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茨巴赫河之戰

卡茨巴赫河之戰

卡茨巴赫河之戰是第六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的一次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卡茨巴赫河之戰
  • 發生時間:1813年8月26日
  • 地點:卡茨巴赫河
  • 參戰方:法軍,普軍
  • 結果:普魯士決定性勝利
  • 參戰方兵力:法軍 102000 ,普軍 105400
  • 傷亡情況:法軍 30000, 普軍 4000
  • 主要指揮官:麥克唐納,布呂歇爾
1813年6月,在呂岑和包岑的激戰之後,拿破崙和俄普聯軍都無力再戰。而中立的奧地利此時則找到了待價而沽的機會,調停雙方在6月4日簽訂了普拉塞維茨停戰協定。拿破崙需要時間重建他的在俄羅斯覆滅的騎兵,而俄羅斯和普魯士也想休整自己疲憊不堪的軍隊,並趁機把奧地利拉入反法同盟。在6月14日,奧地利與反法同盟簽訂了萊辛巴赫條約,保證只要拿破崙不接受奧地利提出的議和條件,奧地利就會加入戰爭。這些條件包括向奧地利歸還伊利里亞諸省,解散萊茵聯邦,以及解散華沙大公國。不出意外地,拿破崙憤怒地拒絕了這些條件。他將奧地利的要挾視為岳父對他的背叛。於是,在談判破裂後,奧地利在1813年8月12日向法國宣戰,正式加入了第六次反法同盟。
考慮到普拉塞維茨的停戰協定已在事實上結束,布呂歇爾在1813年8月13日命令西里西亞軍團向西挺進。在一系列連續的戰鬥中,盟軍擊退了困惑的法國人,他們沒有料到盟軍會如此快的打破停戰協定。這些小小的勝利鼓舞了經驗不足的普魯士新兵的士氣,然而,由於布呂歇爾和他的參謀長格奈森瑙沒有會和,直到深夜,軍團總部才發布調遣命令,因而延緩了盟軍的前進速度。聽到訊息後,拿破崙也在15日出發迎擊布呂歇爾,留下聖西爾元帥的2萬人築壘防禦,拖延施瓦岑貝格麾下的25萬奧軍。隨著普軍的前進,法軍的抵抗不斷增強,而天氣也開始變得惡劣。終於,在8月20日,布呂歇爾的部隊在布布爾河畔遇到了拿破崙的主力。面對士氣高昂的法軍,布呂歇爾決定按照貝爾納多特的戰略行動,即不與拿破崙本人會戰。在法國軍隊的一片歡呼聲中,西里西亞軍團緩緩向東撤退。
在接下來的五天裡,西里西亞軍團和拿破崙親自指揮的法國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激烈的後衛戰鬥。布呂歇爾在8月21日、22日和23日的戰鬥中損失了6000-8000人,被迫撤過卡茨巴赫河(今卡薩瓦河)。而法國自8月17日以來的損失也大致相同。由於大部分是剛剛徵召的新兵,布呂歇爾的軍隊開始分崩離析。約克將軍的軍隊因逃兵而損失了5000人。而民兵(Landwehr)則整營集體出走,盟軍指揮官抱怨說,由於總參謀部的無能,他們的軍隊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拿破崙認為布呂歇爾已然不足為懼,而聖西爾的報告則說明施瓦岑貝格已經近在咫尺。在8月23日,拿破崙自己帶著帝國近衛軍、第六軍和第一騎兵軍(共125000人)回到薩克森的首都,迎戰施瓦岑貝格的波希米亞軍團。烏迪諾元帥的柏林軍團(75000人)則向北進攻貝爾納多特的北方軍團(100000人)。而剩下的100000人,則在雅克·麥克唐納元帥的指揮下,阻止布呂歇爾的殘軍迂迴拿破崙的左翼。
拿破崙在分兵之後才意識到自己手下的將領可能不足以應對施瓦岑貝格,於是,他緊急下令召回麥克唐納軍中的內伊元帥。然而,內伊卻錯會了皇帝的指令,把手下的第三軍和塞巴斯蒂亞尼的預備騎兵軍(約為麥克唐納總兵力的一半)一同帶走了。在麥克唐納與總部溝通之後,內伊把部隊留給給蘇厄姆和塞巴斯蒂亞尼,孤身一人回到拿破崙軍中。儘管這種混亂很快就被糾正了,但這確實耽誤了麥克唐納的追擊。
