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泗水惠潮嘉會館

印尼泗水惠潮嘉會館

印尼泗水惠潮嘉會館坐落在熱鬧的華人街區,大門口掛著兩隻印有“大吉大利”字樣的紅燈籠,門邊一副紅底金字對聯,上書:廣舉千秋義;東成百氏祠。對聯頂格貫於“廣東”二字,道出了189年前設立會館時的初衷是為了聯絡團結泗水的整個廣東籍華人華僑。進入其中,好一個中國式建築。柱廊結構,一進三廳,中堂木雕穿花屏風乃清代會館建館之初的歷史遺珍。

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原為廣東公祠,為惠州潮州嘉應州(今梅州)3府25縣鄉親的聯誼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嘉會館
  • 外文名:印尼泗水惠潮嘉會館
  • 成立時間:1820年
  • 會員籍貫惠州潮州嘉應州
簡介,會館歷史及其它,

簡介

正門由六扇小門組成,上書金字“一道同風”,兩側有楹聯曰:
大丈夫,志在四方,破浪乘風,持籌握算,痛哭中原淪落,外患迭興,時局如斯,身家將適;
前後輩,僑居絕域,關山萍水,聚首談心,話到鐵漢樓邊,梅花村畔,越台不墜,風水長流。
這副對聯讀來令人有一種對歷史的心酸和無奈。反映了當時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廣東籍特別是客家籍華人不得已離鄉背井作客他邦的悲壯心情。
進入後堂則是典型的粵東宗祠祖宗牌位,上書:福善流芳;還掛一精美的潮繡,寫著“永綏吉劭”四個字。兩邊牆壁則鑲嵌有八仙過海、松鶴延年等具有濃厚中國傳統畫意味的瓷板畫。
此外還有不知什麼年代留下來的德國座鐘,完好如斯,還在分分秒秒地運轉著。無論是八仙桌、案幾等室內擺設,還是建築結構和風格,歷經二百年滄桑變故,一切保存得那么完好,令人感嘆不已,我們這些來自萬里之外的客家人,能在異國他鄉親眼目睹如此精妙絕倫的傳統客家建築,既倍感親切,更情不自禁油生慎終追遠的思古幽情。
當然,最彌足珍貴的文物還要數會館後堂兩側牆上留在的兩面古老石碑,考查石碑記載,可清楚地看到會館的歷史“原脈”。會館於清嘉慶25年呈請當地政府批准成立,原名清明眾義冢公祠,鹹豐6年,改名為廣東公祠,再後來由於移民泗水謀生的華僑越來越多,地區及家族觀念不斷形成和發展,促成廣肇華僑先後脫離總組織,另起爐灶,至此公祠只剩下粵東地區惠州潮州嘉應州(今梅州)三州華僑理事及會員,由此順理成章更名為惠潮嘉會館。據說,最先會館的功能只是為了祭拜祖先,並幫助料理在泗水的廣東籍華僑喪葬之事。後來,會館的功能才不斷發展到聯絡鄉親感情,扶貧濟困,促進華人的團結交流,傳承中華文化、等功能。

會館歷史及其它

清道光11年,即公元1820年,由許浩、詹滿、冼永采及彭炬隆等先賢發動興建會館,出錢出力,不辭勞苦,四處奔走,向廣大同鄉募集資金,結果在JalanSlompretan街58號現址購得地皮一塊,開始建築祠堂,但因經濟拮据,只得暫時停頓;道光20年,由石玉君發起第二次建築祠堂;鹹豐6年即公元1856年,由王容、藍二、黃歡興、何柏等先賢再向鄉賢等募集資金,進行第三次建築工程;同治13年,即公元1874年,發起第四次建築工程,建築門樓,完成會館全貌。從石碑上的文字記載可知,會館建築時間經歷43年之久方完成,可想當時同僑大眾之經濟並不寬裕。先賢在困難環境之下,出錢出力,建築如此富麗堂皇、寬敞宜人的祠堂,傳留至今,遺澤後世,此功此德令後人景仰。
據會館榮譽會長李邦賢老人講述,惠潮嘉會館在歷史上曾經過多次衝擊,但歷次都在眾多鄉賢的斡旋下,幸免於難。從建館至今的近二百年間,歷經滄桑世變,卻沒有遷過一次會址,還是一如當年模樣,稱得上是一個奇蹟,這在印尼眾多廣東會館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端坐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廣東會館裡,詳視每一物件,每一景致,感覺都可能包含著一個故事。面對此情此景,記者的腦海里浮現兩句話:北望家山遠,滄桑二百年。在此處見到身處異邦的眾多廣東鄉親,大家以茶當酒,共話鄉情,頃刻之間,封存了兩個世紀的光陰,如老窖美酒在我們面前鄭重開啟,香味緩緩地溢出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