印度教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神召會、印度基督教神召會、浸信會聯會、門諾會救世軍、神的教會(克利夫蘭)、北岸浸信會聯合會、基督教會等;獨立宗派有:敘利亞聖多馬會、神的印度五旬節派教會、印度福音團、耶和華沙馬神召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基督教
  • 外文名:Christianity in India
公元4世紀,敘利亞聶斯托利派傳教士多馬將基督教傳入印度喀拉拉邦;6世紀,巴拉巴爾的聶斯托利派教徒已有數百名。1541年,葡萄牙傳教士在果阿成立耶穌會宣教機構;1580—1585年期間,耶穌會相繼派出3個布道團進駐阿克巴王朝。後英國聖公會傳教士至印度,在蘇拉特、馬德拉斯和孟買成立宣教會,1680年在馬德拉斯建立首座教堂,1814年成立加爾各答大主教區。至1931年,印度有天主教徒200多萬。18世紀初,因為東印度公司發布禁令,丹麥、德國路德宗傳教士將新教傳入印度南部,但未能得到發展。1813年,禁令取消,歐美大批傳教士至印度,新教傳播迅速;1914年,在那格浦爾成立"全國基督教委員會",下設10個邦基督教委員會,編輯出版40多種刊物,在協調新教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至1931年,有新教教徒300多萬,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以後,南印度教會成立,由南印度的公理教會、聯合教會(包括長老會與公理會)和馬德拉斯、特拉凡哥爾、廷內韋利、多納卡爾4個聖公會主教管區教會聯合組成,並與路德宗、浸禮宗教會對話,謀求聯合;在印度北部成立印度天主教主教會議等組織。印度基督教組織近年來在國際上活動頻繁。1970年,由美國、日本和印度正式組織"世界宗教和平大會",並在日本、比利時和美國等地召開會議。1976年11月,由世界宗教和平大會中的日本和印度委員會等發起在新加坡召開亞洲宗教和平大會。印度憲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20世紀90年代後期,基督教被視為外來宗教受到限制。印度基督教徒雖然也過基督教各傳統節日,但許多習俗和禮儀受到了印度教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