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學源流略論》是一本圖書,作者是呂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佛學源流略論
- 作者:呂瀓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9574470174
- 定價:127.60 元
《印度佛學源流略論》是一本圖書,作者是呂瀓。
《印度佛學源流略論》是一本圖書,作者是呂瀓。內容簡介呂澄江蘇省丹陽縣人。字秋逸(又字秋一、鷲子)。出生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十四歲時開始自修內典。十八歲時,到南京金陵刻經處的佛學研究部隨歐陽漸學佛學。這是他一生生命...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是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將印度佛學分為原始佛學、部派佛學,初期大乘佛學、小乘佛學、中期大乘佛學和晚期大乘佛學六個階段,根據漢文、藏文的大量文獻,對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現存的有關梵文原典。內容簡介 本書是我國部原原本本講述印度佛學史的書籍。本書將印度佛學分為原始佛學、...
呂澄先生專力佛學和十年,著作宏富,持論謹嚴,多孤明先發之見。惜十年動亂中,文稿大部散失。內容簡介 劫後尋訪蒐集,漸得多數舊稿。承先生囑為編次,計裒輯文稿六十七種及有關文章之附錄二十八篇。草編初具,定名為《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其中同門談壯飛整理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及...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是1991年7月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由呂澂著。簡介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呂澂著。齊魯書社1991年7月出版。分為五卷,共收錄文稿六十七種及相關附錄二十八篇。卷一至卷二多為1949年前的著作,卷三至卷五多為1949年後的著作。其中《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及《因明入正理論...
中國學者有關印度佛教史的專著不多見,呂澄的成就最大,著有《印度佛教史略》[78]和《佛教史表》[79]、《印度佛學源流略講》[80]。周叔迦有關印度佛教史的論著見於《周叔迦佛學論著集》(上冊)[81]。論文也不多見,如段晴《戒日王的宗教政策》[82],方廣錩《關於印度初期佛教研究的幾個問題》[83],從...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是200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澂。內容簡介 中國佛學是隨著由印度傳來的佛教而產生的一種宗教哲學。佛教傳入中國後和中國原有的思想相接觸,不斷變化,不斷發展,最後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學說。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一方面,印度發展著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斷傳來,給予了它持續的影響,另...
呂澂在南京舉辦佛學研究班期間,講授“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印度佛學源流略講”“正覺與出離”“緣起與實相”“觀行與轉依”“因明入正理論”“百法明門論”“成唯識論”“維 摩詰經”等。指導學生 呂澂指導培養的學生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談壯飛,四川師範學院教授李安,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田光烈...
呂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二章第五節(摘錄)大眾與上座的對立,一開始是表現在對佛說解釋的方法上。上座採用分別說,認為對佛說應該加以分別的解釋;大眾採用的是一說,認為佛說是一往之談,應該作全盤肯定的解釋,所以大眾部又有‘一說部’的稱號。關於‘一說’的意義,據清辨的解釋,佛以一剎那智慧就能知...
他說《般若經》講空不是泛泛之談,而是指一切法的“遍計所執性”;講如幻如化,是指“依他起性”的有而不實;講到法空寂時,又不離幻有,即所謂“法性本淨”等等,是指“圓成實性”(參見呂徵《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這三性說是無著大師的思想學說之一,後來對中國的法相宗很有影響。寂護大師與...
看他拋棄了苦行感到失望才離去的。釋迦最初對他們宣揚理論,應該是先批評了苦行和其他學派的主張,提出自己不苦不樂的中道學說,來證明苦行不是正道,只有中道才合理。因而講了‘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把五人說服了,然後才宣講四諦。(呂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呂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 (摘錄)所謂‘三性說’,就是隨名言區別而來的,(1)以名言表示而執為實有,這樣所得的認識是不實在的分別,謂之‘遍計所執性’;(2)遍計執亦非憑空而來,是有所依的,它所依的自性,謂之‘依他起性’(即依各種因緣而生起);(3)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遍計執當然是不...
◎附︰呂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三講第三節(摘錄)提婆之後有一位名羅侯羅跋陀羅的,據我國西藏和內地所傳,他是提婆在南印建志城收的弟子,出身有說是婆羅門,有說是首陀羅,不大清楚。著作有一些還存在︰一是《贊般若偈》二十頌,《大智度論》卷十八引了這個贊,但未說作者是誰;吉藏在《中論疏》卷...
附 呂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餘論四(摘錄)初期有部論書莫要於六論,後來婆沙師尊為六足論者是也。六論次第與其作家,玄奘舊傳一說,梵土稱友釋《俱舍論》又傳一說,西藏多羅那他及布頓等又傳一說,互有同異,而均不可見諸論原來著作之先後次第。今加考證,最初出者當為《法蘊論》,此有數證︰相關...
呂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第一節(摘錄)第一次分派以摩揭陀的強大為背景。摩揭陀先後吞併了跋耆、憍薩羅等國,勢力日盛,使原來受到摩揭陀統治者支持的佛教,也就隨著擴展了。如本來是耆那教盤踞的吠舍離(跋耆),這時也盛行佛教。另外,佛教還向印度西邊的摩偷羅擴張了。這樣,由於東西兩地風習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