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梨鑽石由於被琢磨成梨形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之梨鑽石
- 得名:由於被琢磨成梨形而得名
- 重:90.38克拉
- 歷史:可能比柯伊諾爾(光明之山)還古老
印度之梨鑽石由於被琢磨成梨形而得名。
印度之梨:古老的名鑽它由於被琢磨成梨形而得名,重 90.38克拉。關於印度之梨,它的歷史可能比“柯伊諾爾(光明之山)”還要古老。傳說在12世紀時,法國王后、後來又成為英國王后的艾麗諾,將鑽石印度之梨帶到了英格蘭。艾麗諾的兒子,...
1969年,在紐約的拍賣會上正在拍賣一枚69.42克拉的名為“卡地亞”的梨形鑽石。在此之前,伊麗沙白·泰勒已經知道這是當時價格最高的鑽石。...
最動人心魄的傳奇恐怕要數“攝政王”、“南非之星”、“藍色希望”和“光明之山”這四顆鑽石了。攝政王 “攝政王”的英文名稱為Regent,重140.5克拉,無色,古墊形琢刻形狀,原產於印度,在世界著名鑽石中排第十五位,現收藏於...
17世紀中葉發現於印度戈爾康達地區,原石重101ct,呈藍綠色,在英國加工成58個面的梨形鑽,重41ct,長29.25mm,寬19.88mm,厚10.29mm,其色澤鮮艷,淨度高,光芒四射,為世界稀有的Ⅱa型金剛石,開始為英王奧古斯特一世所擁有,後被...
另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早在十七世紀的印度戈爾康達地區,大概算1607年前後,神像之眼是屬於一位波斯的王子的。他叫雷哈勃。但是很不幸他遭遇了債務危機,就拿神像之眼去抵債,所以這顆大鑽石就流入了債主——東印度公司的手裡。從此他...
鑽石是迷人的,而與種種傳說、迷信交織在一起的一部鑽石歷史,更增添了鑽石的神秘色彩。鑽石的歷史也是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縮影。這裡只對其作簡要的勾勒,目的是為鑽石鑑賞者提供一個簡要的線索。鑽石之初 ——印度 鑽石的歷史起源於...
自從鑽石在印度被發現以來,就有人在河邊、河灘上撿到鑽石,這是由於位於河流上游某處含有鑽石的原岩,被風化、破碎後,鑽石隨水流被帶到下游地帶,比重大的鑽石被埋在沙礫中。1870年人們在南非的一個農場的黃土中挖出了鑽石,此後鑽石...
馬丹王鑽石 馬丹王鑽石是指1778年發現於現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西海岸蘭地克(Landek)的一顆大鑽石。形狀特徵 重367舊克拉,呈梨形,因歸馬丹王所有,故稱之。但也有人懷疑它不是真正的鑽石,而是一顆無色透明水晶。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顆鑽石沒有亭部,而是只有一個冠部,整顆鑽石像一面盾牌一般。目前保存在巴黎的羅浮宮。歷史背景 桑西鑽石是世界著名的鑽石,桑西鑽石重量達55克拉,是採用雙重玫瑰車工的梨形世界名鑽,源自於印度,當時約在1570年...
仙希鑽石簡介 編輯 仙希鑽石重達55克拉,雙重玫瑰車工的梨形世界名鑽,源自於印度,當時約在1570年有一位使者名叫哈利申斯(Nicolas Harley, Seigneur de Sancy)買了這顆鑽石。仙希鑽石經歷 編輯 ...
一枚保存在法國巴黎羅浮宮的歷史名鑽。簡介 顏色:淡黃色 切工:梨型 雙重玫瑰式 重量:55.23克拉 原石重量:不詳 出產年代:不詳 產地:印度 歷史傳承 除了“攝政王”鑽石,“桑希”鑽石是另一顆保存在巴黎羅浮宮中的歷史名鑽。“桑...
“東方之星”是一粒極富傳奇色彩的名鑽。 關於它原石的來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認為它是19世紀末在南非發現挖掘出來的那一大批大鑽中的一塊。另一種說法是19世紀中葉,在印度發現了一塊重157克拉的原鑽,從中切磨出這粒94....
印度戈爾康達 德勒斯登綠鑽石相傳1743年,奧古斯塔花了六萬提拉(約合9000英鎊)購買到一顆藍綠色重41克拉的梨形鑽石,純正無瑕,是已知世界上較大的綠色鑽石,藏於法國的德勒斯坦寶庫中,故而得名“德勒斯坦綠”,是綠色鑽石的代表,價值難以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