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國研究所

印度中國研究所

印度中國研究所(ICS) 位於德里大學附近 , 是印度一所專門從事中國問題研究的權威學術機構, 代表著印度中國學研究的一流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中國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Delhi)
  • 贊助機構:印度外交事務部
  • 所長:奧卡·阿恰亞(Alka Acharya))
簡介,學術期刊,研究人員及成果,學術動態,

簡介

印度中國研究所(ICS) 位於德里大學附近 , 是印度一所專門從事中國問題研究的權威學術機構, 代表著印度中國學研究的一流水平。
中國研究所的前身—中國研究小組(the China Study Group), 是1969年,由印度德里大學(the University of Delhi)、賈瓦哈拉爾· 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JNU) 、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CSDS) 、經濟成長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Growth) 、國防分析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等機構的中國問題學者發起和建立的一個非正式的學術論壇。中國研究小組每兩周就中國的時事問題和相關研究主題組織專家進行討論, 並協助編輯出版《中國述評》(China Report)。在1978年出版工作轉到印度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後, 《中國述評》成為中國研究小組的正式刊物, 這也使印度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成為該小組的主要活動機構。
隨著研究工作的展開以及印度政府和民間了解中國的需求不斷增加, 為集聚學術資源, 促進印度中國學研究的發展, 中國研究小組於1990年在已有基礎上建成為中國研究所, 這是印度中國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其建所的主要宗旨是:通過發起、承擔和支持所內外的研究課題, 積極促進印度中國學的系統研究;為該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提供論壇;不斷擴充圖書館中、英文中國學研究資料, 建設相關資料庫, 提供信息服務;促進印度學術機構和學者與中國和世界其他各國的學術交流活動。
該所聚集了一批德里大學和印度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等學術機構的印度中國學領域的高級學者及前資深外交官, 目前擁有14名研究員、10名副研究員, 還有不少的非正式研究員, 其研究領域廣泛, 包括從中國歷史到當代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

學術期刊

《中國述評》(China Report)
中國研究所負責出版的《中國述評》(英文季刊, 1964創刊時為雙月刊), 是印度乃至南亞地區關於中國和東亞研究的唯一刊物, 目前發行量有1000多份, 發行範圍覆蓋全世界, 在國際中國學界裡享有較高聲譽。現任主編是G.P.戴希潘迪教授, 編委會成員主要來自中國研究所和尼赫魯大學。該雜誌主要欄目有學術論文、時事述評、回顧評論、書評、文獻資料(中國政府檔案和領導人講話等)、中國與南亞關係的大事年表等, 涉及學科範圍包括經濟學、歷史學、國際關係學、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 涉及地區以中國為核心, 還包括中國的東亞鄰國, 特別側重於這些國家的文化、發展狀況以及與中國的關係。該雜誌還定期就關於中國的一些重大課題出版特刊, 如2002年第4期主題為“中國的外國投資與經濟發展”的特刊, 收錄了第二屆印度和中國發展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的論文, 該會議是由中國研究所與海得拉巴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yderabad)、英吉拉· 甘地發展研究所(the Indira Gandhi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Research)及印度管理研究所(the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IIM)合作舉辦的。
《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

