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迪根之戰

公元11-12世紀,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人已大體徵服了英格蘭全境。但渴望獲得更多封地的貴族騎士與佛蘭德斯僱傭兵,卻並不滿足於現狀。很快就將臨近的威爾斯地區也納入了攻擊目標,並順著古羅馬撒克遜先輩的步伐踏入這片山區。在那裡,他們將受到超乎想像的強勁抵抗。

1136年10月,威爾斯王公歐文·格溫內德在卡迪根之戰中率領9000威爾斯軍隊迎擊羅伯特-菲茨率領的一萬諾曼王朝入侵軍隊,獲得勝利,殺死了3000敵軍。

背景,經過,結果,

背景

早在公元1世紀,入主不列顛羅馬軍團便曾控制過威爾斯地區。但隨著當時仍可開發的礦藏資源耗盡,帝國的官吏與士兵也很快放棄了大部分定居點。等到全島在公元410年遭皇帝放棄,許多來自周遭山區和對岸愛爾蘭的移民便迅速填補了人口空檔。在後來的幾百年時間裡,他們會彼此分成數個不同的敵對陣營,也要抵禦撒克遜-英格蘭和維京海盜的雙重夾擊。好在有複雜多變的山林拱衛,才始終能確保大部分區域留在自己手裡。
然而,新來的諾曼騎士遠比舊式征服者更為可怕。這些法國化的北歐蠻族後裔,不像維京親戚那樣樂於呆在沿海島嶼,也不像古代的羅馬人那樣習慣集中居住中心城市。甚至因內部的封建制度成熟,不容易像之前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那樣遭內斗分心。加上更為強大的騎兵戰術與築城技巧,足以在短時間內就豎立起多座石頭城堡。依然停留在部落與早期國家階段的威爾斯人,自然難以在初期形成有效的反抗實力。
不過,外部威脅也促成了威爾斯各主要地區的團結。許多小型部落被迫抱團取暖,並嘗試再建立跨區域的共主王權。諸如歐文·格溫內德這樣的地方親王,就產生於這個動盪年代。儘管權力和享受的資源肯定不如封建化國王,但他們的確能在戰時狀態中調撥力量,形成對諾曼征服者的巨大威脅。例如在1136年1月的衝突中,他們就以埋伏和突襲手法,擊敗了獲得中部塞迪貢封地的理察公爵。不僅將之陣斬,還順手打死了他麾下的500名職業軍人。

經過

這場戰失敗的訊息,很快隨著羅馬舊路傳遍了半個英格蘭。此前的諾曼征服者,還從未在不列顛遇到如此重大的損失。為了儘快懲戒叛軍並奪回幾座淪陷的城堡,擔任封地治安官的羅伯特-菲茨從周遭區域招募援軍,並帶著足有10000人的部隊重返當地。其中既有2000個慕名而來的騎士或扈從,也有領地內外的7000徵召民兵,以及1000名來自弗蘭德斯的僱傭兵。
1136年10月,他們翻山越嶺進入威爾斯地界,卻在塞迪貢東北2英里的卡迪根發現有大批敵軍活動。那是歐文利用個人威望,從南北兩頭集中的約9000名士兵。其中包括6000名傳統重步兵、2000名尚不引人注意的長弓射手和1000人的輔助騎兵。考慮到當時的威爾斯沿海尚存在不少維京或愛爾蘭移民據點,這些人也可能以僱傭兵的方式參加了戰役。
為了穩妥起見,羅伯特在率軍度過一座橋樑後,便到班茨沃倫附近的圓形山丘上布陣。較為善戰的弗蘭德斯僱傭軍被安排在最前沿位置,包括配備弩的射手和使用短矛的重裝步兵。在他們身後則是大量來自騎士封建領內的徵召民兵,除部分弓弩手外也都是普通步兵。至關重要的諾曼騎士位於全軍最後,作為將要發起決定性衝擊的三線力量。
歐文在目睹諾曼人列陣後,也馬不停蹄地下令全軍展開為作戰隊形。大部分步兵組成了龐大而單一的中央陣線,並由前方的長弓射手和兩翼的騎兵提供必要掩護。自己則與少量親衛隊一起留在後排,作為能執掌全局的總預備隊。儘管人數少於對手,單兵戰力也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但陣營里的長弓卻是諾曼騎士所不曾遇到的強勁武器。
按照原先的計畫,羅伯特實際上希望戰鬥首先由威爾斯人發起。這樣既可以居高臨下地運用弓弩,也能充分消耗那些蠻族勇士的寶貴體能。然而,當2000個威爾斯人率先靠近山丘,便用手裡的長弓開始拋射。這個舉動完全超出了諾曼領主預料,也在最前列的弗蘭德斯步兵中引起騷動。等對方逐步前進入自己的武器射程,他們才嘗試用自己從歐陸上帶來的弩開始還擊。
然而,此時的長弓威力也隨距離拉近而更加恐怖,甚至可以擊穿小型盾牌或單層鎖子甲。再加上威爾斯射手數量更多和弓箭的射手速率更快,出現了非常罕見的下坡壓制上坡情況。諾曼將領只能不斷讓二線的徵召民兵上前填補空缺,但這些人手裡的普通獵弓也無法同威爾斯長弓相提並論。儘管北歐系軍隊也確實有長弓類武器,但卻不是以當地山區的紫衫木製造,所以還是在性能上落入下風。加上大部分民兵本身就缺乏頭盔與盔甲,就在威爾斯人的火力覆蓋下損失更大。
眼看自己的步兵損失巨大,羅伯特只能提前動用手裡的王牌。約2000名諾曼重騎兵開始迂迴到兩翼,然後向著山腳下的威爾斯人發起大步衝鋒。結果,後者再次向著來犯之敵進行了短距離平射,直接打斷了許多馬匹的加速度運動。此時,擔任主力的6000名重步兵也逐步靠攏上來,長弓射手們便立刻退到了他們身後躲避。於是,被迫減速的諾曼貴族就以最為不利的方式撞入盾牌陣之間,開始異常艱苦的人馬撕斗。歐文也適時地下令騎兵出動,從側後方逐步包圍了對手。諾曼騎士再善戰,也無法在大量步騎兵的夾擊中反敗為勝。

結果

最後,依舊留在上坡的英格蘭步兵,開始為眼前的不利局面而自行撤退。他們的動搖也意味著整支諾曼軍隊的瓦解。除了羅伯特等少數人得以逃到附近城堡,更多人都轉身奔向河流上的那座橋樑。結果因為人馬數量太大,直接壓垮了這條救命通道。很多人只能脫下鎧甲,涉水游到對岸。
威爾斯人也絕不願意放棄這種機會,以騎兵為先導追殺過來,造成3000諾曼-英格蘭人陣亡。歐文則更是因為這種正面會戰勝利,鞏固了自己在威爾斯大部分地區的威權。雖然他們對防禦嚴密的大型城堡沒有什麼辦法,卻足以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橫行鄉間。至於對長弓的大規模集中使用,也將在後來改變整個英格蘭和半個歐洲的軍事發展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