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十二金剛

印度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在這片300多萬平方米的大地上,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然而在貧瘠的沙漠以及茂密的森林中,還生活著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他們是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包括鱷魚、眼鏡王蛇還有巨蟒等等。它們不僅體格龐大,而且個個身懷絕技。

這些動物被稱為印度十二金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十二金剛
  • 綠曼巴:速度最快的蛇類
  • 印度眼鏡蛇:居於低海拔地區
  • 中毒症狀:局部疼痛,四肢放射狀燒灼似劇痛
簡介,黑曼巴,綠曼巴,印度眼鏡蛇,眼鏡王蛇,形態特徵,分布地區,中毒症狀,生活習性,估計數量,

簡介

在非洲,黑曼巴是最富傳奇色彩及最令人畏懼的蛇類,不僅有著龐大有力的軀體, 致命的毒液, 更可怕的是它的攻擊性及驚人的速度. 民間有傳說它在短距離內跑得比馬還快, 更有傳說一條遭圍捕的黑曼巴, 幾分鐘內竟殺死了13個圍捕它的人!雖然這只是傳說, 且先不論屬實與否, 但黑曼巴的確是世界上速度最快及攻擊性最強的蛇類.

黑曼巴

黑曼巴 Dendroaspis polylepis 別名:黑樹眼鏡蛇;英文名:BLACK MAMBA 分布:非洲南部;非洲最大的毒蛇, 棲息於開闊的灌木叢及草原等較乾燥地帶, 以小型齧齒動物及鳥類為食. 體型修長, 成蛇一般均超過2米, 最長記錄可達4.5米. 頭部長方型, 體色為灰褐色, 由背脊至腹部逐漸變淺. 此蛇最獨特的,便是它的口腔內部為黑色, 當張大口時可以清楚地見到. 上顎前端在攻擊時能向上翹起,使其毒牙能刺穿接近平面的物體. 前溝牙毒蛇, 毒液為神經毒, 毒性極強. 在非洲,黑曼巴是最富傳奇色彩及最令人畏懼的蛇類,不僅有著龐大有力的軀體, 致命的毒液, 更可怕的是它的攻擊性及驚人的速度. 民間有傳說它在短距離內跑得比馬還快, 更有傳說一條遭圍捕的黑曼巴, 幾分鐘內竟殺死了13個圍捕它的人!雖然這只是傳說, 且先不論屬實與否, 但黑曼巴的確是世界上速度最快及攻擊性最強的蛇類. 當受威脅時, 黑曼巴能高高豎起身體的前半段, 並且張開黑色的大口發動攻擊, 未用抗毒血清的被咬傷者死亡率接近100%!然而,黑曼巴咬人的事並不常見, 但是黑曼巴蛇會主動攻擊人,所以最好遠遠見到就躲開它。
印度十二金剛
圖片

綠曼巴

綠曼巴,非洲。屬眼鏡蛇科,曼巴屬。是速度最快的蛇類
一口痰足以讓一個體格健壯的100公斤的大漢在60秒內熄火(有巨毒).
學名:Dendroaspis viridis
印度十二金剛
圖片

印度眼鏡蛇

學名:Naja naja (Stejneger 1907)
英文名: Indian Cobra, Spectacled Cobra
瀕危等級:(CITES 附錄二)
這種是印度弄蛇把戲中的品種!
分布: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阿富汗東部。
居於低海拔地區,喜好較為乾旱的農墾地、果園、雜草與灌叢混生的山坡地及季風林底層。兇猛,有地盤意識;對物體移動敏感,攻擊性強,遭人干擾時易怒,捕食獵物迅速準確。
印度十二金剛
圖片

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英文名King cobra、Hamadryad
學名:Ophiophagushannah
眼鏡王蛇是眼鏡蛇科,分布在我國雲南、貴州、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江西、西藏、湖南等地。
眼鏡王蛇又稱山萬蛇、過山風波、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
眼鏡王蛇屬劇毒蛇類,體長120-400厘米,體重2-8千克。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樹木中,常在山區溪流附近出現,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一般隱匿在岩縫或樹洞裡,有時也能爬上樹,往往是後半身纏繞在樹枝上,前半身懸空下垂或昂起。晝夜均活動。
眼鏡王蛇有劇毒,又是我國性最兇猛的一種毒蛇。它受驚發怒時,頸部膨扁,能將身體前部1/3豎立起來,突然攻擊人畜。毒性為“混合性毒”,一條成年蛇依次排毒量為300多毫克,對人畜危害極大。
眼鏡王蛇有溝牙,頭部成橢圓形,頸部能膨大,但無眼鏡蛇狀斑紋;其與眼鏡蛇的明顯區別是頭部頂鱗後面有一對大枕鱗。眼鏡王蛇體色烏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條較窄而色淡的橫帶,唯部為土黃色,腹部為灰褐色,有黑色線狀斑紋。
眼鏡王蛇為卵生,一般在6月產卵,每次為21-40枚,多者可達50多枚。
眼鏡王蛇的肉具有通經絡、祛風濕等功能,且又體大味美,深受美食家們的青睞。而且,眼鏡王蛇的皮可製革,製作高級工藝品。因此是我國的重要經濟蛇類之一

