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中華會館中華學堂

印尼中華會館中華學堂,校址在爪哇巴達維亞。1901年3月創辦,1914 年改稱學校,採用新學制。辦學特點為推崇康有為倡導的尊孔教育思想,以華語為教學媒介語, 用國語授課,設國語、算術、地理、體操、唱歌、英語等新課程。1902年舉行巴城華僑學生會考,成績優於當時的舊式私塾,致使明誠書院併入中華學堂。1903 年康有為訪問爪哇,各埠甚至外島華僑紛紛仿效巴城中華會館, 建立同名團體和學校。辛亥革命前後,皆接受當時中國政府教育和僑務部門的指導。

學校最初只辦國小,20年代逐漸辦國中。荷印殖民政府見狀不佳, 於 1908年起陸續在各地開設荷華學校,定荷語為教學媒介語,不教華語和中華文化,學校經費和師資條件較優越,學生畢業後更易就業或升入荷語中學和大學。荷華學校的出現,使各地中華會館的領導層在 20年代分化為兩派, 一派以新客華僑占多數,堅持以華語為教學用語,繼承中華文化;一派以土生華僑占多數,堅持把中華學校辦成荷華學校。兩派分化的結果是各地中華會館領導權逐漸由新客華僑掌握。20年代後半期開始,由不同省籍的新客華僑同鄉會開辦的、以華語為教學用語的華校日益增多,校名也不再一律稱中華學校,但辦學指導思想與中華會館基本相同,是中華會館開創的華僑華文教育事業的繼承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