研究人員及成果

帕翠絲雅·烏伯羅伊(Patricia Uberoi, 1942年生, 女), 中國研究所現任所長, 經濟成長研究所教授, 在德里大學獲社會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印度和中國的社會和文化。
G.P.戴希潘迪(G.P.Deshpande,1939年生), 《中國述評》現任主編, 尼赫魯大學國際研究學院東亞研究中心教授。他是中國研究小組的創始成員之一, 主要研究中國政治和對外關係。著有《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來自印度的觀察》,與H.K.古普塔(H.K.Gupta)合著有《反帝聯合陣線:中國對非洲的外交政策》。
奧卡·阿恰亞(Alka Acharya,1960年生,女), 獲尼赫魯大學博士學位, 《中國述評》現任副主編, 尼赫魯大學國際研究學院東亞研究所副教授, 主講當代中國政治和政治經濟學、中國外交政策等課程。與G.P.戴希潘迪合編有《50年的印度和中國跨越夢想的橋樑》。
斯瑞麥蒂·恰克拉巴爾蒂(Sreemati Chakrabarti, 1954年生, 女), 獲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德里大學中國和日本學系主任,主要研究中國的政治和教育。著有《中國和納薩爾派分子》、《毛、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文化大革命》。
曼諾拉簡·莫漢蒂(Manoranjan Mohanty, 1942年生), 德里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學位, 《中國述評》和《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編委, 曾任中國研究所所長。他是中國研究小組的創始成員之一, 主要進行中國政治、意識形態及印度和中國發展之比較研究。著有《毛澤東的政治哲學》(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Mao Tse-tung,Columbia,Mo.:South Asia Books,1979)、《中國革命:關於非西方社會變革的比較觀察》(Chinese revolution: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ransformation of non-western societics,Delhi:Ajanta Publications,1992)。
任嘉德(C.V.Ranganathan, 1935年生), 1987年至1991年曾任印度駐華大使。編著有《“潘查希拉”與未來:印中關係透視》。
阿文德·辛格博士(Arvinder Singh,1961年生), 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 負責中國研究所“經濟研究小組” 。
布瑞吉·坦克哈博士(Brij Tankha, 1947年生), 曾任中國研究所所長。目前在進行“日本現代知識分子和社會史” 以及“日本和亞洲”課題的研究, 並負責該所的東亞研究項目。
譚中教授(Tan Chung, 1929年生), 印度中國學開拓者譚雲山之子。他對德里大學和尼赫魯大學的中國學研究有傑出貢獻, 所撰寫的《中國與偉大的新世界》(China and the Brave New World)和《海神與龍:19世紀中國和帝國主義之研究》(Triton and Dragon:studies o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and imperialism)是印度大學歷史教科書。編著有《循著玄奘的足跡:譚雲山和印度》(In the footsteps of Xuanzang:Tan Yun-shan and India,New Delhi:Gyan Pub. House: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1999) 、《跨越喜馬拉雅的鴻溝:印度尋求理解中國》(Across the Himalayan gap:an Indian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China,New Delhi: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1998)。
M.S.巴塔恰爾吉教授, 年生, 女, 《中國述評》編委, 中國研究小組的創始成員之一, 曾任中國研究所所長, 從1968年開始就在德里大學中國和日本研究系主講中國政治和外交政策。目前正在進行“印中邊界” 、“中國世界觀” 、“ 印度、甘地和毛澤東” 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工作, 並擔任中國研究所“邁入21世紀中國” 研究項目的負責人。編著有《中國、世界和印度》(China, The World and India, New Delhi:Samskriti,2000 )。
V.C.克漢納(Vinod C.Khanna, 1938年生), 《中國述評》編委, 中國研究小組的創始成員之一, 曾任印度駐古巴、印度尼西亞和不丹大使。主要研究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印度與東南亞的傳統文化交流。與任嘉德合著有《中國和印度:在“毛的印度戰爭” 之後》(India and China: the way ahead after“Mao’s India war”,New Delhi:Har-Anand Publications PvtLtd.,2000)。

學術動態

中國研究所近來已經完成的研究課題主要有:19世紀鴉片戰爭和中西方關係、五四運動、中國革命、中國對民族解放運動的政策、印中關係、中國的科學和技術、中國國防體系、印中現代化進程之比較、印中共產主義運動之比較等。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課題有: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國農村改革調查、中國國防現代化、中國教育發展狀況、中國與新的世界秩序、邁入21世紀的中國等。其中“邁入21世紀的中國” 課題由10名學者參與, 在印度外交部資助下,於1993年啟動, 主要針對印度和中國的相互影響、中國的經濟和國際貿易、中國社會和政治變革、中國的地區發展、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等方面開展調查研究。1999年, 該所還專門成立了經濟研究小組, 重點關注當代中國經濟、印中經濟發展之比較以及印中雙邊經濟關係中的重大課題, 並與印度工業聯合會(CII) 、塔塔鋼鐵公司等印度企業和機構合作開展專題研究(TISCO)。
該所的研究人員除承擔研究課題、撰寫專著、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外, 還經常在各類報刊上發表跟蹤中國發展形勢的文章。事實上, 該所就像印度國防分析研究所一樣, 也是印度政府對華外交的一個“智囊庫” 。另一方面, 印度的外交官、記者以及其他機構的學者也經常參與該所的科研項目。
中國研究所一直致力於採取多種形式促進印度中國學研究的發展和研究隊伍的壯大。例如定期舉辦講座、研討會、學術會議, 包括與新德里以外的學術機構合作舉辦這類活動;組織研修班(National Training Workshop), 每年一次, 為期10天, 吸收印度國內從事中國和東亞研究的學者、特別是青年講師參加, 與該所研究員和訪問學者交流互動;為其他大學或機構的學者提供學術資源便利;積極參與印度亞太研究聯合會(ICAPS)的會議;在與印度國內中國問題研究各機構和專家學者緊密聯繫的同時, 該所與中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俄羅斯、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機構、大學及學者, 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遠東研究所、美國蘭德公司等, 都有著定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