形態特徵

眼鏡王蛇生性兇猛。當它們遇到危險時,它們的頸部兩側會膨脹起來,並發出呼呼的響聲。
眼鏡王蛇的舌頭很靈敏,能通過空氣偵查敵情,辨別獵物的類別。
具前溝牙的毒蛇。外形一般與眼鏡蛇相似,區別是眼鏡王蛇
它的眼睛非常明亮,你從他那明亮的雙眼中會發現雙眸中智慧的光芒,這是其它動物所不具備的。
①體形較大,常長達3~4 m,最大長度紀錄幾達6 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種。
②頭背除典型的9枚大鱗外,頂鱗之後尚有一對大的枕鱗;
③頸部擴展時,擴展部位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頸部膨扁時有白色的倒寫 V 字形斑,體背有窄白色帶斑紋 40-50 個,激怒時其前身1/2 豎起,性兇猛,會主動攻擊人畜。
④背鱗中段15行,尾下鱗部分成單。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橫斑;腹面黃白色。頸部腹面橙黃色。幼蛇黑色,具34~45個黃白色環玟。

分布地區

大多數眼鏡王蛇都分布在非洲,但是在亞洲也有它的身影。
分布在我國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
國外分布於東南亞、南亞。
生活於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區。

中毒症狀

局部疼痛,四肢放射狀燒灼似劇痛,10天后局部壞死。腫脹達於軀幹持續約 18天。全身水泡,皮膚及皮下組織壞死通常是咬後第 5天出現。創傷要幾個月才痊癒。

生活習性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 800 m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白晝活動。主要捕食蛇,偶爾吃蜥蜴等。卵生,7~8月產
卵20~40枚於枯葉築成的窩內,卵徑65.5 mm×33.2 mm。親蛇有護卵習性。 眼鏡王蛇性情兇猛,會主動攻擊人,咬住人後緊緊不放。其毒液不僅毒性強烈,而且排毒量大,一次可排出毒液400mg(乾重100mg),相當於致死劑量的幾倍。

估計數量

估計國內野外已極少。
保護等級:CITES附錄Ⅱ,“三有”名錄。
PS:原貢獻者原文如下:
最令人恐怖的莫過於其受驚發怒時的樣子,其身體前部會高高立起,頸部變得寬扁,暴露出其特有的眼鏡樣斑紋,同時,口中吞吐著又細又長、前端分叉的舌頭。眼鏡王蛇同樣具有上述眼鏡蛇的大多數特點,只是體形更大更長,頸部擴展時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但它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眼鏡王蛇多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晝行夜伏,在我國主要分布於華南和西南地區。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它們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為眼鏡王蛇的腹中之物。
加彭巨蝰
分布在非洲西部和中部,喜歡躲在落葉下面守株待兔,身上的圖案是極好的偽裝,捕食鳥類和哺乳動物。卵胎生,一胎最多能生60條幼蛇,它是世界上毒牙最長的毒蛇,牙可達5CM。
金環蛇
又名:金甲帶,佛蛇,黃金甲,金報應,金包鐵,玄南鞭,金蛇等.
形態特徵 頭呈橢圓形.尾極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鈍圓而略扁,通身呈黑色與黃色相間的少數明顯的棱骨,黑色環紋和黃色環紋幾乎等寬,黃色環紋在體部有23~28環,在尾部有3~5環,背鱗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鱗片特別大,肛磷完整,尾下鱗片為單行,腹部為灰白色,體長100~180厘米.
生態習性 棲息於丘陵,山地,常見於潮濕地區或水邊,怕見光線,白天往往盤著身體不動,把頭藏於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躍,捕食蜥蜴,魚類,蛙類,鼠類等,並能吞食其它蛇類及蛇蛋,性溫順,行動遲緩,其毒性十分劇烈,但是不主動咬人,卵生,5月底產卵,每產多達11枚.
分布 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雲南省;國外分布於越南,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寮國,緬甸等國.
孟加拉眼鏡蛇學名: Naja kaouthia英文名:Monacle Cobra別名:單眼斑眼鏡蛇、泰國眼鏡蛇、泰萬。大小:100-150 cm, 有時候達到 230 cm。 分布:北部印度、阿薩姆、尼泊爾、孟加拉、緬甸、泰國、馬來亞、越南、寮國、中國.(雲南、四川南部、廣西、西藏東南部) .
印度十二金剛
圖片
尼羅鱷ní luó è
印度十二金剛
圖片
Crocodylus niloticus Laurenti
別名非洲鱷,英文名Nilecrocodile;
尼羅鱷是大型的鱷魚,體長3.7米,有不確切的紀錄則長達7.3米。產於非洲尼羅河流域及東南部。波札那、辛巴威、尚比亞、莫三比克、坦尚尼亞、衣索比亞及蘇丹等均有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島也有分布,有些種群生活于海灣環境中,在不同地區生活著不同的亞種,這些亞種彼此之間略有區別。
穴居河岸的地下,性情凶暴,常襲擊往來水邊的獸類。成鱷的吼鳴,聲可傳很遠。尼羅鱷以兇猛著稱,可以捕食包括人在內的大型哺乳動物,也捕食魚、鳥和小型鱷魚等。尼羅鱷挖洞產卵,成鱷對卵和幼鱷精心照看。
皮可制年,肉和卵可食用。除蘇丹種群列入國際貿易公約附錄1以外,其餘諸產區的尼羅鱷均被列入附錄2,限定每年獵取量並按指定出口定額進行國際貿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