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共(馬)人民民主革命理論與實踐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共人民民主革命理論與實踐研究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265 頁
- 開本:32 開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苗光新 聶運麟
- 出版日期:2008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47220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印共(馬)人民民主革命理論與實踐研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對印共(馬)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研究。全書全面探討了印共(馬)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論及當前政策,印共(馬)的地方執政、黨際交往以及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前景等等。《印共(馬)人民民主革命理論與實踐研究》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研究叢書”之一。
作者簡介
苗光新,1970年生,陝西省子洲縣人。1993年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學院,2000年畢業於陝西省委黨校,獲法學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陝西省委黨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副主任,主要從事當代世界社會主義與國際政治研究。曾主持和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三項,已出版合著三部,合編教材三部,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圖書目錄
導論
一 問題的提出及其研究價值
二 研究的現狀
三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 印共(馬)的曲折發展及其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一節 建黨初期的抗爭與探索(1964-1976年)
一 印共(馬)的產生
二 印共(馬)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
三 印共(馬)的英勇抗爭
四 印共(馬)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五 印共(馬)同納薩爾巴里派的決裂
六 印共(馬)尋求國際承認的努力
第二節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的發展與探索(1977-1989年)
一 印共(馬)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
二 印共(馬)反對教派主義勢力的鬥爭
三 印共(馬)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四 印共(馬)的力量發展及其在議會鬥爭中的得與失
第三節 蘇東劇變以來的新發展與新探索(1990年至今)
一 印共(馬)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
二 印共(馬)領導的民眾組織及鬥爭
三 印共(馬)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探索
四 印共(馬)的力量發展及其在議會選舉中的表現
第二章 印共(馬)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論及當前政策
第一節 “人民民主革命”理論的緣起、形成及發展
一 “人民民主革命”理論的緣起和形成
二 “人民民主革命”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 “人民民主革命”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 世界形勢
二 印度的國家性質及社會狀況
三 “人民民主革命”的性質、任務、手段及階級力量
四 未來“人民民主”政府的政策與綱領
五 建設“民眾性的革命黨
六 社會主義相關理論問題
第三節 印共(馬)對聯邦政府的態度及其替代政策
一 政治方面
二 經濟方面
三 文化教育方面
四 對外關係方面
第三章 印共(馬)獨具特色的地方執政
第一節 印共(馬)在西孟加拉邦的執政
一 西孟加拉邦的基本概況
二 印共(馬)在西孟加拉邦的執政業績
第二節 印共(馬)在喀拉拉邦的執政
一 喀拉拉邦的基本概況
二 印共(馬)在喀拉拉邦的執政業績
第三節 印共(馬)在特里普拉邦的執政
一 特里普拉邦的基本概況
二 印共(馬)在特里普拉邦的執政業績
第四章 印共(馬)的黨際交往
第一節 印共(馬)與印共40多年的“風雨”關係
一 互相敵對的時期(1964-1977年)
二 推進聯合的時期(1978年至今)
第二節 印共(馬)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
一 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雙邊關係
二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雙邊關係
第三節 印共(馬)與蘇共(俄共)的關係
一 印共(馬)同蘇共的關係
二 印共(馬)同俄共的關係
第四節 印共(馬)與其他共產黨的關係
一 蘇東劇變前的雙邊關係
二 蘇東劇變以來的雙邊關係
第五章 印共(馬)的基本經驗、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
第一節 印共(馬)的基本經驗
一 印共(馬)成功的基本經驗
二 印共(馬)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教訓
第二節 印共(馬)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 印共(馬)存在的問題
二 問題形成的原因
第三節 印共(馬)的發展前景
一 印共(馬)未來發展面臨的有利因素
二 印共(馬)未來發展面臨的不利因素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印共(馬)的曲折發展及其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印共(馬)是原印度共產黨內較為激進的一派於1964年脫離印共後新成立的一個共產黨組織。40多年來,印共(馬)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印度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獨立自主地對印度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論;與此同時,印共(馬)在實踐中通過議會鬥爭和議會外民眾鬥爭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擴大自身的力量和影響,並發展成為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在整個印度政壇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是現實的源泉和基礎,沒有對印共(馬)發展歷程的系統梳理和分析,就不可能對它的理論和實踐作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也不可能對它當前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深入的認識。依據不同歷史時期印度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以及印共(馬)自身的發展狀況,我們將其成立以來40多年的發展歷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節 建黨初期的抗爭與探索(1964-1976年)
從成立之初到70年代中期,印共(馬)的生存環境一直很惡劣。一方面,它面臨著十分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不得不承受來自各方面的打壓;另一方面,它內部存在著嚴重的觀點分歧,矛盾和派別鬥爭日益激化,並最終導致黨的分裂——納薩爾巴里派於1969年脫黨,另外成立了印度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使黨的力量遭到空前嚴重的損失。
後記
本書是200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印共(馬)‘人民民主革命’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最終研究成果,該成果的出版還得到國家重點學科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學科點的資助,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黨總支書記肖友英老師一直關注著本研究的進展,並給予我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
本書的寫作自始至終得到了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聶運麟教授的悉心指導,從結構設計到觀點提煉都凝結著聶老師大量的汗水和心血。就是在研究材料的收集方面,聶老師也給予了很大幫助,正是通過他,我才得以同印共(馬)中央政治局委員、《人民民主》(People's Democracy)周報主編西塔拉姆·亞秋里(sitaram Yechury)先生以及印共(馬)出版部主任R.西亞姆·孫德爾(R.Syam Sundar)先生取得聯繫,並通過郵寄的方式從他們那裡得到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文獻資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確保本研究的原創性。聶老師在自己生活中面臨重重困難的情況下還給予我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令我終生難忘,在此我一併表示深深的謝意和敬意。
我還要特別感謝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的俞思念教授、程又中教授、唐鳴教授、林建華教授、徐勇教授、項繼權教授、陳偉東教授、曹天祿教授和王建國老師等,他們對本書的寫作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深受啟發。中央編譯局季正矩研究員和張文成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胡振良教授和白平浩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劉淑春研究員等也曾給我許多幫助,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