卡茨巴赫河從西南流向東北,由戈德堡(今Zlotoyja)經克洛伊茨施(今Krotoszyce)到達利格尼茨。在多赫瑙(今Dunino)以西與從東南流向西北的“奔騰的”內塞河(今尼斯-沙洛納河)交匯,呈一個“人”字形。8月24日,麥克唐納的軍隊抵達卡茨巴赫河並在河的左岸展開。蘇厄姆手下的第三軍主力在卡茨巴赫西部的羅斯基奇(Rothkirch),小股部隊在在更往東的利格尼茨渡口(Legnica)紮營。勞里斯頓的第五軍在戈德堡渡河。而熱拉爾的第十一軍則部署於河的左岸,在戈德堡後方紮營。
同日,在法國陣地東南方的布呂歇爾派出了3支偵察部隊。薩肯部偵察利格尼茨方向,約克部偵察利格尼茨和戈德堡之間的地區,而朗熱隆在戈德堡和朔瑙(今Sichów)之間游弋。
儘管麥克唐納在卡茨巴赫河的左岸處於有有利的防守位置,在8月25日,布呂歇爾還是決定對麥克唐納發起進攻。薩肯從尼斯-沙洛納河右岸向利格尼茨挺進,朗熱隆則從尼斯-沙洛納河左岸向戈德堡方向進軍。約克緊隨其後,保護朗熱隆的側翼。
8月26日,布呂歇爾對之前的命令做出了調整。薩肯仍舊從正面向利格尼茨挺進,壓制蘇厄姆的第三軍。而之前擔任後衛任務的約克將軍則被派往左翼,從西南方向迂迴第三軍的右翼。朗熱隆將組成後衛,阻止在戈德堡的兩個法國軍團的干涉。
法國方面,麥克唐納認為布呂歇爾仍在亞沃爾附近(利格尼茨以南,戈德堡以東)。於是他下令向亞沃爾挺進,並計畫於8月27日在該地周圍展開一場戰鬥。根據元帥的計畫,第三軍在左,從利格尼茨和克洛伊茨施(今Krotoszyce)之間渡過卡茨巴赫河,沿公路向亞沃爾進發。第十一軍和塞巴斯蒂亞尼的騎兵在中路,從克洛伊茨施穿越卡茨巴赫河,來到尼斯-沙洛納河左岸。之後,它再穿過尼斯-沙洛納河來到其右岸,與第三兵團一同夾擊(共6.7萬人)亞沃爾方向之敵。第五軍則在右路分兵,普特霍德師的12000人進駐朔瑙,以防聖普雷斯特的任何突然襲擊。剩下的兩個師(22000人)則從朔瑙繼續推進,沿著尼斯河的左岸進逼亞沃爾。
在尼斯-沙洛納河左岸,法軍與俄普聯軍旗鼓相當。26日清晨,勞里斯頓的前鋒渡過卡茨巴赫河並擊敗了朗熱隆的前鋒。下午2時,第五軍全部過河並進占亨內爾斯多夫,對盟軍產生了很大的威脅。到了下午4時,朗熱隆得到了約克的增援並開始反擊。然而勞里斯頓將軍的防守滴水不漏,甚至讓穆夫林將軍以為左岸的偏師才是法軍主力。第五軍在亨內爾斯多夫堅守至午夜,直到第二天早上4時才完全撤出戰場。
尼斯-沙洛納河右岸的戰鬥對法軍而言無疑是個災難。由於天降大雨,第十一軍和塞巴斯蒂安尼的騎兵都不得不使用有限的道路和橋樑來穿越卡茨巴赫河和尼斯-沙洛納河。普魯士人並沒有封鎖渡口,只是在右岸的高地上列陣。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到下午2點左右,登上高地的法軍還不超過2.7萬人,而盟軍在高地上則有5.5萬人。此時,蘇厄姆的第三軍仍然沒有過橋,這也是為什麼第三軍並沒有在戰鬥中扮演什麼角色。
大約在同一時間,布呂歇爾決定半渡而擊,把法國人推回漲潮的河流。大雨意味著燧發槍很難使用,所以決定戰鬥的就變成了槍托,馬刀,和刺刀。由於法軍大部分由新兵組成,他們很快就在俄普聯軍壓倒性的優勢下崩潰,並撤回克洛伊茨施。
到了下午4點,蘇厄姆部才渡過卡茨巴赫河,他的部隊在克萊恩·施韋尼茨周圍與薩肯的軍隊短暫交戰,在得知其他地方戰敗的訊息後就撤退了。
法軍在這場戰鬥中傷亡約1萬人,而另外1萬士兵則在潰退的過程中做了逃兵。在後續撤退過程中,普特霍德師被迫降,法軍總損失約3萬人。
在卡茨巴赫戰役的同時,拿破崙在德勒斯登大勝施瓦岑貝格。然而,烏迪諾和旺達姆則在大貝倫(1813年8月23日),和庫爾姆(1813年8月29日至30日)被擊敗。由於這三次失敗,拿破崙無法從他在德勒斯登的偉大勝利中獲得戰略優勢。皇帝在收攏敗軍後只好撤向萊比錫,等待命運的裁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